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前,我以为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已经足够清晰——不断增长的业绩、行业内的声望、可观的财富积累。我像一个手持精密地图的登山者,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和下一个标记点。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场域中,我才发现,自己手中的可能只是一张局部地区的导览图,而我的同学们,他们脑中装的,是整个世界的立体地图。在这里,我第一次被一个抽象却又无处不在的词——“格局”——所震撼。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可感知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人生境界。这趟学习之旅,与其说是知识的迭代,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格局”的深刻体验与重塑。
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我们习惯了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市场是有限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谈判桌上,寸土不让;竞争中,想方设法超越对手。带着这种惯性思维进入课堂,最初的小组讨论,也难免会变成一场场观点的“厮杀”,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优解”。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真正的“高手”并非如此。一位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同学,在一次关于供应链整合的案例讨论中,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激烈地争论如何压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而是提出了一个“共生生态”的构想。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管理输出,帮助几家核心供应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一个稳固且高效的利益共同体。他 calmly 说道:“把供应商逼到墙角,你得到的只是一个脆弱的、随时可能断裂的链条。而帮助他们成长,你得到的将是一个与你共同抵御风险、分享未来的强大联盟。”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成本控制,而是一种构建生态、做大蛋糕的智慧。这种“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的思维,是格局的第一次显现。
这种超越胜负的观念,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与教授引导中也得到了印证。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和营销模型,还有大量的历史、哲学与人文课程。当教授引导我们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文明的更迭时,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瞬间变得渺小。你开始理解,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所有对手,而是创造一个能让你和更多人长久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是一种从“战术家”到“战略家”,甚至到“思想家”的视角提升。
对于大多数职业经理人而言,我们的工作节奏是以“天”、“周”、“月”和“季度”为单位的。季度财报、年度KPI,这些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使我们追逐短期效益。我们擅长冲刺,却鲜少思考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但在EMBA的同学圈里,我听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时间语言。
一位做新能源的同学,他的公司在过去五年里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至今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在我们看来,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饭桌上,有人不解地问他:“如此巨大的投入,万一技术路线选错了,怎么办?”他笑了笑,平静地回答:“做新能源,看的就不是三五年的事。我们现在做的,是为下一个时代打下能源基础。这个赛道,需要的是以十年为单位的坚持和信仰。我们这代人不做,总要有人来做。”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焦虑,反而充满了一种对未来的笃定。他思考的,不是下一份财报,而是下一个时代。这种将个人事业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的使命感,极大地拉伸了我对“时间”的理解。
这种长远眼光,也体现在对“失败”的认知上。在长江商学院,你总能听到各种传奇的“失败故事”。一位在互联网浪潮中几度沉浮的同学,可以坦然地分享自己如何在一个项目上烧光了数千万投资,然后精准地复盘出三个核心的认知错误。在他看来,那次失败不是人生的污点,而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比任何教科书都宝贵的认知升级。这种对时间复利的深刻理解——即每一次的投入、每一次的试错,都在为未来的某个爆发点积累势能——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格局,是拥有穿越周期、笑看风浪的耐心与定力。
来读EMBA,很多人最初的目的都非常“利我”:获取前沿知识、拓展高端人脉、为自己的履历镀金。这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这里,我见证了太多“利我”之外的追求,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社群文化中的。你身边的同学,可能是一位成功的投资人,但他会花费大量精力投入到一个几乎没有商业回报的公益项目中,只为改善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你也会遇到一位企业家,他的企业每年都会将固定比例的利润投入到环保事业中,并将其视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他们谈论这些时,眼神里流露出的不是作秀的姿态,而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自然而然。
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 “格局”重塑前的我 | 我见识到的“格局” |
成功定义 | 个人财富增长,公司市场份额 | 创造社会价值,推动行业进步,留下积极影响 |
核心驱动力 | 个人成就感,物质回报 | 使命感,社会责任,解决某个领域的根本问题 |
人脉观念 | 寻找“有用”的资源 | 构建价值共同体,互相赋能,共同成长 |
财富观 | 积累和消费的工具 | 实现更大目标的资源,回馈社会的手段 |
这种跃迁并非刻意说教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场域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完成的。当你看到身边最优秀的一群人都在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时,你自然会开始反思自己事业的终极意义。这是一种灵魂的拷问,也是格局提升的关键一步。
在过去,我的职业生涯追求的是“确定性”。一份清晰的规划、一个可预测的市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害怕风险,厌恶失控。但在EMBA的课堂和交流中,“不确定性”反而成了最高频的词汇之一,而真正有格局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懂得与不确定性共舞的人。
他们不畏惧变化,甚至主动拥抱和创造变化。一位同学分享过他的企业如何在行业巅峰时期,毅然砍掉当时最赚钱的业务线,全力转型到一个前景不明但代表未来的新领域。当时内外反对声一片,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他坦言,那段时间他也彻夜难眠,但支撑他的是一个基本判断:“一艘船最危险的时候,不是在风浪中,而是在所有人都觉得它永远不会沉没的时候。” 他选择在晴天修屋顶,主动跳入不确定性的海洋,最终为企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成功穿越了后来的行业寒冬。
这种坦然,源于一种深刻的自信和认知。他们相信,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与其被动地被时代抛弃,不如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他们拥有强大的“反脆弱”能力,能够在混乱和冲击中变得更加强大。这种面对未来的从容和勇气,让我深刻理解到,格局的大小,往往体现在你敢于面对多大的不确定性。它要求你不仅要有洞察力,更要有敢于下注的魄力和承担后果的担当。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我所收获的,远不止商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更重要的是,我见识了真正的“格局”——它是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共生智慧,一种着眼于未来的长期主义,一种发自内心的社会担当,以及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非凡勇气。这种体验,如同将一个人的认知维度从二维平面提升到了三维立体,你看待世界、事业和人生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分享这种一度让我备受震撼、而后深刻受益的体验。它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真正的“格局”不是一劳永逸的标签,而是一种需要终身修炼的境界。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我知道,我的行囊里,多了一张更宏大、更清晰的世界地图。而这,或许才是在EMBA,我所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