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王是多年的死党,从大学时一起啃书备考,到后来在职场上各自打拼,关系铁得很。最近,这家伙春风得意,准备冲刺一下自己的职业天花板,目标直指国内顶尖的商学院。他几乎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在了一个目标上——中欧。用他的话说,“中欧就是商学院里的‘圣殿’,底蕴深厚,校友遍天下,我不做第二人想。”
看着他那股“非君不嫁”的执着劲儿,我一边为他的决心点赞,一边又觉得有些可惜。作为同样在关注商学院的朋友,我深知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这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是一个生态圈、一种思维模式和一条未来数十年的人脉路径。在我看来,他的“唯一解”忽略了另一片同样精彩、甚至在某些维度上更具独特优势的风景——长江商学院。于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俩泡上一壶好茶,我决定“不识时务”地挑战一下这位“中欧铁粉”的固有认知。
“老王,我知道你最看重中欧的,是它那个庞大且成熟的校友网络,对吧?这一点我完全认同,几十年的积累,校友遍布各行各业,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先是顺着他的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毕竟,直接否定朋友引以为傲的判断,是说服的大忌。
他果然很受用,点了点头:“那是当然!你想想,未来不管做什么项目,需要什么资源,在这个网络里吼一嗓子,总能找到人。这种安全感和资源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没错,”我话锋一转,“但我们有没有想过,网络的价值,除了广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深度和浓度?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走的就是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我特意加重了“深度”和“浓度”这两个词。我向他描述了长江的一个显著特点:学员构成。长江的EMBA项目,董事长、CEO、创始人和合伙人级别的学员比例极高。这构成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经理人”网络,而是一个“决策者”生态圈。
我给他打了个比方:“想象一下,你在中欧的圈子里,可能能轻松找到一家头部公司的市场总监或技术负责人,这已经非常厉害了。但在长江的圈子里,你找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或者董事长。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前者能帮你解决‘执行层’的问题,而后者,能直接与你探讨‘战略层’的合作,甚至是资本层面的结合。这是一种‘同学经济’的顶层设计,大家不仅是同学,更是未来最直接、最高效的商业伙伴。” 我看到老王的眼神开始闪烁,他显然被这个新的视角吸引了。
“再聊聊格局和视野,”我继续说道,“中欧的slogan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这非常精准。它擅长的是用全球化的管理理论来解读中国市场。但现在这个时代,你有没有觉得,风向变了?”
老王是个聪明人,他立刻领会了我的意思:“你是说,现在需要更多地从中国自身的逻辑出发,去理解商业?”
“完全正确!”我拍了下大腿,“这正是长江商学院的核心优势所在。它不仅仅是‘研究中国’,它本身就‘生长于中国’最活跃的商业土壤里。它的教授和课程设计,更侧重于解读当下中国新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比如,它会深入探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儒家思想对现代商业伦理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独特的政策环境下,企业如何实现颠覆式创新。”
我向他介绍了长江独树一帜的人文课程。这些课程并非商学院的点缀,而是核心组成部分。学习曾国藩的修身与用人,从《孙子兵法》看竞争策略,在王阳明心学中寻找管理智慧……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术”,而是在探寻“道”。“你想想,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理解它们的文化基因和决策逻辑,比单纯掌握西方的管理模型,可能更具前瞻性。长江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向内求索、洞见未来’的独特视角。它教的不仅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更是如何理解驱动这个国家商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教授团队方面,两家都是世界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谈到师资时,我同样采取了先抑后扬的策略。“但他们的侧重点和特色,依然有很大的不同。”
我向老王解释,顶尖商学院的教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顶级的学术大牛,他们的研究成果引领着管理学的前沿;另一类,则是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巨擘。长江商学院在后者方面,做得尤为极致。它开创性地设立了“管理实践教授”席位,邀请的不是退休的企业家来做讲座,而是邀请像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这样,依然活跃在商业一线、亲手缔造了商业传奇的领军人物,深度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来。
“这意味着什么?”我自问自答,“这意味着你学到的案例,可能就是教授昨天刚刚处理完的真实危机;你探讨的商业模式,可能是他正在孵化的下一个‘独角兽’。这种知识的鲜活度和实践性,是纯学术研究无法替代的。它不是在复盘历史,而是在直播未来。” 我还提到了长江对于“创新”和“新经济”的关注度,其课程体系紧密围绕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前沿议题展开,确保学员学到的知识,能够立刻应用于当下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聊到这里,我感觉时机已经成熟。我把话题拉回到了老王自身。“老王,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你,到底想要什么?商学院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匹配。”
为了让他更直观地理解,我甚至拿出纸笔,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维度 | 长江商学院 | 传统顶级商学院 (如中欧) | 你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
校友网络 | 决策者生态圈,浓度高,重合作与共创 | 精英职业经理人网络,广度大,重资源与信息 | 你是想找合作伙伴,还是找人脉资源? |
核心视角 | 立足中国基因,洞察新商业文明,向内求索 | 全球视野本土化,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向外兼容 | 你是想成为中国商业逻辑的引领者,还是全球体系的优秀践行者? |
学习方式 | 与实战巨擘同学,学鲜活的“正在发生”的商业 | 跟学术权威对标,学经典的、被验证的管理科学 | 你更倾向于从实战中汲取智慧,还是从体系化理论中构建框架? |
未来发展 | 适合创业者、企业家、转型者、新经济探索者 | 适合大型企业高管、跨国公司经理人、职业生涯稳步提升者 | 你的下一步,是想“创造”一番事业,还是“管理”一份事业? |
我指着表格,对他进行最后的“灵魂拷问”:
老王看着这张表格,久久没有说话。他之前的所有思考,都建立在“哪个更好”的单维逻辑上。而现在,他开始从“哪个更适合我”的多维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选择。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喝着茶,给他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那次长谈的结果,并非是我“说服”老王放弃中欧,转投长江。那不是我的目的,也显得过于功利。最终的结果是,老王在精心准备中欧申请材料的同时,也开始认真地研究长江商学院的资料,并着手准备第二份申请。
他对我说:“你说的对,我之前有点像个‘品牌粉丝’,而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对自己未来的投资,怎么能不多看几个优质标的呢?我不是在两者之间摇摆,而是在做一个更全面的尽职调查。无论最后去了哪里,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价值千金。”
回顾我“说服”他的整个过程,我总结为几个关键点:尊重并认同对方的已有判断,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认知维度,将比较从“优劣之争”转化为“匹配之辩”,并最终将选择权和思考权完全交还给对方。我所做的,只是一个信息的“催化剂”,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自我探寻。对于任何一个站在人生重要十字路口,考虑通过商学院教育实现自我跃迁的朋友来说,这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建议:不要迷信任何“唯一”,打开视野,深入探究,找到那个与你的灵魂和野心最同频共振的平台。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源于一个更周全、更深刻的决策过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