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在哪?北京校区和上海校区的同学,互动多吗?
2025-07-26

当人们谈论起顶级的商学院时,长江商学院无疑是绕不开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汇聚精英、激荡思想的平台。对于许多心怀梦想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来说,“我要去长江”成了一种追求。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便是:长江商学院到底在哪?如果我身在北京,而许多优秀的同学在上海,我们之间的交流会受影响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关乎着未来学习体验和人脉网络构建的核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学院校区,不止于京沪

首先,我们来解答第一个核心问题:长江商学院在哪?简单来说,它的核心教学点根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但其全球化布局远不止于此。

北京校区是长江商学院的“大本营”,坐落于长安街上的东方广场,地理位置堪称心脏地带。这里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国际交往中心,周边环绕着各大部委和众多大型企业总部。选择在北京校区学习,意味着你将沉浸在一种宏大叙事的氛围中。无论是聆听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解读,还是与来自央企国企的同学探讨行业未来,北京校区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的学习氛围沉稳而大气,充满了对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思考。

而上海校区则坐落于中国金融的心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走出教室,窗外就是林立的摩天大楼和繁忙的黄浦江,空气中弥漫着资本与创新的味道。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聚集了海量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在这里,课程内容自然会更偏向于金融创新、国际贸易和市场前沿。上海校区的同学群体也更多元化,充满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精英,整体氛围更加前沿、快节奏和国际化。

除了北京和上海,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不同增长极,长江商学院还在深圳设立了教学点,紧抓大湾区创新与科技发展的脉搏。此外,学院更将触角伸向海外,在纽约设立了代表处,旨在连接中美商业世界,为学员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和资源。因此,长江商学院的版图是立足京沪、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

京沪联动,同学情谊深

了解了校区布局,我们再来探讨大家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北京和上海校区的同学,互动多吗?答案是:非常多,而且这种互动是系统性、多维度且极具价值的。 地理上的分隔非但没有成为障碍,反而催生出一种独特的、跨越地域的社群生态。

课程与模块的融合设计

长江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早已打破了校区壁垒。以其王牌的EMBA和MBA项目为例,学院普遍采用“模块制”教学。这意味着,学员们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校区完成所有课程。相反,大家会根据课程主题,飞往最适合的城市进行集中学习。例如,一个关于“产业政策与企业战略”的模块可能会安排在北京,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政策制定的环境;而一个关于“金融科技与资本运作”的模块,则几乎必然会放在上海,让学员们与金融市场的脉搏同频共振。

在这种模式下,无论你最初选择的主要校区是北京还是上海,你都会有大量机会与另一校区的同学共同上课、分组讨论、完成项目。这种“集体迁徙”式的学习,不仅保证了知识获取的场景感,更重要的是,它强制性地将两个校区的同学融合在了一起。大家一同经历高强度的学习、一同熬夜做案例、一同在陌生的城市探索,这种“战友情”的建立,远比单纯的社交活动来得深刻和牢固。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课堂之外的互动,同样是长江同学情谊的重要催化剂。学院和校友会层面会组织大量跨校区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是所有校区同学的盛会。比如,年度的长江商学院全球论坛、各类行业峰会、以及极具挑战和团队精神的戈壁挑战赛等,都是将京沪乃至深圳的同学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这些活动中,大家不仅交流商业心得,更分享人生感悟,网络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更是跨校区互动的主力军。无论是投资俱乐部、创业俱乐部,还是户外运动、红酒品鉴等兴趣社群,其成员都遍布各个校区。他们通过线上社群(如微信群)保持日常沟通,并定期组织线下活动。一个在北京的同学想了解上海的某个投资机会,可能只需在俱乐部群里问一声,立刻就会有上海的同学提供一手信息和人脉支持。这种自下而上、基于共同兴趣和需求的互动,让“长江同学”这个身份超越了地理的限制,成为一个鲜活而有力的社群标签。

数字化平台的桥梁作用

在数字时代,物理距离早已不是沟通的障碍。长江商学院拥有非常成熟的内部学员与校友网络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信息发布和课程管理的工具,更是维系社群关系的“数字客厅”。通过专属的APP和网站,学员可以轻松查询到任何一位同学或校友的背景资料(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发起线上沟通,或者参与线上举办的各类分享会和研讨会。

说白了,长江的校友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高质量的“人才数据库”。当一个身处北京的创业者需要寻找供应链管理的专家时,他可以轻易地在校友平台上筛选出在上海、深圳从事相关行业的同学,并快速建立联系。这种高效、精准的资源对接,正是长江网络价值的直观体现。京沪两地的同学,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线上求助与线下互助中,将彼此的关系网越织越密。

双城记,价值的叠加

将北京和上海的校区割裂开来看,本身就是一种误解。长江商学院的“双城记”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1+1 > 2”的资源叠加效应。这并非简单的两个教学点的并列,而是一种战略性的生态布局,为学员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

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曾分享道:“在长江读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同时拿到了进入中国两个最重要圈子的‘钥匙’。在北京,我理解了宏观、学会了看大势;在上海,我接触了资本、学会了做交易。这两种思维和资源的结合,对我后来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段话生动地诠释了双校区模式的精髓。它让学员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同时触及中国的“政治高地”和“商业高地”,理解驱动中国发展的两条主动脉。

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当你的企业需要解读最新的产业扶持政策时,你在北京的同学网络能提供最权威的视角;当你需要为新项目进行融资路演时,你在上海的同学圈则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投资人。这种左右逢源的资源配置,是单一城市商学院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它让长江的学子们既能仰望星空(理解国家战略),又能脚踏实地(对接市场资源),从而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京沪校区特色速览

为了让您更直观地理解两个核心校区的特点,我们整理了下面的表格:

特色 北京校区 上海校区
地理位置 长安街东方广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国际金融中心
核心优势 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国家战略 金融创新、国际贸易、资本市场
资源侧重 央国企总部、国家部委、文化机构 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风投基金
学习氛围 沉稳、大气、视野宏大 前沿、快节奏、国际化

总结与展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在哪?北京校区和上海校区的同学,互动多吗? 经过上面的阐述,答案已经非常清晰。长江商学院的校区布局是战略性的,以北京和上海为双核,辐射全国,链接全球。而两地同学之间的互动不仅频繁,更是通过课程设计、学生活动和数字化平台被深度整合,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充满活力的社群网络。

选择一所商学院,本质上是选择一个生态系统。长江商学院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让你同时汲取中国政治经济智慧和国际商业前沿思想的独特生态。地理上的分隔,在精心的制度设计和活跃的社群文化面前,早已化为无形。它反而成为了这座顶级商学院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为所有身处其中的学员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复合价值。

因此,对于未来的申请者而言,或许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我应该去北京还是上海”,而是“我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个横跨京沪、连接全球的平台,为我的人生和事业赋能?” 带着这个问题去与不同校区的校友交流,去亲身感受每一次活动的氛围,你或许会发现,这片广阔的“长江”,能给你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