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江EMBA,我最大的改变不是职位,而是思维上的三个“颠覆”。
2025-07-26

当朋友和同事得知我完成了EMBA课程时,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几乎如出一辙:“升职了吗?薪水涨了多少?” 每当这时,我都会笑着摇摇头。并非说这些外在的回报不存在,但如果将它们视为衡量这段学习价值的唯一标尺,那就完全偏离了靶心。对我而言,踏出校门时带走的,远比一张烫金的证书和一份可能更新的职位说明要珍贵得多。它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重塑。可以说,读完长江EMBA,我最大的改变不是职位,而是思维上的三个“颠覆”。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在无数个案例研讨的深夜、与各行业翘楚同学的激烈辩论、以及聆听顶级教授们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完成的认知升级。它像一次彻底的“思想格式化”,清除了许多陈旧的、固化的观念,然后装入了一套全新的、更具前瞻性和全局观的操作系统。这三个“颠覆”,彻底改变了我看待商业、看待世界,乃至看待自己的方式。

思维的重塑:三大颠覆性认知

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这三个如同思想钢印般刻在我脑海里的颠覆性认知。它们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颠覆一:从战术勤奋到战略思考

在读EMBA之前,我自认为是一个极其“勤奋”的管理者。我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在处理各种紧急事务、审批无数文件、亲自下一线解决问题。我常常为此感到自豪,认为自己是团队中最不可或缺的“救火队长”。我信奉“天道酬勤”,坚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状态,我称之为“战术上的勤奋”。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这种观念受到了第一次猛烈的冲击。教授们反复强调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智慧的商业哲学——“取势、明道、优术”。他们一再追问我们:“你是在低头拉车,还是在抬头看路?你的勤奋,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吗?” 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忙碌处理的,究竟是“重要且紧急”的事,还是仅仅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我发现,自己沉溺于“优术”的快感,却严重忽略了“取势”和“明道”的根本重要性。我们可能赢得了每一场战斗,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从一个“超级执行者”向一个“战略思考者”转变。我开始刻意地从日常运营中抽离出来,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宏观经济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竞争格局的演变以及颠覆性技术的可能性。我不再满足于“如何把事情做对”(How to do things right),而是开始追问“我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这让我学会了授权,信任团队去处理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我则将精力聚焦在为公司这艘大船设定航向、规避冰山上。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长江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领导者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比别人更努力地划桨,而在于能够准确地指出航行的方向。这种从“做事”到“成事”的思维转变,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宝贵财富。

颠覆二: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赢

在传统的商业观念里,“竞争”是永恒的主题。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的市场份额增加,就意味着你的份额减少。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根深蒂固,让我习惯于将供应商、渠道商,甚至某些情况下的客户,都视为博弈的对手,思考的出发点是如何在价值链的分配中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这个观念的颠覆,来自于与我那些背景迥异的同学们朝夕相处的两年。我的身边,坐着互联网平台的创始人、高端制造业的掌门人、金融投资界的巨擘,还有文化传媒领域的创新者。在一次次跨界案例的讨论中,我震惊地发现,当今商业世界最成功的模式,往往不是建立在“战胜”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连接”谁的基础上。一个看似强大的企业,其真正的护城河可能并非自身的产品或技术,而是它所构建的那个复杂、多元、相互依存的“商业生态圈”。

教授们用“价值网”(Value Net)理论替代了传统的“价值链”(Value Chain)模型,强调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者、互补者之间共创价值的可能性。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一个手机公司要花大力气去扶持成千上万的应用开发者;为什么一个电商平台愿意投入巨资赋能平台上的小商户。它们不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做大整个蛋糕,来实现“正和游戏”的共赢局面。这种思维的转变,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清晰地对比:

维度 旧思维:零和博弈 (Zero-Sum Game) 新思维:生态共赢 (Ecosystem Win-Win)
核心焦点 市场份额、击败对手 做大蛋糕、共同成长
看待他人 竞争者、对手 潜在的合作伙伴、生态成员
价值创造 在价值链中切分、攫取价值 在价值网中共同创造、分享价值
核心能力 产品/技术壁垒、成本控制 平台能力、连接能力、赋能能力
长期目标 成为行业老大 成为生态的核心、不可或缺的节点

这种从“森林思维”到“雨林思维”的转变,让我学会了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商业世界。我开始主动寻找与上下游企业、甚至跨界企业的合作机会,思考如何通过资源互补、能力共享来创造新的价值。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一个相互连接的世界里,最稳固的地位不是成为最强大的“个体”,而是成为网络中最多人愿意连接的“节点”。

颠覆三:从商业成功到社会价值

在过去,衡量一个企业家或一家企业是否成功,标准似乎非常清晰:利润、营收、市值、市场占有率。我也不例外,将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增长视为职业生涯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企业的社会责任(CSR)?在内心深处,我可能曾将其视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公关手段,或是在企业盈利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额外负担”。

长江商学院的人文课程和公益实践,则带来了第三个,也是最为深刻的灵魂拷问:企业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仅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吗?一位教授引用了《基业长青》中的观点:“利润对于公司,就像氧气对于人。它不是生存的目的,但没有它,你无法生存。”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们开始探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不再是把它当成一个时髦的标签,而是将其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价值的来源。

通过与那些已经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核心战略的同学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范式。他们有的致力于用科技解决农业难题,有的在推动绿色能源的普及,有的则在探索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传承传统文化。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财务成功,而是一种包含了商业价值、社会贡献和个人实现的“整合性成功”。他们让我看到,商业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效的力量之一,而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必然是能够解决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企业。

这个颠覆,让我重新定义了“成功”。我开始思考,我的企业除了创造就业和税收,还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独特的、正向的价值?我们能否在产品设计中更多地考虑环保因素?我们能否通过我们的平台,去帮助更多弱势群体?这种思考,让我的工作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意义感。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商人”(Businessman),向一个有责任感、有情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迈进。这是一种从追求“小我”的成功,到融入“大我”的格局的升华。

超越文凭的价值:回归初心

总结而言,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带给我的远不止商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提升。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维“大扫除”和“系统重装”。

  • 从战术勤奋到战略思考,让我懂得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赢,让我看到了“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 从商业成功到社会价值,让我找到了“超越利润的使命感”。

这三个“颠覆”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它们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我的名片上,却深刻地影响着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处理的每一项事务、规划的每一个未来。这或许就是顶级商学院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只是授予你一把捕鱼的“术”,更是赋予你一片看海的“道”和一份观天下的“势”。

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是否要踏上类似学习旅程的朋友,我的建议是,请不要仅仅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而来。放下对职位晋升的执念,清空自己固有的认知,以一颗开放和谦卑的心,去拥抱思想的碰撞和颠覆。因为最终你会发现,那张文凭只是入场券,而思维的升级,才是你所能带走的、永不贬值的终身财富。这不仅是一段学习旅程的结束,更是一个全新认知起点的开始。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