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仿佛凝固了。在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那间视野开阔的面试室里,阳光正好,却驱不散我心头的紧张。对面是两位资深面试官,他们的目光平和而锐利,刚刚抛出的那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能否谈谈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那些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在舌尖打转:“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细节要求过高”、“我太过投入工作,有时会忽略了生活”。这些回答安全、得体,甚至像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夸耀。但就在我准备开口的瞬间,一个念头闪过:站在这里的,是希望通过顶级商学院的学习,实现自我突破与蜕变的我。如果连一次真诚面对自己的机会都要放弃,那谈何“取势、明道、优术”?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迎着面试官的目光,鼓起勇气,选择说出那个一直困扰我,也驱动我改变的真话。
在任何高阶职位的面试中,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旨在培养未来商界领袖的EMBA项目,“最大的缺点”这个问题几乎是必考题。然而,它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抓住你的小辫子,或者找到一个拒绝你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高明的“压力测试”,旨在探究候选人表象之下的核心素养。
面试官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看到至少四个层面的东西:
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一个决定你未来学业乃至职业道路的关键节点。坦白一个真实的、非粉饰的缺点,无异于在某种程度上展示自己的脆弱(Vulnerability)。我们害怕被误解,害怕因此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害怕最终与心仪的机会失之交臂。这种恐惧是人之常情,但真正的领导力,恰恰诞生于跨越这种恐惧的勇气之中。
著名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指出,“脆弱不是软弱,而是衡量勇气的唯一标准。” 在面试官面前,敢于暴露一个真实的、经过深刻反思的缺点,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自信的体现。它传递的信息是:我足够了解自己,我足够信任自己的整体价值,以至于我敢于承认在某个方面尚有不足。这种姿态,远比一个无懈可击的“完人”形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坦诚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当我说出真话时,我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被简历和过往业绩包裹的申请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正在不断进化的人。这种人性的连接,往往能让面试官在众多优秀的候选人中对你留下深刻而积极的印象。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而是一个“敢于面对缺点并积极寻求成长的人”,而后者,正是所有顶级商学院最希望招募的潜力股。
当然,鼓起勇气说真话,并不等于毫无策略地“自曝其短”。一个高质量的回答,应该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故事,它不仅要展示你的诚实,更要凸显你的智慧和潜力。我当时采用的,正是一种结合了自我剖析和改进计划的叙事框架。
一个有效的回答结构,可以概括为 “STAR-L”模型,即:
下面是一个“糟糕回答”与“优秀回答”的对比,以我当时思考的腹稿为例:
要素 | 糟糕的回答(看似安全) | 优秀的回答(我最终的选择) |
缺点定义 (S/T) | “我最大的缺点是追求完美,对团队要求太高。” | “我反思过,自己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在快速扩张的业务中,有时会过于陷入运营细节,导致对宏观战略的复盘和前瞻性思考投入不足。” |
具体案例 (A) | (通常没有具体案例,只是泛泛而谈) | “比如去年我们开拓华南市场时,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盯每个门店的选址、装修和首批员工培训,甚至亲自去审核宣传物料的措辞。我当时认为这是确保执行到位的关键。” |
负面结果 (R) | “这可能会让团队成员感到压力。”(轻描淡写) | “结果是,虽然初期运营很顺利,但我却错过了两个月后竞争对手在该区域的重大战略布局调整,导致我们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一度陷入被动。同时,我的亲力亲为也让区域负责人感觉授权不足,成长变慢。” |
学习与改进 (L) | “所以我现在在学着放手。”(空洞模糊) | “这次教训让我警醒。从那以后,我做了三件事:第一,重构了我的时间分配,规定每周必须有至少半天时间不做任何具体业务,只用来研究行业动态和思考长期战略。第二,建立了‘红线’和‘授权’清单,明确哪些是必须我亲自拍板的战略决策,哪些是团队可以自主操作的运营范畴。第三,也是我为什么想来长江商学院读书的重要原因,我意识到我的战略思维和格局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提升,我渴望与顶级的教授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交流,打破个人认知的天花板。” |
当我以类似上述“优秀回答”的方式,真诚而有条理地阐述完我的“缺点”后,我能明显感觉到面试官的神情从审视变得专注和欣赏。他们没有追问细节,而是就我提到的“战略复盘”和“组织授权”展开了更深入的探讨。那一刻我明白,我的回答成功地将一个关于“缺点”的问题,转化成了一场关于“领导力成长”的深度对话。
从面试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回答展现了一个理想的EMBA候选人形象:
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曾经分享的观点:“我们寻找的不是没有缺点的完人,而是拥有无限潜力的‘成长者’。一个敢于解剖自己、并为之痛苦和努力的人,他的内心一定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我的那番真话,恰好证明了我是这样的人。
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收到了长江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回头看那次面试,那个关于“最大缺点”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我鼓起勇气说的真话,不仅为我赢得了一张宝贵的入学门票,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深刻的内在检阅和承诺。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在类似EMBA面试这样的高阶筛选中,“最大的缺点”是一个展示你领导潜力的绝佳机会,而非一个需要规避的陷阱。 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诚实”与“智慧”相结合:用坦诚的态度建立信任,用结构化的叙事(如STAR-L模型)展现你的自我认知、反思能力和积极的改进意愿。这不仅是一种面试技巧,更是一种成熟的职业心态和领导力哲学。
对于所有正在或即将在职业道路上面临类似考验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暴露你的不完美。 在准备面试之前,花些时间真正地、深刻地与自己对话,找到那个真实存在、且你正在努力改进的缺点。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打磨,一个关于你如何从挑战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的故事。因为最终,能够打动人心的,永远不是无瑕的伪装,而是真实、勇敢且不断向上的灵魂。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