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顶尖的EMBA班级比作一场精心策划的顶级盛宴,那么招生部门是那位挑剔的采购总监,负责在全球搜罗最顶级的食材;教授团队是米其林星级大厨,负责烹饪思想的佳肴。然而,真正确保这场盛宴从头至尾完美无瑕,让每位“食客”都感到不虚此行、回味无穷的,却是那个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运营团队。从运营的角度看,维持一个高质量EMBA班级的挑战,远不止于课程表和教室预订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管理一个充满活力的、由一群极具个性的成功人士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平衡过程:如何在高标准、个性化和社群化之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价值的持续创造。
一切高质量的开始,都源于对“原材料”的极致苛求。EMBA班级的“原材料”,就是每一位学员。运营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挑战,便是如何从成百上千的优秀申请者中,筛选出不仅个人履历光鲜,更能与整个班级产生正向化学反应的个体。这绝非简单的“择优录取”,而是一项堪比精密基因工程的复杂工作。
说白了,运营团队和招生委员会面对的,是一群已经站在各自领域顶峰的人。他们背景各异,从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到新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从金融巨鳄到文化产业的领军者。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既“多元”又“同频”的群体?多元,意味着行业、背景、视角的丰富性,这是保证课堂讨论深度和广度的基础。如果一个班级里全是互联网新贵,那么关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讨论就可能流于表面。同频,则意味着学员们在价值观、求知欲和格局上要处在相近的“频道”。他们需要是终身学习的信奉者,是乐于分享而非炫耀的实践家,是渴望突破自我而非仅为获取人脉的思考者。这种“同频”的筛选,远比考核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要困难得多,它需要面试官有极高的识人智慧和对项目精神的深刻理解。
以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为例,其筛选标准早已超越了企业规模和个人职位。他们更看重申请者是否具备“取势、明道、优术”的思考深度,是否对社会责任有自己的担当。运营团队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设计一套能够有效甄别这些软实力的流程。这包括多轮次的深度面试、背景调查,甚至是通过校友推荐网络进行侧面了解。这个过程耗时耗力,但却是塑造班级“灵魂”不可或缺的一步。一旦源头失控,招入了一些气场不合、目标不纯的学员,那么后续无论课程多么精彩,社群活动多么丰富,都可能因为内部的“噪音”而大打折扣,这是运营上最大的沉没成本。
当一群顶级的学员聚集在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即时且前沿的。他们不是来听教授照本宣科地讲授二十年前的经典理论的。他们带着企业当下最棘手的难题而来,期望获得能够指导实践的真知灼见。因此,维持课程内容的动态迭代,使其始终与商业前沿同频共振,是运营上的第二个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的难度在于“动态”二字。商业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今天还在热议的“元宇宙”,明天可能就被“生成式AI”抢了风头;地缘政治的变动、全球供应链的重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兴起,都要求课程内容能够迅速响应。运营团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雷达系统”,时刻扫描全球商业、科技、社会的变化,并与教授团队紧密协作,将这些新洞察、新案例、新方法论快速融入教学体系。这意味着,一本教科书用十年的时代,在EMBA教育中早已一去不复返。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运营团队必须扮演“知识产品经理”的角色。他们需要定期组织教授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邀请行业一线的企业家作为客座讲师,甚至将课堂直接搬到校友的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Live Case)。例如,在探讨数字化转型时,与其空谈理论,不如组织学员走进一家已经成功实践的校友企业,听其创始人复盘转型的阵痛与得失。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机构,往往会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将最新的、活生生的中国商业案例引入课堂。这种做法对运营的协调能力要求极高,从前期沟通、内容设计到现场执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打磨,确保教学效果,而非走马观花。这远比安排一堂固定的教室课程要复杂得多。
EMBA的价值,一半在课堂,另一半,甚至更重要的一半,在人。学员们支付高昂的学费,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一个高质量的社群。然而,一个有凝聚力、有价值的社群并不会自然形成。从运营角度看,如何将一群背景各异的“大忙人”真正捏合成一个有温度、有深度、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共同体,是一项贯穿始终的核心挑战。
挑战首先体现在破冰与融合阶段。开学模块的设计至关重要。单纯的拓展训练已经不足以打动这群见多识广的企业家。运营团队需要设计更具内涵和深度的团队建设活动,比如共同完成一项有社会意义的公益项目,或是一场需要集体智慧和高度协作的商业模拟挑战。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放下身份,坦诚交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这个“场”的搭建,考验的是运营团队的创意和对人性的洞察。
更深远的挑战在于社群的长期维护与价值赋能。毕业,绝不意味着社群的终结,而应是新阶段的开始。运营团队需要像维护一个高端俱乐部一样,持续不断地为校友网络注入活力。这包括:
这项工作没有终点,它需要一个稳定、专业且充满热情的团队进行长线投入。一旦运营支持减弱,社群的活跃度就会迅速下降,EMBA项目的核心价值也将随之褪色。
对于EMBA学员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时间宝贵,对细节和服务品质的要求极高。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影响他们对整个项目的评价。因此,对整个学习旅程中每一个触点的精细化打磨,是运营上面临的又一“看不见”的挑战。
这种体验的打磨,体现在无数的细节之中。从课前的预习材料是否清晰、及时地送达,到课堂上的茶歇品质;从教室的温湿度、灯光,到每一个座位的桌签摆放;从异地教学模块的航班、酒店预订,到对学员家属的关怀……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要求运营团队具备五星级酒店水准的服务意识和项目管理能力。打个比方,当一位学员因为临时家事可能错过重要课程时,运营团队能否在第一时间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安排课程录像、单独辅导,甚至协调资源帮助他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这种超越预期的“惊喜”服务,正是高质量EMBA项目软实力的体现。
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标准大学运营与高质量EMBA运营在细节上的差异:
运营维度 | 标准大学运营模式 | 高质量EMBA运营模式 |
---|---|---|
课前沟通 | 统一邮件通知,发送教学大纲 | 个性化沟通,班主任提前了解学员需求,寄送精美预习包裹,建立预习社群 |
课堂支持 | 提供基础的多媒体设备和后勤 | 现场有多名项目老师随时响应,提供技术支持、资料分发、互动协调等全方位服务 |
后勤保障 | 标准化的餐饮和住宿安排 | 定制化的餐饮(考虑学员健康与口味偏好),精选高品质酒店,提供无缝接驳交通 |
学员关怀 | 关注学业进度,以教务为主 | 关注学员个人与事业发展,记录学员生日、家庭重要纪念日,提供全方位的“管家式”关怀 |
正如表格所示,EMBA的运营工作是一种高触感(High-Touch)的服务。它要求团队成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连接者和问题解决者。这种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努力,虽然繁琐,却是建立口碑、赢得学员尊重的关键。
综上所述,从运营角度看,维持一个高质量EMBA班级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单一环节,而是源于对“学员筛选、课程迭代、社群构建、体验打磨”这四大支柱进行系统性、动态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复杂工程。它要求运营者既要有战略高度,从源头设计班级的“基因”;又要有产品经理的敏锐,不断迭代课程以适应时代;更要有社群领袖的魅力,构建有生命力的价值网络;同时还要有五星级管家的细致,于无声处润物。这四大挑战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高质量EMBA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运营。成功的EMBA项目,如同一部精良的戏剧,教授和学员是台上的主角,而运营团队则是那个确保灯光、音效、布景、节奏完美配合,最终成就整场演出的总导演。他们的工作,是将一群卓越的个体,真正熔炼成一个伟大的集体。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AI或许可以辅助进行更精准的学员画像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带来更沉浸的教学体验。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运营工作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情感关怀与价值共创,始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因此,如何持续吸引、培养和激励具备这种综合能力的顶尖运营人才,将是所有顶尖商学院需要长期面对和思考的课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