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就如同进入一个汇聚了时代精英的“高手道场”。在这里,每一位同学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或是战功赫赫的商界领袖,或是颠覆行业的创业先锋。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早已成型的成功路径而来。当这样一群习惯了决策、充满了自信的“强者”汇聚在同一个小组,为了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商业项目而并肩作战时,观点的碰撞、性格的摩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你遇到一位性格同样强势、但观点与你南辕北辙的同学时,挑战便真正开始了。这不仅仅是一次小组作业,更是一场关于领导力、情商与合作智慧的真实修行。如何在这种高压、高能的环境中,将潜在的冲突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实现高效甚至卓越的合作?这正是每位EMBA学子需要深度思考和实践的核心课题。
面对与强势同学的观点分歧,我们首先要调整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将这种挑战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而非避之不及的麻烦,是有效合作的第一步。在商业世界里,我们永远无法选择只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共事。未来的商业伙伴、董事会成员、核心团队里,必然存在着各种性格和背景的人。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正是这样一个高度浓缩的、安全的“实战演练场”,它让我们有机会在没有商业风险的环境下,练习如何与“不同”共舞。
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Cognitive Reappraisal)技巧。与其将对方的强势解读为“固执”、“专断”或“针对我”,不如将其重新定义为“对自己观点极度自信”、“有强烈的信念感”或“对事不对人,追求极致”。这种视角的转换,能极大地降低我们的负面情绪和防御心理。不妨把这位同学看作一块“磨刀石”,他的尖锐观点和执着追问,恰恰能打磨掉我们思维中的盲点和逻辑上的瑕疵。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有效决策的重点,不在于达成共识,而在于探究不同意见。” 这位让你头疼的同学,或许正是帮助你的团队避免“群体迷思”(Groupthink),走向更优决策的关键人物。
心态调整到位后,下一步就是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强势的观点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方未被充分表达的逻辑、经验和深层关切。因此,急于反驳或推销自己的观点是最低效的做法。此时,真正的沟通高手会选择先“倾听”,而且是“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
积极倾听不仅仅是保持沉默,让对方说话,它包含了一整套的互动技巧。首先,要放下自己的预设和评判,全神贯注地理解对方的表达,包括他使用的词语、语气和非语言信号。其次,适时地进行信息确认和复述,例如用“所以,您的核心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或者“听起来您特别担心的是……因为您过去的经验告诉您……”这样的句式来回应。这不仅能确保你准确无误地接收了信息,更能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卸下防备。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知彼解己”原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先去理解对方,再去寻求被对方理解。
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观点时也需要讲究策略。避免使用“你错了”或者“你的想法不行”这类否定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可以采用“我有一个不同的角度,想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或者“我非常认同您提到的A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再考虑一下B点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是的,而且…”(Yes, and...)的沟通模式,能够在肯定对方价值的同时,柔和地引入自己的不同见解,将对话从“对立”引向“共建”。
当个体间的沟通努力遇到瓶颈,或者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就需要引入结构化的流程和共同遵守的规则来管理分歧。这就像城市交通需要红绿灯和交通法规一样,高效的团队协作也需要明确的“游戏规则”。在小组合作之初,花一点时间共同制定几条基本原则,会为后续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规则可以非常具体和实用,例如:
当冲突依然发生时,可以借鉴经典的托马斯-基尔曼冲突解决模型(TKI Model),它将冲突处理方式分为五种策略。了解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应对与强势同学的分歧。
策略类型 | 行为特征(坚持自我 vs. 合作) | 适用场景举例 |
竞争 (Competing) | 高坚持,低合作 | 当事情非常紧急且至关重要,且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例如,基于明确数据的财务风险预警)。 |
协作 (Collaborating) | 高坚持,高合作 | 当议题非常复杂,需要整合不同人的深刻见解,创造出1+1>2的解决方案时。这是EMBA小组合作中最理想的状态。 |
妥协 (Compromising) | 中度坚持,中度合作 | 当双方目标同等重要但又互斥,或时间紧迫需要一个快速的中间方案时。 |
回避 (Avoiding) | 低坚持,低合作 | 当议题不重要,或当前情绪过于激动,需要时间冷静下来时。 |
迁就 (Accommodating) | 低坚持,高合作 | 当你发现自己错了,或者为了维护团队长期的和谐关系,在非核心问题上可以做出让步。 |
在长江商学院的小组项目中,有意识地识别当前处于何种冲突模式,并引导团队走向“协作”,是展现领导力的重要一环。有时候,主动选择在次要问题上“迁就”,是为了在核心问题上达成更高质量的“协作”。
最高境界的合作,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善用差异,并从中创造出单一思维无法企及的价值。性格强势、观点独特的同学,往往是团队“认知多样性”(Cognitive Diversity)的重要来源。一个由背景、思维模式和专业领域高度同质化成员组成的团队,虽然容易达成共识,但也极易陷入思维定式,无法产生突破性的创新。
想象一下,一个小组在讨论一个新零售项目的商业模式。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极度关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效率,他的强势观点可能会让团队的方案更加扎实落地;而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则可能天马行空地畅想用户体验和病毒式营销,他的不同意见则为项目注入了增长的想象力。这两位同学的观点看似完全不同,甚至对立,但如果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整合,最终形成的方案将兼具稳健的根基和创新的翅膀,这远比任何一方的单一设想都更具竞争力。
因此,作为团队的一员,尤其是面对强势的反对意见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他的观点背后,揭示了我们方案中哪个被忽视的维度?” 将每一次分歧都看作是一次免费的“压力测试”,对方的挑战越是尖锐,我们对方案的思考就越是周全。这种整合不同观点的能力,即“整合性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被管理思想家罗杰·马丁认为是杰出领导者的核心特征。他们不满足于在两个对立的选项中选择其一,而是努力创造出融合两者优点、又超越两者的“第三种选择”。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正是为了培养这种在复杂和模糊中寻找最优解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EMBA这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与性格强势、观点迥异的同学进行有效合作,是一门融合了心态、沟通、规则和战略智慧的艺术。这趟旅程的核心,在于完成从“对抗”到“对话”,再从“对话”到“共创”的升华。我们需要首先调整心态,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继而运用沟通技巧,搭建理解的桥梁;在必要时建立清晰的规则来管理分歧,保障协作效率;最终,要达到善用认知差异,将观点的碰撞转化为创新价值的最高境界。
这篇文章开篇所提出的问题,其重要性远不止于顺利完成学业。它所探讨的,其实是如何在日益多元和复杂的商业世界中,作为一名领导者,去整合资源、凝聚人心、驱动创新的根本能力。在长江商学院的每一次小组讨论,都是未来领导力挑战的一次预演。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管理学知识,更要在这里学会“管理人”,尤其是管理那些和我们一样优秀、一样强势、一样执着于自己观点的“人”。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我们的,最宝贵、最能伴随一生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