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企业家朋友,略带疲惫又充满困惑地问我:“你说,花上近百万和两年宝贵的时间去读一个EMBA,到底值不值?”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潜在申请者内心的天问。它背后隐藏的,是对投入产出比的精明算计,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丝焦虑。然而,在深入探讨和观察了众多EMBA学友的历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EMBA的价值,并非一个固定的商品,它更像一面镜子,你投入什么样的期望,它便折射出什么样的收获。因此,答案或许很简单:你对EMBA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最终的“收获值”。
这并非一句唯心主义的空话,而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旅程的、由心态驱动行为,由行为塑造结果的现实法则。你的期望,是你开启这段旅程的“初始设定”,它将深刻影响你如何分配时间、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吸收知识,最终勾勒出你两年后的模样。
我们首先要明确,“期望值”不是一个被动的、坐等发生的概念,而是一种主动的、目标导向的心理状态。一个高期望值的学员,绝不会认为只要交了学费、踏入课堂,价值就会自动降临。相反,他们会将EMBA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场域”,一个需要自己主动探索、挖掘和链接的生态系统。这种主动性,是决定收获多寡的第一个关键变量。
想象一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学员。第一种,我们称之为“消费者心态”的学员。他的期望可能是“拿一个学位,听几门好课,认识一些人”。在这种期望的驱动下,他的行动模式可能是: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晚宴、礼貌性地交换名片。他的行为是“响应式”的,满足了课程的基本要求,但仅此而已。而第二种,我们称之为“共创者心态”的学员。他的期望可能是“借助这个平台,解决我企业当下的一个战略难题;与至少五位跨界同学建立深度信任,并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系统性地重塑我的底层商业认知”。你看,他的期望是具体的、可执行的,甚至是具有挑战性的。这种期望会直接转化为一系列主动的行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堂上与教授激烈辩论,课后迅速将模型用于自己企业进行复盘,主动组织私董会,深度拜访同学的企业,甚至与学校合作发起一个产业研究项目。他们的行为是“创造式”的,不仅在索取,更在贡献。
这种心态上的差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理论”的体现。拥有高期望值的学员,往往具备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将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视为一次复杂的“管理任务”,你的期望就是你的战略目标,而你为之付出的所有努力,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战术执行。一个模糊的期望,只会带来涣散的行动;而一个清晰、高远的期望,则会引领你走出一条高效、专注的收获之路。
EMBA的核心产品之一,无疑是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会自动产生价值,只有被理解、吸收并转化为实践智慧时,它才拥有了力量。你对知识的期望,决定了你与知识“相处”的方式,从而决定了知识内化的深度。
如果你的期望仅仅是“学习一些时髦的管理工具和商业模式”,那么你的学习过程很可能是浅层的。你会像海绵吸水一样,被动地接收教授讲授的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蓝海战略等。你可能会在笔记上清晰地画出每一个模型的框架,甚至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些知识更像是“贴”在你大脑皮层上的标签,它们与你自身的商业实践是脱节的。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屠龙之技”似乎无从下手,因为你并未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适用边界和动态演化的精髓。
相反,如果你抱着“重构底层思维框架,并用以指导商业决策”的期望,你的学习状态将完全不同。你会成为一个“炼金术士”,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教授们抛出的往往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个直击灵魂的追问。一个高期望值的学员会抓住这些追问,将其与自己的企业困境相结合。当学习“战略定位”时,他思考的不再是“什么是定位”,而是“我的企业在产业生态中的位置是否需要重估?我的竞争对手真的是我以为的那些人吗?”他会把课堂当成一个安全的“沙盘推演”实验室,将自己的真实案例抛出来,接受来自教授和同学们的“炮火”洗礼。这种学习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你直面自己的思维盲区和决策失误;但它也是极其深刻的,因为每一次思辨,都是在将外部知识熔炼、锻造成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兵器。
“圈子”和“人脉”,是EMBA最被津津乐道的价值之一。但同样是两年同学,最终收获的人脉质量却可能天差地别。这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你对“人脉”的期望值。
低层次的期望,是将人脉视为“资源”和“通讯录”。持有这种期望的学员,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派发名片,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认识最多的人,将同学关系功利化、标签化。他们可能会在心里默默给同学分类:“这位是搞投资的,以后融资可能用得上;那位是政府官员,或许能帮我办事……” 这种以“索取”为导向的社交模式,看似高效,实则脆弱。它建立的是一种“弱连接”,关系的基础是利益交换的可能性,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关系便难以为继。这种期望,最终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堆沉睡在手机里的联系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脉。
高层次的期望,则是将人脉视为“信任”和“社群”。持有这种期望的学员,追求的是建立深刻的、基于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强连接”。他们明白,真正的信任无法速成,它来自于一次次坦诚的交流、无私的帮助和共同的经历。他们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创业的失败与反思,会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会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奋斗故事和内心世界。他们构建的不是一个“利益互换网络”,而是一个“认知共同体”和“情感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大家可以卸下平日的盔甲,坦露脆弱,碰撞思想,相互赋能。这种基于信任的关系,才具备真正的韧性和长远的价值。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期望所带来的不同行为和结果:
维度 | 低期望值:“资源”导向 | 高期望值:“社群”导向 |
核心心态 | Transactional (交易型) | Relational (关系型) |
主要行为 |
|
|
关系基础 | 潜在的利益互换 | 共同的价值观与信任 |
最终收获 | 一份庞大但疏远的通讯录 | 一个紧密且互相支持的社群 |
EMBA学习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学会了多少技能,也不是认识了多少牛人,而是实现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这种蜕变,源于你是否期望并允许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打破和重塑。
如果你的期望只是在原有的认知框架内“添砖加瓦”,那么你可能会抵触那些与你经验相悖的观点。当一位人文教授在课堂上探讨“无用之用”,或者一位经济学教授解构你深信不疑的商业模式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质疑、不屑,甚至觉得“这离我的生意太远了”。你带着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走进教室,任何新的水都很难再倒进去。最终,你可能带着一个装饰得更漂亮、但本质未变的杯子离开,错失了凤凰涅槃的机会。
然而,如果你期望的是一次彻底的“心智操作系统升级”,你就会以一种“空杯心态”来迎接所有挑战。你会好奇为什么那些看似“无用”的哲学、历史和艺术,却被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商学院列为必修课。你会主动去思考,全球化的宏大叙事如何影响你身处的一个具体行业?科技伦理的争论,对你公司的产品开发意味着什么?你会把每一次认知上的冲突,都视为一次拓宽思维边界的宝贵机会。这种期望,会让你从一个纯粹的“术”的追求者,转变为一个“道”的探索者。你思考问题的维度,会从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跃升到产业生态的演化、社会价值的创造,乃至个人生命的意义。这才是EMBA教育所能赋予的、最宝贵的、无法被量化的终极收获。
回到最初的问题:“读EMBA到底值不值?”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清晰的答案。EMBA的价值是巨大的,但它是一个潜能,而非一个成品。它的最终价值,是你与商学院共同创造的结果,而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你的“期望值”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
它决定了你是被动消费还是主动共创,是浅层记忆还是深度内化,是功利社交还是社群构建,是固守边界还是自我革新。可以说,你为自己的EMBA之旅所写下的“期望说明书”,最终将成为你收获成果的“验收报告”。
因此,对于所有正在考虑或即将踏上EMBA征程的管理者和企业家,我的建议是:在计算投入产出之前,请先静下心来,认真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当你把这些期望从模糊的愿望,变成清晰、具体、充满主动性的行动蓝图时,你手中握住的,就不再是一张昂贵的录取通知书,而是一把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钥匙。你的EMBA之旅,也必将从一次不确定的投资,变成一场注定丰盛的探索。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