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几年前,我的公司在国内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但“出海”两个字,对我来说就像是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我焦虑于国内市场的“内卷”,渴望着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却又被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渠道缺失这些无形的墙壁挡在门外。直到我下定决心,走进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并参加了那次改变我职业轨迹的海外游学。今天,我想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聊聊那段经历,以及它究竟是如何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并成功拿下了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海外订单。
在参加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之前,我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坦白说,是片面且充满偏见的。我的信息来源大多是新闻报道、行业报告和一些道听途说的“经验”。在我的想象中,海外市场,尤其是成熟的欧美市场,是一个规则严苛、壁垒高耸、竞争白热化的“罗马斗兽场”。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中型民营企业,想要在那里分一杯羹,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为期两周的德国“工业4.0”主题游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我们走访的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西门子、博世以及众多声名显赫却异常低调的“隐形冠军”企业。我们交流的对象,不再是导游,而是这些企业的CEO、高管和一线工程师。在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里,我亲眼看到他们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自动化技术完美结合。那位白发苍苍的第四代继承人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不是短期的市场份额,而是能用一百年的产品质量和信誉。”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意识到,我之前所担心的“壁垒”,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品质、对契约精神、对长期主义的坚守。这并非不可逾越,反而正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
这次游学让我明白,全球化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企业、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个个真实的商业场景构成的。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在行前课上曾说:“走出去,你的世界观才会真正建立起来。”此言不虚。当我站在那些高效、整洁、充满创新活力的德国工厂里,我看到的不再是威胁,而是机会;我感受到的不再是恐惧,而是渴望。这种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的全球视野,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它是我后续所有行动的心理基石。
如果说视野的重塑是“心动”,那么资源的链接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一个海外市场的“小白”来说,最大的痛点莫过于缺少可靠的人脉和渠道。你不知道该信任谁,也不知道如何让别人信任你。而长江商学院的海外游学,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这次游学并非简单的参观访问,而是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深度互动。除了企业参访,长江商学院还组织了与当地商会、行业协会以及校友的交流晚宴和圆桌论坛。正是在一次与法兰克福工商协进会(IHK)的交流活动中,我遇到了后来的合作伙伴——施密特先生。当时,他作为德方企业家代表,分享了德国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经验。他的观点与我公司的发展瓶颈不谋而合,我鼓起勇气,在茶歇时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
我们的交流非常愉快。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同是这次官方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彼此之间天然地建立起了一层基础的信任。他知道我来自中国顶尖的商学院,代表着一批有学习意愿和全球化雄心的中国企业家;而我通过他的分享,也了解了他的专业和严谨。这种基于共同平台和背景的“信任背书”,效率远高于任何形式的商业推广。如果没有长江商学院搭建的这个平台,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在如此高效和互信的氛围中,认识像施密特先生这样一位既专业又对中国市场抱有兴趣的潜在伙伴。
拿下一个海外订单,绝非仅仅是产品对路、价格合适那么简单,它更是一场涉及商业谈判、文化理解、法律规范的综合考验。海外游学过程中的许多设计,都像是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模拟”。
在出发前,学院就安排了关于德国商业文化和谈判技巧的专题课程。教授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
这些知识点,在随后的企业拜访和交流中得到了反复验证。我记得在与一家潜在客户的技术总监交流时,对方就我们的产品参数提出了十几个非常细节的问题。起初我有些不适应,感觉对方在“找茬”。但回想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立刻调整了心态,明白这正是他们严谨和认真的表现。于是,我耐心地、有条不紊地用我们详实的技术数据一一作答。这个过程,不仅展示了我们产品的专业性,更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事后,施密特先生告诉我,那位技术总监对我的印象非常好,认为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懂技术的合作伙伴”。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效果,我整理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能力维度 | 游学前的认知 (理论层面) | 游学后的实践与领悟 |
---|---|---|
谈判风格 | 知道德国人直接,但不知道如何应对。 | 亲身经历后,学会了用数据和逻辑直接回应,不把直接的提问当作冒犯,反而视为高效沟通的信号。 |
信任建立 | 认为需要长时间、多次拜访才能建立信任。 | 理解到通过展现专业性、遵守时间、兑现承诺等行为,可以快速建立起基于专业的“硬信任”。 |
产品展示 | 侧重于展示产品的宏观优势和性价比。 | 学会了从技术细节、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等微观层面入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来证明产品价值。 |
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商业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重塑。 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对方习惯的语境和逻辑去沟通,这是拿下订单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德国回来后,我与施密特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之间的沟通,不再是冰冷的商业询盘,而是基于共同经历和相似理念的深度交流。我将游学期间的所思所想,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合作方案。方案中不仅有报价,更有我们对产品质量的承诺、对未来技术升级的规划,以及对长期合作模式的设想。
大约三个月后,我收到了施密特先生公司的第一份正式采购订单。当我看到那封邮件时,内心无比激动。这张订单的金额虽然不是特别巨大,但它的意义非凡。它是我公司全球化战略从0到1的突破,更是对我个人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成果的最好检验。
更重要的是,这份订单只是一个开始。由于我们在初次合作中表现出的专业、诚信和对德国商业文化的深刻理解,施密特先生的公司逐渐将我们视为其在亚洲的核心战略伙伴。我们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产品采购,发展到共同进行市场开发和技术研讨。长江EMBA的这次海外游学,帮我拿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订单,更是一个长期、稳定、共赢的海外合作伙伴。
回过头看,长江商学院EMBA的海外游学之所以能帮我拿下第一个海外订单,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赋能体系。它绝非一次简单的“豪华旅行团”,而是一个集“认知重塑”、“资源链接”、“实战演练”和“信任构建”于一体的深度学习体验。
那张来自德国的订单,至今还被我珍藏着。它时刻提醒我,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持续学习和拓展视野永远是打破瓶颈、开创新局面的最佳途径。我的经历或许只是众多长江校友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但它有力地证明了:真正的商业教育,其价值不仅在于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能否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并赋予你走进这个世界的能力和信心。而这,正是我在长江商学院最大的收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