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里,座无虚席。周围的同学,要么是身经百战的上市公司高管,要么是叱咤风云的创业明星。空气中弥漫着成功、智慧和雄心。就在这样一个“众神殿”般的场合,一位同学在案例讨论或分享环节,缓缓站起身,用略带沙哑但清晰的声音说:“我的公司,上个月刚刚清算。我,失败了。” 话音落下,整个教室可能会陷入一瞬间的寂静。这寂静背后,是对这位同学巨大勇气的无声致敬。在这样一个精英汇聚、光环加持的地方,当众撕开自己的伤疤,承认最引以为傲的事业化为泡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的坦荡。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强能量场。能进入这里的,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习惯了汇报成功,分享经验,探讨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功”是默认的通行证,是彼此交流的基石。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讨论,都围绕着如何“赢”展开。因此,当“失败”这个刺耳的词汇被公开、主动地提及,它首先要冲破的就是这层由集体荣誉感和成功期望共同构建的“气压”。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他人的恶意或嘲讽,恰恰相反,它源于一种“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的微妙变体。你面对的不是一群陌生人,而是一群你打心底里尊重、甚至渴望与之比肩的精英。你会下意识地担心,承认失败是否会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是否会动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专业形象?是否会让“长江EMBA”这个金字招牌在自己身上蒙尘?这种心理负担,远比在普通场合承认失败要沉重得多。这需要一种敢于打破完美人设、直面“不符合期待”的强大内心力量。
对于一位企业家而言,企业往往不仅仅是一盘生意,更是其个人价值、智慧、心血乃至人格的延伸。企业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企业的失败,很容易被内化为“我”的失败。这种深度的身份绑定,使得承认企业失败,无异于一场对自我的公开审判。这背后,是一场与“自我心魔”的激烈博弈。
这个心魔,首先是“面子”与自尊。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企业家作为公众人物,其“面子”更是与商业信誉、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当众承认失败,意味着要放下这份经营已久的“体面”,直面可能随之而来的同情、惋惜,甚至是(自己想象中的)轻视。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克服那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耻感,将自己从企业成败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过程涉及到对“认知失调”的克服和对“成长型思维”的践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其著作《终身成长》(Mindset)中提出了著名的“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理论。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将失败视为对自己能力和智力的最终宣判;而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将失败看作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一个通往未来成功的必要过程。
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承认失败,正是“成长型思维”的极致体现。这位同学实际上是在用行动宣告: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思维模式在面对企业失败时的不同反应:
思维模式 | 对失败的解读 | 在EMBA课堂上的行为 | 内心独白 |
---|---|---|---|
固定型思维 (Fixed Mindset) | 个人能力的永久性缺陷,是耻辱。 | 隐藏、掩饰、回避,或只谈过去的辉煌。 | “我不能让他们知道我失败了,否则我就一文不值了。” |
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 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是过程的一部分。 | 坦诚、复盘、分享,寻求反馈和新知。 | “这次失败让我学到了A、B、C,我想听听同学和教授们的看法,避免下次再犯。” |
因此,这份勇气,是战胜了内心那个固守“完美”和“成功”标签的自我,转向拥抱不确定性、脆弱性和成长性的巨大转变。
然而,勇气之所以能在这里绽放,也离不开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这个独特的“容器”。它既是压力的来源,也是支撑的来源。敢于在这里承认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对“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成功”与“失败”的重新定义。
在商业世界里,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无数商业巨擘,如史蒂夫·乔布斯曾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驱逐,亨利·福特在创办福特汽车前也曾经历过两次破产。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拥有“复原力”(Resilience)——从失败中汲取养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分享失败,恰恰是将这种抽象的企业家精神具象化、课程化。它将一次个人的商业挫折,升华为一个集体的、宝贵的、活生生的教学案例。
对于分享者而言,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再创造”。他不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勇敢的“贡献者”和“学习者”。他通过分享,可以:
所以,这份勇气背后,是对环境的信任,是对学习共同体价值的认可。他相信,在这里,失败不会被嘲笑,而会被尊重;伤疤不会被揭开,而会被疗愈。
社会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反复强调,“脆弱(Vulnerability)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最佳衡量标准。” 在长江EMBA课堂上承认失败,正是这种“脆弱力量”的完美展现。
当一个人敢于在强者环伺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挫败时,他传递出的信号是:我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面对自己的失败;我足够自信,自信到我的价值不因一次商业的终结而减损。这种姿态,反而会赢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它打破了商业社会中常见的“盔甲”,建立起一种真实而深刻的连接。同学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某总”,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但敢于担当、勇于反思的“人”。
这种坦诚所带来的力量是双向的。对于分享者,这是一次彻底的心理卸负和自我疗愈,是迈向新生的第一步。对于听众,这是一次震撼性的认知冲击和情感共鸣。它提醒着在座的每一位成功者:成功之路并非坦途,失败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课题。这种共同的“人性体验”会瞬间拉近整个班级的心理距离,催生出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战友情谊”。或许,在这次分享之后,会有同学主动伸出援手,提供新的商业机会、介绍关键资源,或者仅仅是给予一个真诚的拥抱和一句“我懂你”。这,就是坦诚脆弱所能激发的巨大善意和能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上,当众承认自己的企业失败了,需要多大的勇气?
答案是:这需要一种能够穿透环境压力、战胜自我心魔、并深刻理解学习与成长真谛的复合型勇气。它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融合了谦卑、智慧和坚韧的领导力特质。它敢于直面商业世界最残酷的一面,也敢于拥抱人性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
这个行为的重要性,远不止于个人层面。它为整个商业社群树立了一个标杆: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成功,更要学习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面对失败。这对于培养真正具备长期主义和强大复原力的企业家至关重要。
或许,未来的商学院教育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创建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鼓励更多类似“失败分享会”的机制?如何将对失败的复盘,正式纳入领导力与创业课程的核心模块?因为当一个精英群体能够坦然地谈论失败时,他们离下一次更伟大的成功,其实已经不远了。那份勇气,是结束的句号,更是新生的序章。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