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起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绕不开的丰碑。它们不仅定义了一个行业,更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商业逻辑。如今,时移世易,新的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充满魅力的问题浮现在我们眼前:下一个“BAT”级别的巨头,将从何处诞生?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校友网络。这些汇聚了资本、经验、人脉和视野的精英圈层,真的能成为孕育商业传奇的沃土吗?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猜想,更是对未来商业生态演变路径的一次重要探讨。
EMBA的校友网络,绝非简单的同学录或社交俱乐部。它更像一个经过精心筛选、高密度、高信任度的“超级资源池”。试想一下,一间教室里坐着的,可能是深耕制造业二十年的董事长、玩转资本市场的金融大鳄、洞悉人性的营销奇才,以及手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他们带着各自领域的成功经验、行业洞察和真金白银来到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的聚合。
这种聚合的化学反应是惊人的。在日常的商业世界里,一位传统企业家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通过无数次试错才能找到一位合适的CTO(首席技术官)或CFO(首席财务官)。但在EMBA的课堂上,这种连接可能就发生在一次案例讨论或课后小聚中。信任,是商业合作的基石,而共同学习、共同“受虐”(面对烧脑的课程和作业)的经历,恰恰是建立深度信任的最佳催化剂。这种基于共同认知和情感连接的信任,大大降低了未来合作的沟通成本和风险,为孵化新项目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校友网络早已成为中国商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校友之间的合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业务往来,延伸到了共同投资、联合创业的层面。许多校友在毕业后,会自发形成各种投资联盟和产业社群,他们共享项目信息,共同对潜在的创业机会进行尽职调查。这种“群体智慧”和“集体资源”的模式,使得他们能够驾驭那些单打独斗的创业者难以企及的大型、复杂、需要长期投入的创新项目。这正是孵化“BAT”级别公司所需要的那种非对称优势。
要预测未来,必须理解现在与过去的不同。BAT诞生的年代,是消费互联网的“拓荒时代”。那时的创业,更多是模式创新,抓住的是人口红利和渠道变革的机遇。一个好的点子,加上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再配上资本的助推,就有可能迅速崛起,形成网络效应,一统江湖。这个时代的创业英雄,往往是年轻、草根、对用户需求有着天才般直觉的孤胆英雄。
然而,今天的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见顶,单纯的模式创新空间被大大压缩。下一波浪潮,极有可能来自所谓的“硬科技”或“深科技”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这些领域的创业,门槛极高。它不再仅仅需要一个聪明的点子,更需要:
这种变化,恰恰为EMBA群体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是产业的“老炮儿”,他们不缺产业认知;他们本身或其朋友圈,就是资本的源头,能够提供更具战略性的“耐心资本”;他们几十年积累的政商关系和行业人脉,是整合复杂资源的天然优势。可以说,新时代的创业逻辑,正在从“天才+资本”转向“产业领袖+生态资源”,而EMBA校友网络,正是后者的完美载体。
尽管EMBA校友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真正孵化出下一个“BAT”,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些挑战,同样根植于这个群体的特性之中。
EMBA学员普遍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或高管。这意味着他们的机会成本极高。让他们放弃现有安稳优渥的地位,全身心投入到一个九死一生的创业项目中,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相比于一无所有、光脚不怕穿鞋的年轻创业者,他们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和“偶像包袱”,在做决策时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趋于保守,从而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颠覆性机会。
多年的成功经验,既是财富,也可能成为一种桎梏。成功的路径依赖,可能会让他们在面对全新的、破坏性的商业模式时,习惯于用过去的逻辑框架去评判,从而导致认知偏差,错过那些看起来“离经叛道”的伟大创意。此外,精英圈层内部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或“群体思维”,大家的背景、认知水平相似,容易达成共识,但这有时会扼杀真正特立独行的、来自边缘的创新火花。真正的颠覆,往往来自于“非共识”地带。
虽然目前我们还未看到一个由EMBA校友网络从零孵化、并成长到“BAT”体量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走不通。事实上,许多“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背后,都有着EMBA校友圈的深度参与。他们可能不是以创始人的身份,而是以天使投资人、战略顾问、关键资源对接者的角色,深度赋能了公司的成长。比如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我们都能看到类似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校友们,通过资本和产业资源,抱团支持某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其快速渡过初创期的“死亡之谷”。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创业范式的演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BAT时代”与“未来巨头”可能的孵化模式:
维度 | BAT时代创业模型 | EMBA网络孵化模型(预测) |
---|---|---|
创始人画像 | 年轻草根、技术/产品天才、孤胆英雄 | 产业领袖、连续创业者、资源整合者(往往是“创始人天团”) |
核心驱动力 | 模式创新、流量红利、用户体验 | 技术突破、产业深度、生态构建 |
资本来源 | VC/PE机构(财务投资为主) | 校友基金、产业资本(战略投资为主,更具耐心) |
关键资源 | 线上流量、先发优势 | 产业链资源、政府关系、核心技术人才 |
组织形态 | 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型公司 | 可能是平台型、生态型的“企业联合体”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未来的巨头,其“基因”和成长路径将与BAT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或许不应该用“下一个BAT”的旧瓶,去装“新时代”的酒。未来的超级公司,可能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边界清晰的帝国,而是一个由EMBA校友网络为核心节点,链接了无数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资本的“产业生态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力量,将远超任何一个独立的公司。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的校友网络,未来会孵化出下一个“BAT”级别的公司吗?
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它的形态将超出我们对“BAT”的传统定义。
与其期待一个单一的、名为“X”的超级公司横空出世,我们更应该关注EMBA校友网络正在扮演的一种新角色——“生态催化剂”。它通过内部的信任机制和资源协同,正在加速“硬科技”和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它孵化的可能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在一个大赛道里(如大健康、智能制造),同时催生出多家头部企业,这些企业互为犄角,共享资源,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个集群的整体价值和影响力,将足以媲美甚至超越今天的BAT。
因此,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而言,未来的使命或许也需要随之升级。除了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设计和运营这个“超级资源池”,如何引导校友们超越个体成功,去共同应对更宏大、更具挑战的产业命题。这可能包括设立更具前瞻性的产业基金、搭建跨界融合的创新平台、提供更深度的创业支持服务等。
最终,EMBA校友网络能否孕育出改变时代的商业力量,考验的不仅是校友们的个人智慧和格局,更考验着商学院本身作为平台的远见和作为。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观察和期待的未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