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习惯了在数字、报表和战略会议中纵横捭阖的企业家,被带到一幅静谧的莫奈画面前,或是在手中轻轻摇晃一杯深邃的勃艮第红酒时,一个问题不禁浮上心头:这究竟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课间休息”,还是一次触及商业本质的深度修行?在商学院的殿堂里,尤其是以培养全球视野和人文精神著称的长江商学院,其EMBA项目中的“艺术鉴赏”与“红酒品鉴”课程,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享受”二字。它们更像是一把钥匙,旨在开启企业家们被日常商业逻辑暂时尘封的另一重感知维度和思维模式。
乍看之下,艺术与红酒似乎是纯粹感官的盛宴,依赖于视觉的捕捉与味蕾的判断。然而,长江商学院的这些课程,其核心目的并非培养享受家,而是要完成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这是一种从“看见”到“看透”,从“品尝”到“品味”的跃迁,其背后是对复杂系统进行解构与重组能力的训练。
以艺术鉴赏为例,课程教授的绝非仅仅是“这幅画很美”。它引导学员们去分析画面的构图、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情绪以及笔触背后的力量。学员们需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如何投射在作品中,以及这件作品在艺术史长河中的位置。这种训练,本质上是在培养一种“非线性”的洞察力。当一个企业家习惯了这种从细节、背景、情感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一幅画时,他再回头审视一份商业计划书或一个市场趋势报告,便可能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人性需求、竞争格局中被忽略的“留白”地带,以及品牌故事中可以着墨的文化符号。这是一种将审美直觉转化为商业洞见的强大能力。
同样,红酒品鉴也远非“好喝”或“不好喝”的简单判断。课程会系统地教授如何通过“观、闻、品”三个步骤,来解析一杯酒的完整信息。从酒的颜色深浅判断其年份与葡萄品种,从香气层次中分辨出果香、花香、橡木桶陈酿带来的香草或烟熏味,再到入口后的酸度、单宁、酒体和余味。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严谨的感官分析。学员们学习“风土”(Terroir)的概念,理解阳光、土壤、气候等不可复制的自然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一瓶酒的独特灵魂。这种对“风-土-人-和”复杂系统性关联的理解,与理解一个区域市场的“商业生态”何其相似?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能品味出特定市场环境中政策、文化、消费者习惯、供应链等因素交织而成的独特“风土”,才能做出最精准的战略决策。
在EMBA的课堂上,社交与人脉是绕不开的核心价值。然而,传统的商务社交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交换名片、探讨合作,关系链条的建立更多基于功利性的考量。而艺术与红酒,则为这种社交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温度的替代方案。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群身价不菲的企业家,不再围绕着项目和估值高谈阔论,而是共同站在一幅画前,安静地分享各自的感受。有人看到了画中的孤独,有人读出了抗争,有人则感受到了宁静。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在这一刻,他们分享的不再是商业身份,而是作为“人”的真实情感与审美偏好。这种基于共同体验和情感共鸣建立起来的连接,远比单纯的利益交换来得更加深刻和牢固。它打破了身份的壁垒,让彼此看到对方更加立体、丰满的一面,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与友谊。
红酒品鉴的社交场同样如此。当大家举杯,共同探讨某款酒的单宁是否过于艰涩,或是赞叹其回味中的一丝甘草香气时,一种微妙的“同频”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共同语言。正如管理学者所言,高效团队的标志之一是拥有“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s)。而这种共同品鉴的经历,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着一个精英群体的“共享品味模型”。这种基于文化资本的连接,在未来的商业合作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润滑剂”作用。它让沟通变得更高效,也让合作的基石更加坚实。
现代商业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高质量决策的能力。艺术与红酒品鉴,恰恰是训练这种能力的绝佳沙盘。
艺术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在模糊中寻找意义的过程。一首诗、一幅抽象画,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它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而是激发观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这要求决策者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学会在混沌中把握主线,在多元解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种能力,对于处理复杂的战略选择、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向至关重要。一个习惯了欣赏和理解“模糊之美”的领导者,在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时,心态会更加开放和从容。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传统商业思维与艺术/红酒品鉴所培养的思维模式:
维度 | 传统商业思维 | 艺术/红酒品鉴思维 |
对待模糊性 | 倾向于消除模糊,追求确定性答案和唯一解。 | 拥抱和欣赏模糊性,在多重可能性中寻找意义和美感。 |
决策依据 | 强依赖于量化数据、逻辑分析和历史经验。 | 结合客观信息(如酿造工艺)与主观直觉(如个人感受),进行综合判断。 |
关注焦点 | 关注结果、效率和可复制性(KPI, ROI)。 | 关注过程、细节、独特性和背后的“故事”(风土、艺术家情感)。 |
价值判断 | 基于“有用/无用”、“对/错”的二元标准。 | 基于“和谐/冲突”、“深刻/浅薄”、“有趣/无趣”的多元、情境化标准。 |
正如表格所示,这两种思维模式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正是希望通过艺术与红酒的熏陶,为这些习惯了左脑理性思维的企业家们,激活强大的右脑感性智慧,从而构建起一种更加完整和平衡的底层决策能力。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深度交融的时代,商业的成功不再仅仅是产品和资本的胜利,更是文化的胜利。一个缺乏文化深度和全球视野的领导者,很难在跨文化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艺术和红酒,本身就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基因的载体。一瓶来自法国波尔多的红酒,它不仅仅是酒精饮料,它背后是法国严格的AOC原产地命名控制法律体系、传承数百年的酿酒家族故事、当地人对土地的敬畏以及法式餐饮文化中“餐酒搭配”的精致哲学。同样,欣赏一幅宋代的山水画,你不仅在看画,更是在触摸中国古代文人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内敛含蓄的东方美学。这些课程,就像一扇扇窗口,让学员们得以窥见不同文明的精髓。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而言,这种文化视野的构建尤为重要。当他们带领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员工和消费者时,仅仅懂得商业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懂得欣赏对方的文化,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排序,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和融合。懂得在商务晚宴上,优雅地与欧洲伙伴聊几句关于罗曼尼·康帝的传奇,或是在与日本客户的交流中,恰当地引用“物哀”的美学概念,这种“文化软实力”所能建立的信任和好感,是任何商业技巧都无法替代的。这正是长江商学院强调“取势、明道、优术”中“明道”的重要一环——通晓天下大道,方能纵横四海。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艺术鉴赏’和‘红酒品鉴’课,仅仅是享受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说传统的商学院课程是在锻造企业家的“硬技能”,那么这些看似“务虚”的人文课程,则是在塑造他们的“软实力”与“巧实力”,是在滋养他们的灵魂。
这些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超越了商业的范畴,触及了作为“人”的根本。它们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修行,旨在:
这不仅不是单纯的享受,反而是对企业家综合素养的一次“高阶”挑战。它要求学员们放下固有的思维定式,打开全部感官,以一种谦逊而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敏锐的商业头脑,更需要一颗丰盈而有趣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商学院的这些课程,并非商学教育的“点缀”,而是其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新一代企业家的核心组成部分。或许,未来的商业教育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这类人文课程如何量化其对领导力提升的长期影响,从而为商学院的课程体系革新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