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周末午后,阳光透过陆家嘴摩天大楼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长江商学院窗明几净的课桌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和知识激荡的独特气息。我,一个在企业里按部就班做了十多年的“资深”职业经理人,本以为这次EMBA之旅不过是为履历镀金,为思维充电。然而,当一位平日里并不张扬的同学站上讲台,分享他如何从零开始,在一次次碰壁与绝望中,硬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了年营收过亿的现实时,我感到内心深处某个被尘封已久的开关,被“咔哒”一声,彻底打开了。他口中的每一个挣扎的细节、每一次柳暗花明的狂喜,都像一束高能粒子流,精准地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地方。那一刻,我燃起了压抑多年的创业冲动。
我们常常低估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力,直到我们置身于一个能量密度极高的“场域”之中。在来到长江商学院之前,我的世界是稳定而可预测的——清晰的汇报线,成熟的业务模式,以及看得见的职业天花板。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大多谈论的是升职、加薪、买房、育儿,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创业?那是一个遥远、高风险,甚至带点“不切实际”色彩的词汇,偶尔在商业杂志或深夜的独酌中闪现,但很快就被现实的浪潮所淹没。
然而,在上海这个中国商业的心脏,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里,整个叙事体系都不同了。这里的空气中,漂浮的不是安于现状的满足感,而是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和对改变世界的雄心。你左手边的同学可能刚刚完成了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右手边的同学正在为自己的公司筹备IPO。教授在讲台上分析着全球最新的商业范式,而同学间的案例分享,则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进行时的商业传奇。这种环境,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会认同”(Social Proof)和“榜样效应”(Role Model Effect)的极致体现。当“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冒险,而是身边许多优秀同伴的日常时,你对它的认知和感受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一个“或许我也能做到”的选项。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成功故事的地方,更是一个允许并鼓励“建设性失败”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我听到的不只是成功的光鲜,更有通往成功路上那些泥泞、挣扎与反思。这使得创业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真实。它包含了一整套支持体系:
这个“场域”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它不断地吸引、碰撞、重组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能量,让那些沉睡的种子,获得了破土而出的勇气和土壤。
如果说环境是土壤,那么那位同学的创业故事,就是那颗投入我心湖的石子,激起了最深刻的涟漪。人类天生就是故事的动物。相比于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商业计划书,一个充满情感、细节和冲突的真实故事,更能穿透理性的防御,直抵人心。那位同学分享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叙事,而是一个充满了“人味”的旅程。
我清晰地记得他描述的一个场景:在产品上线前夜,服务器突然崩溃,他和两个合伙人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吃着泡面,熬了整整48个小时,眼睛布满血丝,却在问题解决的那一刻相拥而泣。这个画面,远比他后来展示的亮眼财务报表更能打动我。因为在那个瞬间,我看到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和我一样,会疲惫、会焦虑、会绝望,但依然选择坚持的普通人。这种脆弱性的展示,反而构建了最强大的信任和共鸣。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的研究表明,事实的记忆率大约是20%,而故事的记忆率则高达65%。故事通过情节、角色和情感,将信息嵌入我们的大脑。当我听到他的故事时,我下意识地开始了“自我代入”。他的迷茫,让我想起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数次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纠结;他的坚持,拷问着我是否为了安逸而放弃了内心真正的热爱;他的成功,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个“想做点什么”的自己。这不再是“他”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我”可能的人生脚本之一。这种从“他”到“我”的投射,是点燃创业冲动的最直接的火焰。
影响维度 | 传统商业案例分析 | 同学的个人创业故事 |
---|---|---|
核心驱动 | 逻辑与理性分析 | 情感与价值共鸣 |
信息载体 | 数据、图表、战略框架 | 情节、冲突、人物、细节 |
受众感受 | 学习、认知、旁观 | 感动、启发、代入 |
最终效果 | 知识增长,思维训练 | 信念触动,行动激发 |
多年来,压抑我创业冲动的最大枷锁,便是对“风险”的恐惧。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早已习惯了用“机会成本”来计算人生:放弃一份年薪百万、稳定增长的工作,去追逐一个九死一生的梦想,这在过去的我认为是极不理智的。我害怕失去稳定的现金流,害怕失败后的社会评价,害怕让家人失望。这些恐惧,像一条条无形的锁链,捆绑住了我的手脚。
然而,在EMBA的课堂上,尤其是在听完同学的故事后,我对风险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我开始思考一个以前被忽略的问题:安于现状,就真的没有风险吗? 科技的浪潮瞬息万变,一个行业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被彻底重塑。今天看似稳固的“金饭碗”,明天可能就变成了“泥饭碗”。待在舒适区里,看似安全,实则可能是在温水煮青蛙,慢慢丧失应对未来的能力。这是一种更隐蔽、也更可怕的“钝刀子割肉”式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开始重新评估创业的“风险/回报”模型。过去,我只看到了财务上的巨大不确定性。但现在,我看到了创业可能带来的多维度回报:实现个人价值的巨大满足感、亲手创造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成就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充实感,以及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平台所带来的掌控感。更重要的是,通过EMBA的学习和链接,我意识到创业的风险是可以被管理的。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套严谨的财务模型,一个互补的创始团队,以及一个强大的资源网络,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降低失败的代价。创业不再是一个人的豪赌,而是一群聪明人,利用科学的方法和集体的智慧,去攻克一个有价值的难题。风险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系列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去解决的挑战。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不是五年前,或者更早?因为过去的“冲动”更多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或对财富的渴望,它缺乏根基,是漂浮在空中的。而此刻的“冲动”,是建立在坚实地基之上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个人层面看,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我积累了深厚的行业认知、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我不再是那个只有一腔热血的愣头青,我懂得如何管理团队,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应对复杂的商业环境。这份“内功”,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压舱石。而EMBA的学习,则像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将我过往零散的实战经验,用系统化的商业理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功秘籍”。我知道了如何从0到1,也理解了如何从1到N。这种“经验+理论”的结合,让我对未来的创业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从外部环境看,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都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长江商学院这个平台,为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预演场”。我可以将我的创业想法,作为一个课程作业,接受教授和同学们的全方位“拷问”;我可以在校友会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经验丰富的前辈导师。这一切,都让“创业”这件事,从一个模糊的梦想,变成了一个清晰、可执行的路线图。冲动,正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这不再是一次心血来潮,而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
走出课堂,黄浦江上的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却让我感觉无比清醒和炽热。在上海的EMBA课堂,听到同学的创业故事,点燃的不仅仅是压抑多年的创业冲动,更是对我人生下半场可能性的一次全面唤醒。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风险,不是尝试和失败,而是从未尝试,让生命在安逸和悔恨中老去。
这次经历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或人脉的拓展。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精神洗礼。它让我看到了环境的力量,故事的魔力,以及在合适的时机,勇敢地重新定义自己人生的重要性。那团被点燃的火焰,如今在我心中熊熊燃烧。我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这一次,我不再畏惧。因为我手中不仅有地图(商业知识),身边还有战友(同学与校友),心中更有光(被点燃的信念)。
未来的研究或探索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顶级商学院教育在激发和赋能中年高管创业转型中的具体机制和长期影响。但对我个人而言,下一步的研究,将在市场的真实炮火中完成。是时候,把那些在深夜里勾画了无数遍的蓝图,变成现实了。这团火,将照亮我的前路,也将是我未来所有故事的开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