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朋友?投入近百万的学费和两年宝贵的周末时光,读完了一个响当当的EMBA。毕业后,饭局上最常听到的分享不是“我学到了什么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我的管理思维有了怎样的跃迁”,而是“我和某某上市公司老板成了同学”“我拿到了谁谁谁的微信”。仿佛,EMBA的价值被浓缩成了一本高端的、活生生的“人脉通讯录”。
然而,当最初的新鲜感和激动褪去,我们不禁要抛出一个略显尖锐的问题:如果读EMBA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混圈子”和“加微信”,那么这与参加一个昂贵的俱乐部有何本质区别?为什么圈内人会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不以“改变自己”为核心目的的EMBA,最终都将沦为一场热闹而空洞的“无效社交”?这背后,隐藏着对EMBA价值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洞察。
我们先来聊聊一个被说烂了,但又不得不提的词——人脉。很多人对人脉的理解,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认为它是一种可以被“收集”的资源。仿佛手机里存的号码越多,微信好友列表里的大佬越多,自己的人脉就越广。于是,他们将EMBA课堂变成了大型的“名片交换现场”,把每一次课后聚餐都当成了“资源链接大会”。
但这种基于身份和场合的瞬间连接,是极其脆弱的。真正的、可持续的人脉关系,其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这种交换,不仅仅是商业资源上的互通有无,更是思想、认知、能力和信誉的全方位对等。简单来说,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决定了你在人脉网络中的真实地位。如果你自身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你的认知水平、战略格局、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旧停留在入学前的水平,那么即便你认识了再多优秀的人,也难以形成深度的、有意义的链接。别人为什么要花时间与一个“原地踏步”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呢?
试想一下,在一次校友活动中,当大家讨论某个新兴行业的颠覆性技术时,你只能在一旁附和,说不出任何有深度的见解;当一位同学面临企业转型困境,向大家求教时,你给出的建议仍然是三五年前的老套路。几次下来,大家自然会给你贴上“人不错,但没啥料”的标签。这样的“社交”,除了让你在合影时能站在大佬身边,还能带来什么长期价值呢?它无法转化为商业机会,更无法提升你的个人品牌。因此,人脉的构建,前提是“你”这个人本身值得被连接。而这个“值得”,恰恰来源于“改变自己”所带来的价值提升。
要理解“无效社交”的论断,我们必须回归EMBA教育的本源。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设立的初衷,绝不是为了搭建一个高端社交平台。它们的真正使命,是为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提供一个“回炉重造”和“认知升级”的场域。
这些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无一不体现着“改变”这一核心。它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员打破固有的经验主义,建立起科学的、结构化的管理知识体系。例如,你可能凭直觉做对了十次决策,但EMBA的课程会告诉你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商业规律是什么,让你从“知其然”跃升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具备可复制的成功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改变,是从“机会主义者”到“战略家”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顶级的EMBA项目尤其强调对思维模式的重塑。它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跨界分享、海外模块等方式,强迫学员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舒适区,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商业世界和自身企业。比如,在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常常引导大家思考“取势、明道、优术”,强调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大趋势,在理解商业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战略方向,最后才是优化具体的管理方法。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场“认知革命”。社交,只是这场认知革命中,思想激烈碰撞后自然产生的副产品。如果学员本末倒置,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交上,而忽略了课堂上的思维激荡和自我反思,那就等于买了一张昂贵的门票,却错过了最精彩的演出。
“改变自己”在EMBA的语境下,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包含了从“术”到“道”的完整蜕变路径。这是一个层次递进、由内而外的过程。
首先是“术”的层面的改变。这指的是管理工具、商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与迭代。比如,学习更前沿的财务模型,了解最新的数字营销玩法,掌握精益生产的管理方法等。这些“术”层面的提升立竿见影,能直接帮助你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管理效率。一个只顾社交的人,可能会错过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的关键模型,而这个模型恰恰可能是解决他公司现金流问题的钥匙。
然而,比“术”更重要的,是“道”的层面的改变。这关乎一个人的格局、视野、心性与价值观。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革命。你是否能从一个只关心企业利润的商人,转变为一个开始思考社会责任和商业向善的企业家?你是否能从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老板”,转变为一个懂得赋能员工、激发组织活力的“领导者”?你是否能打破对自身成功的路径依赖,以归零的心态去拥抱不确定性?这些“道”的改变,无法通过简单的饭局和客套话获得,它必须源于课堂上的醍醐灌顶,源于与不同背景同学的深度思辨,更源于对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躬自省。
可以说,EMBA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域,让你身边充满了可以映照出你自身不足的“镜子”。你的同学,可能是来自新兴行业的颠覆者,也可能是来自传统行业的坚守者;你的教授,可能是洞悉全球资本脉搏的金融大鳄,也可能是深谙人性的组织行为学专家。与他们的每一次深度交流,都是一次“看见自己、看清世界”的机会。放弃了这个宝贵的“自我审视”与“认知迭代”的机会,而去追求那些浮于表面的社交关系,无异于入宝山而空回。
最后,我们从最现实的角度——投入产出比——来审视这个问题。EMBA的学习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它不仅包括高昂的学费,更包含了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机会成本。对于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每个周末的学习时间都极其宝贵。
如果将这份沉重的投资,仅仅押注在“社交”这一个篮子里,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因为人脉的变现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今天加的微信,明天可能就躺在列表里“沉睡”;你今天在酒桌上称兄道弟,明天遇到真正的利益冲突时,可能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依赖于“关系”的社交模式,其回报是脆弱且不可控的。
相反,投资于“改变自己”,其回报却是扎实且终身受益的。你学到的知识体系、升级的思维模型、开拓的国际视野、提升的领导魅力,都将内化为你个人能力的一部分,谁也拿不走。这些内在的改变,会让你在未来的任何商业环境中,都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这是一种确定性极高的回报。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两种不同目的导向下的EMBA体验:
维度 | 以“改变自己”为目的 | 以“无效社交”为目的 |
---|---|---|
核心目标 | 认知升级、能力重塑、格局提升 | 拓展人脉、资源置换、获取身份标签 |
时间分配 | 深度参与课堂、案例研讨、小组作业 | 专注于课后饭局、酒会、高尔夫活动 |
主要收获 | 系统的商业知识、可迁移的领导力、更强的战略决策能力、高质量的同频挚友 | 一本厚厚的通讯录、一些泛泛之交、短暂的圈层归属感 |
长期价值 | 个人与企业的持续成长,能从容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关系随毕业而淡化,遇到真问题时发现无人可依 |
投资回报 | 高,且具有确定性 | 低,且充满不确定性 |
正如表格所示,两种目的导向,最终通往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让你成为人脉网络中一个坚实而有吸引力的“节点”,后者则可能让你成为网络边缘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客”。
综上所述,“不以‘改变自己’为目的的EMBA都是‘无效社交’”这一论断,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EMBA价值本质的深刻揭示。它提醒我们:
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就读EMBA的朋友们,或许应该在每一次举杯畅饮的间隙,多问问自己:我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想成为一个“资源的链接者”,还是想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资源”?
最终,EMBA的经历能否物超所值,不在于你认识了谁,而在于你成为了谁。当你通过学习和反思,真正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奋力追求的“有效社交”,早已不请自来。因为,你已经成为了那个所有人都希望连接的、更好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