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或许你和我一样,带着些许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突破的渴望。在职业生涯的某个节点,我们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似乎不再奏效。选择重返校园,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地方,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或是几条人脉,它更像是一次为期两年的“自我公司”的战略重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家独一无二的“自我有限公司”(Me, Inc.)。而这两年的EMBA学习,正是对这家公司进行一次最深度、最全面的商业模式梳理与升级的黄金机会。
这次梳理,不是简单地更新简历,而是从根基上审视你的“商业模式”: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的关键资源有哪些?你为谁创造价值?你如何交付价值并从中获益?这趟旅程,关乎认知升级,关乎战略重塑,最终,关乎你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业与人生走向。它要求我们像分析一个企业案例一样,把自己摆在解剖台上,用学到的框架和工具,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剖析与重构。
在EMBA学习之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往往是基于职位和过往经验的。你可能会说:“我是一名市场总监”,或者“我是一个资深的软件工程师”。这是一种基于“功能”的描述,而非基于“价值”的定义。然而,两年EMBA的核心一课,就是教会我们从“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你为你的“客户”(雇主、合作伙伴、市场)提供的,究竟是怎样的独特价值?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当教授引导我们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用“蓝海战略”寻找市场无人区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会油然而生:这些理论能用在我自己身上吗? 答案是肯定的。你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能为企业在红海市场中开辟新增长曲线的战略营销专家”,或者是一个“能将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领导者”。你的价值主张,从“我会做什么”,升级到了“我能解决什么独特且重要的问题”。这种转变,是通过与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视角的同学们的激烈思想碰撞,以及在无数案例分析中反复锤炼而成的。你开始明白,你最稀缺的价值,可能恰恰是那些跨界、整合、创新的能力。
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其“关键资源”(Key Resources)的支撑。对于个人而言,我们的关键资源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人脉和品牌。EMBA的两年,正是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性盘点、修复和扩充的绝佳时期。
首先是知识与思维框架的重塑。你可能会带着十年甚至更长的实战经验入学,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EMBA课程,从金融、会计、战略到组织行为学,为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商业语言和分析框架。你学会了用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来评估一个项目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凭直觉;你学会了用领导力模型来反思自己的管理风格,而不仅仅是靠惯性。这些知识体系,就像是给你的“个人公司”升级了操作系统,让你的决策更加科学、高效。
其次,也是EMBA最被看重的资源之一,是高密度、高信任度的人脉网络。这绝非简单的社交。在长江商学院,与你同窗的,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两年时间里,你们一起熬夜做案例,一起在戈壁上徒步,一起为课堂上的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共同学习和经历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谊,远非商业饭局所能比拟。这个网络成为了你未来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和“信息渠道”。当你需要某个行业的洞见,需要跨界合作的伙伴,甚至需要一个可以坦诚交流的“私人董事会”时,你的同学就是你最强大的后盾。
在梳理“自我商业模式”时,“客户群体”(Customer Segments)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入学前,你的“客户”可能非常单一,通常就是你所在的行业和公司。你的所有技能和经验,都是围绕着服务好这个单一客户而构建的。
EMBA学习极大地拓宽了你的视野,让你看到了服务其他“客户群体”的可能性。课堂上,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从一个做互联网的同学那里,看到自己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和路径;一个深耕国内市场的企业家,通过全球化模块的学习和海外游学,可能会发现自己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巨大潜力。这种跨界的交流,让你意识到,你原有的能力模型,经过适当的调整和包装,完全可以服务于一个全新的市场。
这就像一家原本只生产螺丝钉的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的精密制造能力,可以用于生产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你的职业可能性,不再局限于你原来的“行业”或“职能”赛道。你可以从一个产业的“局内人”,转变为赋能多个产业的“整合者”或“顾问”。你的客户群体,从单一雇主,扩展到了更广阔的产业生态,甚至是资本市场。
传统的个人“收入来源”(Revenue Streams)往往是单一的,主要依靠工资。这种结构相对脆弱,抗风险能力差。EMBA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和投资相关的课程,会促使你从一个“经营者”的视角,去思考如何优化你个人的“财务报表”和“收入结构”。
你开始理解资产配置、股权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你身边的同学中,不乏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的经验分享和言传身教,为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你可能会发现,除了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薪水,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这种从单一“工资收入”到“工资+资本+知识”的多元化收入结构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你的财务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你的“自我商业模式”从一个简单的“雇员模式”,向一个更具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创造者模式”的升级。
为了让这次梳理更加具象化和可操作,我强烈建议你使用“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这个强大的工具,来绘制一张属于你自己的“自我商业模式画布”。你可以尝试在EMBA入学初、学习中和毕业前,分别填写一次,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化轨迹。
下面是一个示例表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填充:
画布模块 | EMBA前(As-Is) | EMBA后(To-Be) |
---|---|---|
核心资源 (Key Resources) |
单一行业经验、特定岗位技能、公司内部人脉 | 系统性商业知识框架、跨界整合能力、高信任度的精英校友网络、全球化视野、个人品牌 |
价值主张 (Value Proposition) |
高效的执行者,完成KPI | 战略制定者,能驱动业务创新与增长,为企业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 |
客户群体 (Customer Segments) |
当前雇主、直属上司 | 原行业、新兴行业、寻求转型的传统企业、资本市场、创业生态 |
渠道通路 (Channels) |
内部晋升、猎头推荐 | 校友内推、教授引荐、行业论坛、个人IP影响力、直接的商业合作 |
收入来源 (Revenue Streams) |
工资、奖金 | 工资+股权+投资收益+咨询/顾问费 |
关键伙伴 (Key Partners) |
同事、部门合作伙伴 | EMBA同学、教授、遍布全球的校友、投资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 |
回望两年的EMBA旅程,它远不止是一系列课程的集合。它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场域,一个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对“自我”这家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和战略升级的加速器。完成一次深度的“自我商业模式”梳理,是这趟旅程中最核心、也最宝贵的收获。
这个过程,始于用新的框架(价值主张)重新定义自我,中经系统地重构你的核心资源(知识与人脉),进而大胆地拓展你的服务边界(客户群体),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兑现方式(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和最优化。这不仅仅是职业发展上的“更上一层楼”,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人生格局的彻底蜕变。
因此,对于正在或即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开启EMBA之旅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从第一天起,就带着“我是我自己的CEO”的心态去学习。不要被动地接收知识,而要主动地用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讨论来打磨你自己的商业模式。两年之后,你带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位,而是一个全新的、迭代升级后的、拥有无限可能的“你”。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