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我自认早已炼就了一副百毒不侵的钢筋铁骨。见惯了资本的冷酷、人性的复杂,也习惯了用理性和逻辑将情绪层层包裹,藏在最深处。我以为,成年人的世界里,眼泪是奢侈品,更是示弱的标签。直到那天,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反思”课程中,我流下了成年后最痛快的一次眼泪。那不是崩溃,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一次与真实自我的久别重逢。
我们这群人,平日里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头顶着创始人、CEO、合伙人的光环,习惯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有一身沉重的、无形的盔甲。这身盔甲,由多年的成功经验、社会期望和自我要求锻造而成,它坚硬、光鲜,能抵御外界的质疑与攻击,却也隔绝了内心的温度与柔软。
“反思”课程的场域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战略课或财务课那样,充满了模型、数据和案例分析。相反,教授用一种近乎“无为而治”的方式,引导我们向内看。没有咄咄逼人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只有一个绝对安全和信任的环境。在这里,你不需要扮演任何人,只需要做你自己。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发言滴水不漏,分享也点到为止,那身盔甲依然穿得严严实实。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当一位同学率先分享了创业初期的迷茫与恐惧,那种真实的情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圈圈涟漪。
真正让我情绪决堤的,是一个关于“选择与代价”的讨论环节。教授让我们在纸上画出自己人生的时间轴,标注上那些最重要的节点。当我画下公司上市敲钟的那个高光时刻时,心中涌起的并非全是自豪。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在那个节点旁边,用更小的字写下了“女儿的六岁生日”。那天,我正在大洋彼岸路演,只能通过一段信号断断续续的视频,看她吹灭蜡烛。视频里,她许的愿望是:“希望爸爸能早点回家。”
就是这件被我用“为了家庭的未来”这个宏大理由尘封已久的往事,在那个安静的下午,被重新翻了出来。它不再是一个可以被理性解释的“必要牺牲”,而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直接的亏欠。我看着纸上的那行小字,脑海里浮现出女儿当时失望的眼神,一种巨大的、迟来的悔意与心痛瞬间击穿了我所有的心理防线。眼泪,就那样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它不是委屈,不是压力,而是一种纯粹的、为爱与遗憾而流的泪。那一刻,我不再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我只是一个想念女儿、为自己的缺席而懊悔的普通父亲。
我原以为自己会是异类,会显得格格不入。但当我抬起微红的眼睛,我看到的是周围同学感同身受的目光。有人默默递来纸巾,有人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接下来,更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己“盔甲”下的伤痕:有人谈到为了事业而疏远的父母,有人讲起因长期高压工作而亮起红灯的健康,还有人反思在追逐成功的路上,早已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原来,光鲜的背后,我们都背负着相似的重担,隐藏着同样的脆弱。我的眼泪,仿佛打开了一个情感的阀门,让整个教室充满了真诚的共鸣。那一次流泪,之所以“痛快”,是因为它让我卸下了伪装,看到了同类,感受到了久违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连接与温暖。
在管理学领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硬技能”(Hard Skills),比如战略规划、财务分析和市场营销。然而,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文化会把战略当早餐吃掉(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而构成组织文化基石的,恰恰是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同理心和真诚度这些“软实力”。这次“反思”课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向内探索、直面自我的“反思力”,是所有软实力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
著名研究学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著作《Daring Greatly》(《脆弱的力量》)中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脆弱不是弱点,而是衡量勇气的标尺。她认为,“真诚的脆弱是创新的源泉,是创造力的发源地,也是改变的起点。” 我在课堂上的那次流泪,正是一次“真诚的脆弱”的实践。它打破了我为自己设定的“强者”人设,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优先级。这种审视带来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坚定的前行方向。
这次经历也促使我思考领导力风格的演变。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一种“盔甲式”的领导,要求自己和团队都保持绝对的理性和高效,情感被视为工作的干扰项。但现在,我更认同“教练式领导”的理念。一个敢于示弱、能够共情的领导者,反而更能赢得团队的信任和追随。下表是我对两种领导力风格的简单对比:
维度 | 盔甲式领导(Armored Leadership) | 教练式/真诚领导(Coaching/Authentic Leadership) |
对待情绪 | 压抑、忽视,认为情绪是工作效率的敌人。 | 接纳、理解,将情绪视为重要信息,是建立连接的桥梁。 |
决策方式 | 自上而下,基于数据和逻辑,追求“正确”的答案。 | 鼓励参与,兼顾理性和直觉,探索“最优”的方案。 |
团队氛围 | 紧张、竞争,员工害怕犯错,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 安全、信任,鼓励试错和创新,团队成员敢于表达脆弱。 |
个人形象 | 永远正确,无所不能,与下属保持距离。 | 真实、完整,承认自己的局限,与团队共同成长。 |
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将“反思”作为EMBA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深意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传授商业知识,更是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复杂商业环境的、拥有完整人格的领导者。未来的商业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和模式的竞争,本质上是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深度的竞争。而一个领导者所能达到的深度,取决于他向内探索的勇气。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EMBA“反思”课程中的那次流泪,它像一场及时雨,洗去了我心灵上的尘埃,也浇灌了早已干涸的情感土壤。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落泪,而是在流泪后,能更清醒地看清自己,更温柔地拥抱世界。
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价值,远超任何一份商业合同或投资回报。它让我:
对于所有在事业道路上奋力前行的同路人,我由衷地建议,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留出“反思”的缝隙。这或许是在一个专业的课程场域,如我在长江商学院的经历;或许只是在一次独处的远行,一段与智者的长谈,甚至是一个安静的清晨。敢于直面内心的脆弱,我们才能找到那份最坚实、最持久的力量。因为,那一次痛快的流泪让我懂得,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它的掌舵人,能走多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