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尤其是在那些凭借着一腔热血和敏锐直觉打下江山的“实战派”企业家中。他们端着酒杯,在觥筹交错间带着几分自得和不屑,断言:“读EMBA?那玩意儿有啥用?不就是花几十万交朋友、听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吗?我这公司,一砖一瓦都是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比任何教授的案例都真实!”这番话,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底气和说服力。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几年过去了,我们不禁好奇,那个当初振振有词地说着“读EMBA无用”的人,他的公司,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让我们先回到几年前,那位企业家——我们姑且称他为老李——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他的公司,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凭借着他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和强大的执行力,在行业里做得风生水起,年利润节节攀升。当身边有人建议他去读个EMBA,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能量时,老李几乎是嗤之以鼻的。他的“无用论”主要建立在几个核心观点之上。
首先,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在他看来,商学院里教的那些管理模型、战略理论,都是象牙塔里的产物,脱离了中国本土市场的复杂性和“人情世故”。他常说:“我每天都在处理最棘手的客户、最难搞的供应商、最复杂的内部人事,这本身就是最高级的MBA课程。”他认为,花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去课堂上“纸上谈兵”,远不如在市场一线真刀真枪地干一场来得实在。他为自己的草根出身和实战经验感到无比自豪,并将其视为公司成功的唯一秘诀。
其次,他对于EMBA的“人脉价值”也颇有微词。他觉得,这种刻意营造的圈子文化,功利性太强,难以形成真正的友谊和信任。他更相信自己在生意场上通过一次次合作、一顿顿饭局建立起来的“江湖关系”。“花几十万买个通讯录?我的手机里存的号码,哪个不比那通讯录管用?”这种观点,在当时获得了不少和他一样靠个人能力打拼起来的中小企业主的共鸣。他们认为,真正的资源,是靠自己挣来的,而不是靠“同学”这个名头换来的。
然而,商业世界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从不因为你过去的成功而对你未来的挑战有丝毫的宽容。老李的公司,在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后,悄然撞上了一面看不见的墙——增长的天花板。过去赖以成功的那些“法宝”,似乎正在慢慢失效。
第一个问题出在战略视野的局限性上。老李对市场的判断,更多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和直觉。当行业开始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比如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升级等新趋势时,他的反应明显慢了半拍。他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精耕细作,对于跨界的可能性、对于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他本能地选择了忽视或低估。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依然停留在“小修小补”的层面,营销方式也还是老一套的渠道和广告,逐渐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脱节。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市场了。
第二个问题,是管理的系统性缺失。当公司规模还小的时候,老李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和“盯人”战术来管理团队。但随着员工数量从几十人增长到几百人,管理半径迅速扩大,问题开始层出不穷。部门之间壁垒森严、协同效率低下;核心人才因为看不到发展空间而纷纷流失;财务报表越来越复杂,他却很难从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创始人的个人精力,成了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疲于奔命地解决各种“救火”问题,却始终无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运转和优化的高效组织体系。他引以为傲的“实战经验”,在系统性管理科学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就在老李陷入困境的同时,他当年的一些同行,那些选择了去商学院深造的人,他们的企业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EMBA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它绝非一张文凭或一本通讯录那么简单,其核心在于为企业家提供了一次系统性的认知升级和资源重构。
EMBA的同学圈,如果仅仅理解为“人脉”,那就太肤浅了。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认知交流场。试想一下,你的同学,可能是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大牛,可能是玩转资本市场的金融高手,也可能是深谙品牌之道的营销奇才。大家坐在同一间教室,比如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讨论的是真实的企业案例,分享的是各自行业最前沿的洞察和踩过的坑。
这种跨界的、平等的、深度的交流,能迅速打破个人认知茧房。你从金融同学那里学到了如何设计更科学的股权激励方案,从互联网同学那里领悟了私域流量的玩法,从消费品同学那里看到了品牌故事的力量。这种学习,远比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更重要的是,基于同学情谊建立的信任,往往能促成意想不到的深度合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基于共同认知和信任的价值共创。
“理论无用论”是EMBA面临的最大误解之一。事实上,顶级的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学府,其教授的理论绝非空谈。它们是无数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经验总结,是帮助企业家从纷繁复杂的商业现象中看透“底层逻辑”的思维工具。一个优秀的EMBA课程,会教你如何用财务的语言审视公司的健康状况,如何用战略的框架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用营销的体系构建坚实的品牌护城河。
这种系统化的知识输入,对于像老李这样依靠直觉决策的企业家来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大脑重装”。它能帮助你将零散的、碎片化的“实战经验”,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让你从一个“战术家”蜕变为一个“战略家”,从一个“救火队长”转变为一个“系统设计师”。这正是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一跃。
一个顶级的EMBA项目,其价值还体现在对企业家格局的塑造上。课程中往往会包含大量关于人文、历史、哲学和社会责任的内容。这些看似与“赚钱”无关的知识,却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视野和境界。比如,长江商学院就非常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社会担当。
学习历史,让你能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行业的周期与变迁;学习哲学,让你能更深刻地思考企业的终极使命与价值;探讨社会责任,让你明白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这种格局的提升,会直接反映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你将不再仅仅关注短期的利润,而是会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受人尊敬的百年企业。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短期培训都无法给予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将老李的公司,与他的一位去读了EMBA的同学——小张的公司,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假设两家公司起点相似,但在关键节点上,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对比维度 | 老李的公司(坚持“无用论”) | 小张的公司(完成EMBA学习) |
战略决策 | 依赖创始人直觉,反应滞后,错失数字化转型风口。 | 组建战略委员会,引入外部专家(部分为EMBA同学),成功布局线上新零售,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
组织管理 | “人治”为主,管理混乱,核心人才流失率高。 | 引入科学的绩效管理和人才发展体系,推行合伙人制度,团队凝聚力强,组织效率高。 |
融资与合作 | 融资渠道单一,对外合作多为短期业务往来。 | 通过EMBA同学网络,对接顶级投资机构,完成B轮融资;与不同行业的同学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生态。 |
创新能力 | 产品迭代缓慢,停留在功能优化,缺乏颠覆性创新。 | 受跨界思维启发,成立内部创新实验室,将AI技术与传统产品结合,推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引领行业。 |
企业现状 | 营收停滞,利润下滑,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 | 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并积极探索国际化。 |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那个说“读EMBA无用”的人,他的公司现在怎么样了?答案很可能并不乐观。他的公司或许依然存在,但大概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挣扎在增长的泥潭里,甚至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而他本人,可能依然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读EMBA并非企业成功的万能灵药,不读EMBA也未必不能成功。但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家最大的瓶颈,往往是自己的认知。
总结而言,一个高质量的EMBA项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对于那些正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企业家而言,与其固执地坚守过去的成功经验,不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系统性的学习和更高维度的思考。这或许不是唯一的路,但无疑是一条被无数成功案例验证过的、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量化EMBA教育对企业长期绩效(如创新产出、ESG表现等)的具体影响,从而为这一选择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