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EMBA的课堂,就如同走进一个思想的“强磁场”。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商业智慧与实践经验,每一位教授都是其领域的泰斗,每一位同学都是身经百战的行业领袖。在这样星光熠熠的课堂上,沉默是金的古训或许并不适用。真正有价值的,是在思想的交锋中,通过一个精准而深刻的问题,点燃整个课堂的智慧火花,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推向新的层次。这不仅是对教授知识的尊重与回应,更是自我认知迭代、与同侪共创价值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才能在这样高手云集的场合,提出一个真正“有水平”的问题呢?
一个有水平的问题,绝非灵光乍现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与充分准备的结晶。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提问这件事上同样适用。对于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员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决定问题质量的基石,其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你能在课堂上达到的思想高度。
首先,要对教授进行“学术背景调查”。这并非简单的信息搜集,而是深度研读。在课程开始前,花时间去阅读教授近几年的核心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重要的访谈以及公开演讲。这么做的目的有三个:第一,理解教授的理论框架和核心关切。他的研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他最引以为傲的理论模型是什么?第二,寻找他思想的“脉络”和可能的“边界”。他的观点在过去几年有何演变?他的理论在哪些新兴领域或特定情境下可能面临挑战?第三,熟悉他的“语言体系”。当你能用教授熟悉的理论术语和分析范式来构建问题时,沟通的效率和深度会截然不同。这展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一种专业的对话姿态。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批判性预习”。拿到教学大纲和阅读材料后,不要仅仅满足于读懂和记忆。EMBA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你应该带着自己的商业经验和管理困惑去“拷问”这些理论。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预习框架:这个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什么?它在我的行业或公司能被完美应用吗?如果不能,是哪些关键变量导致了差异?这些经典案例背后的“潜台词”或未被讨论的风险是什么?当你带着这些“预设问题”进入课堂,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课堂上教授的讲解会成为你验证、修正或推翻自己假设的宝贵信息,而那些最让你感到困惑或矛盾的地方,正是高质量问题的沃土。
有了扎实的准备,下一步就是如何将脑海中的思考“雕琢”成一个精炼、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的构建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提问者既要有“见一叶而知秋”的洞察力,又要有“拨云见日”的穿透力。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不是在寻求一个简单的“Yes”或“No”的答案,而是旨在开启一个更广阔的讨论空间。
一个有水平的问题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它连接了不同的知识模块,它挑战了普遍的假设,或者它将理论置于一个极端的或全新的实践情境中进行检验。 我们可以将问题大致分为几个层次,如下表所示:
问题类型 | 特点 | 示例(以战略课为例) |
---|---|---|
事实澄清型 | 对知识点本身寻求确认,价值较低。 | “教授,您刚才提到的波特五力模型,是哪五力?” |
深度追问型 | 基于教授的观点,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或边界条件。 | “教授,您认为波特五力模型在今天的数字化平台经济中,其解释力是否有所减弱?比如,‘用户粘性’和‘网络效应’是否构成了新的、更重要的‘力’?” |
跨界连接型 | 将本堂课的知识与其它学科或课程的理论进行关联、比较。 | “您今天讲的蓝海战略,强调价值创新。这与我们上周在组织行为学课上讨论的‘心理安全感’文化似乎有内在联系。您认为,一个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团队,是否有可能真正系统性地实践蓝海战略?” |
实践挑战型 | 用真实的、复杂的个人管理实践去“碰撞”理论,寻求指导。 | “教授,我的公司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但竞争激烈的行业,我们既要防御现有对手的价格战(红海),又要投入巨资探索无人区(蓝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您对如何平衡这两种战略的资源分配,有什么具体的框架或建议吗?” |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工作,从来不是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在构建问题时,可以尝试使用一个简单公式:背景(Context)+ 理论(Theory)+ 矛盾/延伸(Paradox/Extension)= 有水平的问题。先用一两句话简洁地介绍你的实践背景或观察,然后引用教授课堂上的理论或观点,最后指出两者之间的张力、矛盾,或提出一个希望延伸探讨的方向。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提问方式,能迅速让教授和同学明白你的问题价值所在。
即使你准备了一个绝佳的问题,选择一个错误的提问时机或方式,也可能让其效果大打折扣。长江EMBA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场域,学会“阅读空气”、审时度势,是高情商学习者的必备技能。
首先是时机的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通常不是在教授刚刚讲完一个概念定义时,因为那时可能还有同学没完全理解。更好的时机出现在:教授讲完一个完整的案例,准备进行总结或开放讨论时;课堂讨论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但似乎陷入僵局或某个维度未被触及时;或者在课程专门设置的Q&A环节。在这些时刻提问,你的问题更容易承上启下,激发更深层次的讨论,而不是打断教授的授课节奏。一个有经验的提问者,会像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总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完成“致命一击”。
其次是倾听的艺术。在你想着如何提问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倾听。全神贯注地听教授的每一句话,甚至留意他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同样重要的是,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提问和发言。很多时候,一个顶级的问题,正是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补充或反驳。例如,当一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公司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后,你可以顺势提出:“非常感谢同学的分享。我想请教教授,这种‘先易后难’(先进入文化相近市场)的国际化路径,对于那些诞生于‘元宇宙’或‘Web3.0’时代、天生就是全球化的数字原生企业,是否还适用?它们在第一天就需要面对的全球化挑战,与传统企业有何根本不同?” 这个问题既回应了同学,又将话题引向了更前沿、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展现了你的聆听能力和思维高度。
最后一步,是将你精心准备的问题清晰、自信且谦逊地表达出来。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直接影响了你的思想能否被准确地接收和重视。
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像一部精彩的短片,有简短的铺垫,然后迅速切入核心。遵循“一分钟原则”:用20-30秒快速交代问题的背景(“教授,您刚才提到的XX理论,让我想到了我们公司遇到的一个实际困境……”),然后用20-30秒清晰地阐述你的问题本身。避免长篇大论地介绍自己的公司背景或心路历程,那会让听众失去耐心。你的目标是“亮剑”,而不是“舞剑”,直击要害,言简意赅。
提问的姿态至关重要。你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战教授的权威,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为了真诚地求知和探讨。因此,用词要谦逊、客观。多使用探寻式的句式,而不是封闭式的或批判式的。例如,将“我认为您的理论是错的,因为……”换成“我很受您理论的启发,但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想请教您如何从您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例外’?” 这种表达方式,将潜在的“对立”转化为了“合作探究”,更容易激发教授的分享欲,也让整个交流氛围更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上,向顶级教授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集深度准备、缜密构建、情境洞察和表达艺术于一体的系统性能力。它始于课前的刻苦钻研,成型于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碰撞,升华于课堂上的审时度势与谦逊表达。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问答互动,它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你能够与世界级的思想领袖进行深度对话,与身边的卓越同侪共同探索商业的未知领域。
这个过程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获得一个答案。它锻炼的是你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考以及在高压环境下清晰表达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每一位立志成为卓越领导者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因此,下一次当你坐在长江EMBA的课堂里,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勇敢地举起你的手,用一个经过淬炼的问题,不仅为自己,也为整个课堂,开启一扇通往更深邃智慧的大门。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一种对宝贵教育资源最极致的利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