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一位正在面临企业数字化转型瓶颈的CEO,向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数据孤岛”与组织协同的尖锐问题。教授听完后,并没有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而是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也恰好是我们团队近期一项研究的核心。这项研究成果下个月才会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但其中的一些核心洞察,我觉得今天可以和大家提前分享和探讨一下……”
这个场景,并非凭空想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真的会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EMBA学生吗?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其背后蕴含着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价值逻辑和双向赋能的生态系统。这篇文章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运作机制。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长江商学院根植于其文化深处的“教学相长”理念。在这里,教授与EMBA学生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授业解惑”。EMBA学生本身就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家和高级管理者,他们带着最真实、最前沿的商业问题走进课堂。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教授们进行学术研究最宝贵的“活水之源”。
因此,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非一种单向的“施予”,而是一种双向的“共创”。当一位教授将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关于新兴市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模型分享给学生时,他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感谢,更有可能是一位深耕该市场多年的企业家提出的、足以让他重新审视模型前提的宝贵反馈。这种反馈,比任何闭门造车的学术推演都更具现实冲击力。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正是连接“知”与“行”的最佳试验场。
这种文化使得教授们乐于分享。因为他们深知,EMBA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共建者。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严谨性,更在于其对商业实践的指导意义和解释能力。将最新的思想火花投入到这群最具实战经验的大脑中进行碰撞,本身就是对研究成果最好的检验和升华。这使得“第一时间分享”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是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之间最短、也最有效的连接路径。
与本科或博士生教育不同,EMBA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战略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员们带着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真实“痛点”而来,他们渴望得到的不是过时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立即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和解决方案。这就决定了EMBA课堂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至关重要。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作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的最新研究往往聚焦于全球经济的前沿动态、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以及管理实践的最新挑战。例如,当一位金融学教授正在研究“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投资策略时,这一成果对于那些正在思考ESG(环境、社会及管治)转型的企业家学员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分享这些研究,能够让学员们跳出日常经营的琐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企业和行业,从而获得宝贵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EMBA课堂成为了一个“活的案例库”(Living Case Library)。教授们分享的最新研究,往往会结合学员所在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讨论。这使得每一个研究成果都不再是冷冰冰的论文,而是变成了生动、鲜活、可触摸的解决方案。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前沿知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是EMBA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也是教授们愿意将“第一手资料”带入课堂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当我们谈论“第一时间分享”时,并不意味着教授会简单地将一份未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草稿直接分发给学生。实际上,这种分享是以一种更加多元、互动和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的。其形式的智慧,在于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实现了知识的最大化赋能。
这些分享形式通常包括: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不同场景下的知识分享模式:
分享维度 | 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 | 传统学术会议 |
---|---|---|
分享时机 | 研究的初步洞察、概念形成阶段 | 研究完成、经过同行评议后 |
核心目标 | 启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共同创造 | 发布成果、学术交流、获得认可 |
互动模式 | 高强度互动,以对话、辩论和共创为主 | 以单向陈述和后续简短问答为主 |
内容形式 | 思想火花、核心框架、未经验证的假设 | 严谨的论文、完整的数据、确定的结论 |
需要强调的是,对“第一时间”的理解需要一种辩证的智慧。它并非指学术成果在诞生那一刻就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而是指一种“思想特权”。EMBA学生们所获得的,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些前沿思想的“优先权”,是参与到思想孵化过程中的“入场券”。
这背后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教授需要保护其研究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发表的严谨性。在研究成果尚未通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之前,过早、过细地公开所有细节,可能会影响其在顶级学术期刊的发表。因此,在课堂上分享的,更多是研究的核心洞察(Core Insights)和战略启示(Strategic Implications),而非全部的方法论和原始数据。
另一方面,这种“有所保留”的分享,恰恰是对EMBA学生最大的尊重。因为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分享的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结论,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充满可能性的方向。” 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而是一张可以共同绘制的蓝图。这种“思想上的优先知情权”,其价值远超过一份完成的研究报告,因为它赋予了学员们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领先半步看清未来的能力。
归根结底,长江商学院教授与EMBA学生之间的这种知识分享模式,构建了一个强大而稳固的“双赢”生态。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教与学”,成为一个知识创造、验证、传播和应用的闭环。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获得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能够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商业思想,直接与思想的创造者对话,用最新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一位学员可能在课堂上听到了教授关于“平台生态战略”的最新研究,回到公司后便着手调整商业模式,从而抢占了市场先机。这种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而对于教授而言,其收获同样巨大。首先,来自一线实践者的反馈,是检验和完善其理论的最佳“试金石”。EMBA学生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常常能激发教授新的研究灵感,甚至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其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成长、推动产业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学术奖项都无法替代的。这使得他们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象牙塔中,而是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中,“学以致用”的最终体现。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会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分享给EMBA学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且充满智慧的系统。这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基于“教学相长”文化的知识共创,一种针对EMBA学员特殊需求的高度定制化的教学模式,一种在教授与学生之间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双赢生态。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EMBA课堂从一个单向的“知识灌输场”,转变为一个动态的“思想实验室”。在这里,最新的学术研究与最鲜活的商业实践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共同催生出引领未来的商业智慧。这不仅是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商业领袖的关键所在,也为未来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范本。未来的商学院,或许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应是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的赋能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