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影业于冬再度讲述电影人使命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2

通用-2.jpg

熟稔于电影创作的他是DBA首二班、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的于冬,在他44岁时选择来到长江商学院攻读DBA学位,同学中有万通六君子之一的冯仑、银泰创始人沈国军,他称呼这些同学都是“业界的企业领袖”。

 

于冬至今还记得在长江商学院的陈龙教授给他上的一堂课,让他更坚信了自己对博纳的价值判断。陈龙教授将华谊和博纳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当初王中军遇到的是红杉资本、于冬遇到的是马云,最终在境外上市的可能是华谊兄弟。

 

“中军也听说了,他也挺认可这个观点的”。于冬在接受《财约你》采访时,说起这个故事,传递他对博纳业务价值的信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资本市场时不我与的遗憾感。

 


于 冬
DBA首二班
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对于冬而言,目前的他正处在引领博纳在两个资本市场之前切换的空档——中场战事时分。此时亦是中国电影市场重新调整节奏的特殊时刻: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后,票房增速在2016年发生悬崖式下跌,关于中国电影市场面临“拐点”的争论不断。


中场战事时分,于冬表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到炮火的第一线去,身先士卒。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财约你记者授权分享的采访实录吧! 


“中场战事”


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适逢牛市,A股一度冲击5000点高位。彼时的于冬很犹豫,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究竟要不要回来,参与这场资本盛宴。

 

“当时A股股票疯涨,等我再回来重新上市,恐怕这样的高潮点会过去,你能不能再耐下寂寞等下一个窗口期?这是一个长期的考虑,不是跟一波的风。”于冬向《财约你》回忆起当初的抉择时刻。

 

博纳投资人、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扮演了推于冬一把的角色。这位“关键先生”最早为博纳架设了境外上市路径,同时是博纳回A的重要推手。沈南鹏跟于冬描述了当时国内资本市场对影视娱乐题材的热捧,诸多规模远远小于博纳的公司借助重组概念市值暴涨。

 

“沈南鹏跟我说回来了不一定追得上,但是在资本这么看好这个行业的时候,再不下决心做,博纳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沈南鹏的话给了于冬下定决心的动力——回A股。

 

2010年12月,博纳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参加开市敲钟典礼那一天,于冬与巩俐拥抱庆祝,这个画面被镜头记录,成为于冬“美国梦”意气风发的开始。

 

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按“美国梦”标准结局发展,上市首日博纳股价即遭破发,较发行价下跌22.59%。五年来,博纳从美股市场融资总额不到一亿美元,公司常常靠项目滚项目的方式给自身“输血”,于冬不止一次抱怨境外投资者低估了博纳的价值。

 

这五年常常被外界描述为博纳“失去的五年”。特别是在A股影视题材公司华谊兄弟的比较之下,两家电影公司在中美资本赛道上跑出了截然不同的曲线。

 

华谊兄弟2009年正式登陆A股市场,迎来中国影视产业爆发期,最高峰时期市值超过800亿元,两家公司市值差距一度达到十多倍。后起之秀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的发展同样迅猛,市值也是博纳的数倍。

 

“那时觉得博纳成为了境外孤零零的弃儿。”回忆在美国的遭遇,于冬言语间流露出失落。中美资本市场对影视题材公司给出差距如此巨大的市值,这样的结果是于冬心中难以迈过的门槛。

 

熟稔于电影创作的于冬似乎想寻找能摸透资本市场变幻的秘诀,他在44岁时选择在长江商学院攻读DBA学位,同学包括万通六君子之一的冯仑、银泰创始人沈国军,他称呼这些同学都是“业界的企业领袖”。

 

长江商学院的陈龙教授给于冬上了一堂课,让他坚信了自己对博纳的价值判断。陈龙将华谊和博纳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当初王中军遇到的是红杉资本、于冬遇到的是马云,最终在境外上市的可能是华谊兄弟。

 

“中军也听说了,他也挺认可这个观点的”。于冬对《财约你》说起这个故事,传递他对博纳业务价值的信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资本市场时不我与的遗憾感。

 

于冬毫不避讳当初错过马云的遗憾,早前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他说如果马云看到他拍的电影,“不会放过他的”。

 

一语成谶,兜兜转转之后,于冬遇上了马云,马云把博纳的《智取威虎山》看了两遍,跑去跟于冬说自己非常喜欢。

 

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博纳在2015年年末选择从纳斯达克退市,阿里巴巴成为支持此次私有化财团中的一员。除了阿里,腾讯、复星国际、红杉资本等力量共同组成了帮助博纳私有化的豪华阵容。

 

面对于冬的回归,A股再度展示了资本市场的残酷性。2016年,博纳的私有化要约发布后不久,A股来了一次断崖式下跌。新股发行暂停,上半年热气腾腾的中概股回国大潮瞬间冷却。

 

在博纳转换资本市场轨道的这一年,中国电影市场也在遭遇一场中场休息。2016年年初,全行业还在翘首以盼全年票房超过600亿,2017年票房超越北美市场。但是到了年底,中国电影票房才步履蹒跚地迈入480亿的门槛,“拐点论”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这样的大环境中,博纳在私有化之后一年时间内获得A轮融资,融资规模达到25亿,是之前在纳斯达克募集的资金的四倍。

 

于冬对于博纳的未来亦有着更宏大的野心,他向《财约你》坦言博纳在完成A轮融资后,需要有更大的布局,他自己要站到炮火的第一线去:“以前没钱的时候我知道怎么腾挪,钱多了之后,也要有更大的布局,我跟马云、沈南鹏这些企业家学了很多东西,一个企业家不能坐在屋里看地图,还要站到听得到炮火的第一线,身先士卒。”


重新洗牌



于冬在DBA的课堂上


2017年第一天,于冬在朋友圈更新状态:新的一年,要撸起袖子好好干。

 

回归之后,博纳的行程表上还有许多事情亟待完成:预计2017年上半年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A轮融资的资金将用于影城建设和收购、未来五年博纳影城数量将增建至100家、主旋律商业电影《建军大业》、《红海行动》陆续拍摄发行。海外市场方面,2016年博纳投资了福克斯公司的六部电影,未来将参与这些电影的全球分账,博纳参与的李安新片《马尼拉之战》会在2017年下半年开拍。

 

和六年前相比,博纳面临的是一直在重新洗牌的电影市场环境。知名影评人魏君子形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是“春秋争霸,群雄逐鹿”的时代,除了传统强势民营电影公司之外,新兴中小型电影制片公司不断涌现。

 

互联网势力也在重新改造中国电影工业的格局。乐视影业通过“IP+流量明星”的模式挤入中国五大民营电影公司之列。腾讯、阿里巴巴分别成立影业公司,在线票务平台领域腾讯系的微票、阿里系的淘票票双双进入行业前三。

 

三年前,于冬在上海电影节上喊出“未来电影公司都要给BAT打工”。于冬承认当时整个行业都被互联网的强势进入打懵了,IP、流量、大数据这些互联网发明的新鲜概念,都来势汹汹地要颠覆电影产业。

 

“如果互联网在前几年以高于行业一倍甚至两倍的价格,把所有的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全部签约,在一年之内做完整合,那么战斗就结束了。那时候的竞争就是BAT这些互联网资本垄断下的竞争,而不是今天内容创意产业电影公司的竞争了。”

 

于冬庆幸互联网资本对电影产业犹有敬畏,他对互联网的定位也从原先的“野蛮人”改观为“产业升级者,给行业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他认为往日互联网无所不能的刻板印象已经破灭,目前电影公司和互联网之间是合作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这种局面,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对专业内容人才的需求,成为博纳能够在重新洗牌中突围的关键。

 

于冬强调自己对于电影的审美以及项目的把控能力,他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对IP热潮保持距离,《智取威虎山》改编自经典样板戏,《湄公河行动》改编自真实案件,他通过商业片的模式包装主旋律题材,并找来有丰富片场经验的香港导演掌镜,一心做院线大电影。

 

他的把控能力则体现在搭班子时的点兵派将上。《智取威虎山》的筹备时期,成龙非常喜欢杨子荣这个角色,甚至找到于冬主动请缨出演。

 

“我拒绝了大哥,大哥出演动作戏或许会很漂亮,但是会起到间离效果,毕竟杨子荣还是一个侦察排长,三十岁左右的一个年轻人,成龙这个年龄才当个排长(说不过去),当年毛主席才四十多岁呢。”

 

于冬最终找来具有硬汉气质的张涵予,搭配导演徐克、监制黄建新。北京文联主席张和平看过电影之后,送给了于冬七个字——于老板用兵如神。

 

于冬将对电影项目的全盘谋划上升到对公司的整体规划,他为博纳定下的战略是做闭环。他对《财约你》表示,未来博纳要在制作、发行、院线三个板块齐头并进,各自贡献1/3的利润,同时夯实电影知识产权的积累,未来博纳的片库将源源不断地输出价值。

 

“我把这个闭环做完了,放在BAT的任何一家,它们都会拿我当最好的宝贝一样的呵护。”于冬说道。

 

理智与情感



于冬跟同学们在DBA的课堂上


于冬喜欢听评书,据说大学的时候还自己上台讲评书。这位老北京人说起话来字正腔圆,极具感染力,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电影圈内人喜欢说于老板很有“人情味”,他喜欢往片场里跑,跟演员、导演、工作人员打交道。在博纳的贵宾厅,一面墙上都贴着于冬在片场、在发布会上跟范冰冰、陈坤、徐克等人的照片。

 

香港资深制片人施南生回忆第一次见于冬时,这位青涩的年轻人走到她面前,“非常真诚地自我介绍,我是于冬,可以一起跟你拍电影吗?”这种真诚打动了施南生,开启了两人的合作。

 

于冬自言投资电影时情感会战胜理智,李安就是他的一次情感下注。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美国经纪人想将从伊拉克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主角的故事拍成电影,这个计划在好莱坞频频碰壁,一气之下的经纪人对着镜头大吼:“你们故事应该被拍出来!如果为了拍成需要去趟中国,我是肯定会去的!”

 

于冬就是那位为李安新片买单的中国投资人之一。于冬最初知道李安想拍拳王阿里的故事,这个项目在好莱坞搁浅,李安选择了投资成本更低的《比利林恩》,得知这个消息后,于冬说自己“一定要支持”,跑去找到了索尼。

 

“索尼一看中方这么积极来投,又出一半钱,所以欣然地决定要投拍了。所以也是因为博纳跟复星的加入,加快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投资的决定。”最终博纳入股25%,成为这部电影的中国支持者。

 

这部颇具实验气质的电影在中国获得了1.68亿元的票房,在好莱坞却遭遇滑铁卢。上映两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美票房仅仅突破100万美元,跟四年前《少年派奇幻漂流》的巨大成功相比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投资李安,可以说是在理智与情感中间选择了情感。我特别喜欢马云的一个观点,他说阿里巴巴哪里挣钱不好,为什么要在李安身上赚钱。只要李安张口,我们就全力支持。”

 

香港导演许鞍华则是于冬另一次情感下注。2009年,许鞍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这部关注香港空巢老人的电影前期险些因为没有投资而流产,后来导演王晶帮她找了100万的投资才顺利拍下来。

 

“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如果给她五百万拍,是不是可以拍得更多一点、更大一点?”于冬决定投资许鞍华的《桃姐》,并找到刘德华,说服他以低片酬出演,剩下的片酬当作投资算成股份。

 

“最后的制作阶段,我跟华仔商量,不给许鞍华在制作上设上限了,随她拍吧,拍多少都行,她不会用飞车、也不会给你打斗戏、动作戏,再拍也拍不了多少钱。我觉得应该支持她拍完。”于冬说道。

 

《桃姐》对于博纳来说是一个惊喜,这部在今天来讲投入资金极少的电影,给博纳带来八千万人民币的票房以及世界影展三十多个电影节奖项。

 

于冬将电影公司老板的品质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商业性,电影公司是企业,需要赚钱;第二是艺术性,“我毕竟是电影学院出来的,不能太拿不出手”;第三是新技术;第四是人文关怀。于冬时刻都在这四个标准之间寻求平衡。

 

不过,对于好导演,于冬容易将理智与情感的天平倾向情感一端。在博纳的新片计划中,于冬将继续投资许鞍华的新片《明月几时有》,以及支持李安的新技术冒险《马尼拉之战》,这部电影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王阿里和乔·弗雷泽的“马尼拉式震撼”传奇之战,同样会用4K+120帧+3d技术拍摄,而新技术的试水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被好莱坞打进了“冷宫”。

 

于冬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分配进入北影厂工作。1994年也是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年头,《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批经典电影诞生。于冬的电影工作生涯正是从这个黄金时代开启的。

 

于冬喜欢强调自己是电影学院毕业的,这种“正规军”出身的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并不多。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在进入电影圈之前是美术设计、广告人,光线传媒的王长田是记者出身,光线最初的业务定位是电视节目为主。

 

只有于冬,职业生涯一直紧密地跟电影捆绑在一起。他偶尔还回北京电影学院给同学上课,他计划着退休之后回电影学院当教授。

 

退休之前,他的理想是拍一部《阿甘正传》一样的电影:“中国电影有这么多丰富的现实生活,当代的故事反而被我们忽略,博纳要讲述当代人、当代故事,当代人的情感,这是电影承载的使命。”



了解更多企业家学者项目

如需进一步咨询本项目,企业家学者项目办公室可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86 10 85186905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二座20层企业家学者项目办公室
CKDBA@ckgsb.edu.cn

了解更多企业家学者项目

如需进一步咨询本项目
企业家学者项目办公室可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86 10 85186905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
东二座20层企业家学者项目办公室
CKD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