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EMBA11期校友刘兴华:摄影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表达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8日

|光影故事|

摄影不同于绘画。画家可以坐在自己的画室描摹内心感受,是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创作;摄影者必须要到大千世界中去记录客观存在,是自己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接触碰撞之后的发现和表达。

人、事、景、物、情、理,所有这些元素,无论你是否看见,是否触摸到,是否感受到,他、她、它就在那里。发现历史、发现未来,发现矛盾、发现内心,发现美、发现丑……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摄影这一艺术表达方式来完成。完成发现和表达,有时候需要走得很远,有时候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需要用高级照相设备,有时候一个傻瓜相机就可以担当大任。其实,参与摄影活动,器材固然重要,然而关键还在于相机背后的那双眼睛。无论什么样的焦距光圈,无论多么锐利的主机镜头,都难以代替自己的如炬目光。

作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拍摄照片不是为了发表展览,也不是为了获大奖博喝彩,更不是以此获得经济收益;相反,对于我们来说,摄影纯粹是业余爱好和愉悦方式,或者用来在亲朋好友之间分享交流,或者用来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样,你就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放松心情、放远眼光。不必特别在意和拘泥那些死板的技术要领,这样有时候反倒会有惊人发现。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学习,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借鉴那些经典作品的理念,而是确实要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和经典摄影理论。当然基本的美术知识也应该具备,因为绘画的历史毕竟要比摄影长得多。读一本好书,欣赏一幅优秀作品,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本身就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和新的发现。书法绘画讲究字外功夫和画外功夫,其实摄影也是如此。

照相机发明一百多年来,技术不断进步,摄影理念和表达手段也与时俱进。近十多年来数码成像技术急速发展,彻底打破了人们对摄影的神秘感,也彻底改变了照相机只掌握在摄影师手里的局面。于是海量图片依托电子信号,或者纷纷飘舞在云端,或者驻留在各式各样的存储器里。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我们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我们能从庞杂繁复的图片中发现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摄影当做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扛着长枪短炮,有时候干脆拿个傻瓜相机甚至手机,或者专注于一花一草、聚焦在一枝一叶,或者行摄大街小巷、置身林间湖畔,或者寻访名胜古迹、浪迹高山大川,或者呼朋唤友腾云潜海、结队引伴造访“三极”。在凝神静气按下快门的霎那间,你有了新的惊喜和发现,你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你的思想得到了表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亲近了自然、沐浴了阳光,建立了友情、锻炼了身体。如此愉悦美事,何乐而不为?

我很少“远走高飞”,也没购置大型器材。今天选择了一些题材各异的图片,与各位长江学友交流。这些图片都是用普通单反相机或者卡片相机拍摄的,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破神秘、放松心情,大胆参与、努力发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色彩、光影和构图而不动脑筋“随手拍”,而是应该达到波兰诗人米沃什在那首著名短诗《Gift》(礼物)中的意境,“When straightening up, I saw blue sea andsails”(挺起身来,我看见蔚蓝大海和点点白帆)。

为了增加一些情趣和新意,我特意给每张照片起了一个名字,并用毛笔书写下来,连同这些图片一并敬请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一问一答|

1. 让您爱上摄影的缘由是什么?

读本科时经常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有一次人民画报的摄影记者来拍摄我们,我觉得很有趣,也想记录看到的人和事,于是爱上了摄影。当时我用书法创作获得的收入来购置摄影器材和摄影教材,还选修了电教摄影课。我和几位同学在公园、街头采风,在暗室冲洗照片,还学会放映35毫米的黑白电影,找到一些感兴趣的画面翻拍下来,仔细琢磨构图和光影效果。

2. 您喜欢拍摄什么题材的作品?为什么?

作为业余爱好,一直没有特别固定在哪个题材上。为了找到感觉,花卉、建筑、风光、人文,许多题材都拍过。也可能过若干年,会聚焦于一些专题,比如人文方面。

3. 就您喜爱的题材,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

通过光影和色彩的组合,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或者有新的记录和发现,这样才可能产生一幅好作品。

4. 希望通过长江校友摄影俱乐部的交流和分享,收获什么?

分享快乐、建立友情;采撷光影,品味人生。

5. 为了促进长江摄影俱乐部地更好发展以及摄影爱好校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您有些什么建议与意见?

建立互动机制,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倾听、提高,在快乐中学习新知,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