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新闻  

从四个环节补环保“欠账”
——长江商学院“绿色经济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1日

2014年4月29日 中国 北京“我们进行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比较超前的,但环保问题上却一直投入不足,落后于我们其它课题的研究,这是一个‘欠账’。环保问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学者们和企业家们每个人的努力。因此,希望能够借助长江商学院的平台和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一点事情,尽一份应尽的责任。”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博士在“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会议上表示。

图1,长江商学院“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现场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近期受到广泛关注,而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更有效地协调各部门解决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话题。鉴于此,由长江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支持,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共同合作的专家讨论会“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应时召开。

研讨会上,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刘劲博士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长江商学院的创新特色,并提出环保等具有典范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本土项目将持续作为长江商学院的研究重点。之后,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管理项目主任赵立建、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分别作为研讨会合作方在大会介绍了对这一课题的期待并发表相关观点。魏加宁博士和课题组段磊、张洋对《环保投融资机制》课题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会议围绕“环境风险”、“绿色发展”、“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2,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刘劲博士

图3,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管理项目主任赵立建

图4,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

图5,课题组成员段磊(左)、张洋(右)

环境风险:需要考虑经济和战略两大维度

在“环境风险”讨论环节,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宏春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多个地区每天都面对着各种环境风险,需要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杜绝这些风险的出现。

 

图6,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中心副主任原庆丹

研讨专家们指出:“对环境风险的研究涉及突发性、潜在性等风险的分类,和如何用数据来判断某些风险的出现。评价环境风险需要基于政策分析框架、事实根据,和数据分析,三者缺一不可。”

图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宏春

“一些环境风险显而易见,因为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但是一些我们感受不到的问题实际上也远远比我们感受到的更加严重”,对此,有环保专家尖锐地指出,“我国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一直在透支,就像是活熊取胆一样——环境是熊,经济活动类似取熊胆,熊很痛苦。”

环保专家进一步谈到,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实际困境是,如果企业按标准治理,消除环境风险,就会入不敷出;政府如关闭整改该企业,又会影响当地的税收、GDP和就业。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环境价格市场和成熟或良性运转的资金机制远远没有形成,以至于大家一提到治理污染、控制环境风险,想到的就是如何从财政部门切一块蛋糕。”还有环保专家认为:“环境风险的评价涉及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从经济学和整体战略的不同角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例如京津冀地区的治理,需要产业转移、发展新的产业,亦或是加大投入,从不同的层面考虑是不一样的。”

绿色发展:全新范式穿过“倒U型”模式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张永生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忠在绿色发展的探讨中产生了共鸣。

图8,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张永生

张永生首先提出“绿色发展范式”的概念。他说:“整天生活在雾霾之中的我们肯定会意识到现有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需要改变的不止是一个技术的路线,不止是民众信心的修修补补,而是根本的发展范式的变化。”张永生认为,很多人想到今后中国的发展路径将和西方的发展路径是一样的,例如要学习伦敦、洛杉矶等的治理模式,但这些概念实际上是不可靠的。“绿色发展要从新的视角去理解”,他解释道,“首先一个层面是效率的提高。其次,传统认识认为政府采取的绿色行动会阻碍经济发展,而实际上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有可能使资源向驱动经济更具竞争力的结构转变,这个结构会带来更高的效用。”

图9,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忠

也有专家指出:“许多人对于绿色经济有一些误区,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发展,或担心发达国家会通过绿色经济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我认为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污染可能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先经历爬坡阶段,然后到达一定峰值后开始下降。根据国际的经验,人均GDP 7000-9000美元时应达到峰值。所以中国仍处于爬坡阶段,但可以不走这个路,直接‘穿过去’是可行的。”

绿色财政:谁的事谁出钱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康,与国务院发展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宣晓伟从“绿色财政”的角度,侧重讨论了政府的角色,尤其是政府在环保资金筹措方面的作用。

图10,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康

“绿色财政显然是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这样的发展方针为取向的财政分配体系,要更加鲜明地体现生态文明这种特征”,贾康提出,“财政需要发挥其在国家治理的基础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其功能发挥的一系列手段上,而这些手段连成的机制体系,应该同当今所强调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这一论点打通。在这个角度上,显然绿色财政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另外也是和攻坚改革难题有密切关联的。”贾康认为,从财政发挥作用的基本政策工具来看,财政支出、补助,和税费规范是相关调节机制的几大方面。

图11,国务院发展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宣晓伟

也有专家从事权划分的角度提出:“污染治理‘谁出钱’是一个很关键的事,因为其涉及到事权划分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责任与事权相关联的体制,意思就是‘谁的事谁出钱’。但是环保的难点在于,大气、水体的污染是会流动的,决定了这种影响和责任的划分原则,不可能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推理,像切西瓜一样简单。因此,绿色财政也需要在资金支出责任方面更好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绿色金融:让绿色资金到对的地方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和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张维宁博士从“绿色金融”的角度侧重讨论了市场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市场在环保资金筹措方面的作用。

图12,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

马骏博士指出,我国对于环境风险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末端治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综合考虑。“绿色投资力度为什么不足,首先是一个激励机制问题。环保项目的需求很大,可能每年达到两万亿规模,但实际上整个社会提供不了这么大的绿色资金。环保类项目盈利远低于污染型项目,资金不愿意进入到这个行业。其次还涉及能源结构问题,煤炭产生的污染是清洁能源的10倍。最后,中国城市当中地铁出行的比例仅占7%,而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甚至高达70%;在北京同样运输量,私家车产生的污染是地铁的10倍”,马骏认为,“为什么我们没有把这三个结构搞对?因为钱没有到对的地方去。”

图13,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张维宁博士

张维宁教授在马骏博士宏观论证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切入进行细致的微观分析,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绿色金融创意。“有没有可能让民众能够更直接地去广泛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张维宁提出,“民众无论通过社区、互联网,甚至众筹等参与到环保产品中的方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因此我一直在考虑,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逻辑,建立环保类社区,再接入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支持环保的‘粉丝’就能直接参与绿色项目的投资。”张维宁教授对此还补充道:“此外,信息对称对于绿色金融依旧十分重要,我们还要加强信息披露才可能把它做好。”

魏加宁:环境问题是在补“欠账”

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博士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出,现阶段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补“欠账”。

图14,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博士

“早在20年前我在中国率先提出危机管理时就列出了中国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十大危机,其中之一就是环境危机”,魏加宁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当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当引起重视的时候可能已经太晚了。大企业引发的环境问题比较容易受到关注,但中国还存在着众多的乡镇企业,等到发现污染成为问题或者是引起重视的时候,可能比别的国家要晚,治理起来也就更加困难。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对环保问题研究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所以这个‘欠账’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学者的社会责任。”

此次“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旨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实施的关键之年,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政策建议。多位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和长江商学院顶级教授一起聚焦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威胁,剖析解决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问题,探讨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分工,分析并讨论了新一轮绿色发展背景下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发展方向。

长江商学院长期关注环保等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有重大影响的前沿趋势,并立足其强大的研究实力与整合全球资源的交流平台,从经济、企业和治理模式等层面入手,联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力量,启发并产出更多学术见解,为决策层探索和提供系统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所面临重大问题的方案,持续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关于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新一代的世界级企业家为己任,为打造享誉全球的新一代商学院不断探索与创新。取势于中国经济之崛起,借助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坚持教授治校的治理结构,长江商学院经过十年发展,现已培养出数以千计备受尊敬的商界领袖。作为第一家全球化的中国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已成功启动欧洲、北美等市场运营,致力于促进东西方在管理思想与商业实践的双向交流与学习,成为融贯中西、整合全球优质管理教育资源的高端学习平台。长江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在职金融工商管理硕士项目(F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
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DBA)和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https://www.ckgsb.edu.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