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8日
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引,构建于新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数字出版行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面临新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众多诱惑,如何搭乘数字出版的快车,吴鑫雨带领的远宽通信也正经历着成长期企业必经的选择、迷茫、挫折与收获。
出现在东方广场写字楼里的吴鑫雨和事前电话里给人的感觉一致,说话语速偏快、发散型思维,热情洋溢,以及创业者典型的黑眼圈。“不好意思啊,这个礼拜晚上一直加班,为了赶一个新方案。所以嗓子不太好。”她从包里掏出了时尚的苹果手机,拍在咖啡桌上,“下午五点半,还有一个出版行业的企业客户,想约我们公司谈合作。我不能迟到。”计时开始,惜时如金。
2009年远宽通信将公司业务定位在了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出版方向,现在正赶上业务成长、积累客户的关键阶段,吴鑫雨作为创始CEO,企业管理、市场销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缺的是时间和睡眠,不缺却是合作机会和热钱。
“对于年轻的企业和创业团队来说,目前的机会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每个人都笃定,基于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出版快车已经启动,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变革将带来人们在阅读、学习、工作、娱乐等全方位使用习惯的改变,预计在2012年到2015年,数字出版快车将迎来全面提速阶段,“几乎每家企业都梦想借助旧有游戏规则的改变,抓住新机会,成为下一个Google。但是当你带领自己的企业身处这种巨变之中时,就会发现选择有多么艰难。”
面对各种利益,远宽曾有过困惑和徘徊。“2009年初与广州电视台合作项目是远宽通信在新媒体领域里的第一次成功尝试,之后便有金融、游戏等不同行业找上门来谈合作,几个月上百万的收入,对于创业初期为生存而战的企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MBA教育教会了吴鑫雨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将定位战略应用到企业实践上,她与另外两位创始人分析了企业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果按照短期利益来选择项目,远宽的技术团队会疲于奔命而没有垂直方向的积累和收获,对于几十人规模的成长初期企业来说,如果失去了专业和专注,根本无法实现领域内数一数二的目标,不能在领域内脱颖而出,就只能在竞争中消亡!”
如何选择定位?不但要考虑市场发展趋势,也要考虑我们自己的能力、优势和行业经验。“未来几年将是数字出版的黄金期,数字复合出版也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工程,而远宽在网络视频、多媒体处理、手机阅读领域的经验,使我们毅然选择‘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专家’的定位,将技术优势延伸到服务优势,并努力打造‘开读’核心产品。”
“开读”即开放式阅读平台,架构在远宽的OpenRead开放阅读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之上,体现了软件即服务的理念,帮助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教育培训等合作伙伴进行低成本的数字出版,并实现PC、手机、电视的三屏适配,充分利用图、文、音视频和用户交互,最大程度的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不但协助合作伙伴实现零换乘搭乘数字出版快车,而且通过数字版权管理、移动支付、渠道推广等合作,让合作伙伴乘坐得更加舒适。
与中国最知名的公司和媒体机构合作,是吴鑫雨制定的第二步品牌战略。成功完成与中国移动139平台的合作,继而承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新闻协作网平台,远宽相继获得VIVA(手机阅读客户端)、凤凰新媒体(凤凰周刊手机阅读客户端软件)、时尚集团(男人装ipad阅读客户端)等重量级客户。“长江校友的身份,帮助我们在业务开展初期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但是最终靠的还是客户对我们技术和服务的认可。”
凭借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成功项目运作,远宽确立了“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专家”定位并在业内小有名气。“现在让我们团队特别提气的是,已经有风投看重远宽,来谈投资和并购。”但是吴鑫雨都一一婉拒了,“时候未到。我们还在探索中,而投资方与我们的方向未必一致,对于成功,资本的支持必不可少,定位和专注同样重要。”这位年仅30岁的CEO在谈到风投热钱、谈到收购时,显示出超乎常人的淡定平和。
“有机会我还想与战略学的滕斌圣教授、美国风险投资家Philip Lin教授见面,向两位教授请教请教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问题。他们教授的案例对我带领远宽走到今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下一步的战略定位及其调整、如何以及何时引入外部资本等问题,将对企业长大有决定性作用。”
远宽现在的团队有20人左右,充满活力、极富创意。仔细了解,颇让人意外的是,远宽团队大多是从毕业生一路培养起来,很少直接从大企业挖角。“企业初创期,的确缺乏资金和人才。我的两位合伙创始人在技术和市场上都有非常深厚的积累,我们决定自己带队伍,打造一支善于学习、充满创新精神的年轻团队。”
为了降低成本,成立初期借用朋友公司(中韩合资)位于CBD的办公室,员工宿舍就在吴鑫雨自己的小区里,CEO和技术总监两个人,天天开车接员工上班。后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朋友公司的韩资撤离,“看了几处办公室都太贵,为了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也只好将办公室从CBD搬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团队都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员工没有一个流失。后来公司发展不错,人员增多,家里的客厅坐不下了,我们才搬到一个更大的小区住宅里办公。公司成立一周年,我们才入住正式的写字楼。”
谈起往昔大家团结一致度过的奋斗时光,吴鑫雨的语气里充满了欣慰,“团队里目前几位能独挡一面的经理都是一年来从大学毕业生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这里获得的锻炼和进步,绝非是一般大企业里能比的。员工的坚持,同样来自于企业的专注,没有方向感的企业,是不可能带给员工希望的。”
“在数字出版的快车加速前进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抓紧时间,把握方向,带出一支充满创意、能打硬仗的队伍
《长江》:目前远宽通信的主要业务情况如何?
吴鑫雨: 我们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凤凰、时尚、邮电大学等客户提供了数字出版方面的技术服务。但现在还是处于积累经验、完善产品的阶段。 目前公司业务成上升趋势,而一开始并不是这样。
创业初期,远宽为了生存也会去做一些跟自己主业不太相关的事情,有怨言也得忍着。在痛苦中我们学会了总结,学会去发现一些共性需求,和一些未来的需求趋向,也就是说客户当前还没提出,但将来可能会展露的需求。正是通过这种与客户的互动,加上对技术、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主要业务方向,即为客户提供数字出版技术服务。
《长江》:数字出版行业前景如何?与同业竞争者相比,远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哪里?
吴鑫雨:数字出版的行业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就能看出来,科教文化、信息化、节能减排等关键词,都道出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前景。数字出版绝不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而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形态,这就需要技术的创新、业务的创新,对于以创新、效率为立命之本的远宽人来说,这意味着机会。就像互联网、电信的发展,尽管大家很少用手写信了,并不意味着邮政业务的消亡,相反,电子商务促进了快递业的发展。从另一角度,电信、移动、互联网不少也是从旧有的邮电体制分拆、改造、脱胎换骨而来的。
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出版行业,不是简单的传统出版业的升级,笼统来讲,新闻出版、书报杂志、教育、政府机关、文化传媒、互联网、软件、硬件,各个行业都会受到数字出版的影响。比如我们最近跟时尚集团沟通,对于iPad这样的新事物,不是把现有的时尚杂志照搬到iPad上,而是颠覆性的丢掉传统杂志思维,要做一个全媒体的、富互动的时尚产品。
关于竞争,我们认为没有竞争的市场是没有前途的,要学会享受竞争。至于核心竞争力,无他,一是要快,二是要韧。iPhone还没在国内上市,android正在起步时,我们就开始跟凤凰合作开发凤凰周刊手机版;iPad刚在美国上市第4天,我们就开始跟时尚合作开发男人装iPad版。创业是艰苦的,肯定会走不少弯路,如果没有方向感,没有韧劲,“快”只能带来灾难。
《长江》:请详细谈谈在传统媒体、出版业转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怎样的商业机会?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吴鑫雨:关键是不能局限于传统媒体、出版业的思维。记得汽车之父福特曾有一个经典的句子:“如果我问客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总是说想要更快的小马。”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就是汽车与小马的关系。马、汽车、飞机、电话、iPhone,其实是类似的,都是要把世界变得更小。所以,我觉得数字出版蕴藏着怎样的商业机会取决于你的思维,上一问题中提到的不少领域,都有商业机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嘛,太远的还看不清,近期的就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加上云计算,形成新的全媒体出版业态,这应该就是3到5年内的热点。确实非常快,有机会让远宽跟《长江》杂志搞个合作,到时候长江人就能用电脑、手机、iPad看《长江》杂志了,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我们在面对面的聊天了。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影响力的改变。
《长江》:远宽推出了“开读”这样的数字出版创意产品,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如何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长足创新?创新的源泉在于什么?
吴鑫雨:“开读”并不是我们一开始就做的,我们最开始擅长视频应用,给电视台提供技术服务,电视台是对视频最挑剔的客户了,优酷、土豆网的视频也就一百多K的码流,而广东台要我们处理30M的高清码流。跟中国移动的合作,则要求我们给上千万的用户提供电信级服务(99.999%的可靠性),并且对视频、音乐的处理要能适配到各种手机。这都是挑战,所以光有创新还不行,关键还得靠品质。
后来我们做凤凰、时尚这样的电子阅读产品,当时就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远宽到底要做视频还是阅读?就这样纠结着,纠结的结果就是“开读”的推出,那就创造个开放式、全媒体阅读吧,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创新就这样产生了。其实创新的源泉就是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并不一定起始于用户,但一定要归结于用户。我们不断鼓励同事突破常规思维,不要认为骑白马的一定就是王子,同时也不能抛弃传统,当今的网游其实就是历史上唐僧师徒四人组队打怪升级模式的电子化翻版。
《长江》:创新与人才往往捆绑在一起,新媒体行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更容易遭遇创意型人才短缺和流失等问题?远宽找到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吗?
吴鑫雨:对我们创业企业来说,创意型人才短缺和流失的确是一大问题。解决关键是你能否极富创意的去看待这个问题。人才缺,我们就自己造。我们技术总监之前就在一个创业公司,总结的招人经验就是不看学历看能力、不考智商考情商、不要经验要兴趣。这样能快速招到人,并且招到的人踏实肯干,进步也快。当时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专学历,但后来不少去了湖南卫视、央视、阿里巴巴、移动等大公司。就像美食总动员里厨神说的:Anyone can cook。至于说人才流失,创意型人才的流失,要么是因为你不够有创意,要么是因为你太有创意。解决之道就是要像水一样包容,像月亮一样与星星交相辉映,假如你是太阳,星光还敢闪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