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BA > 学习生活 > 同窗校友

求变︱胡玉蕾:从商学院走出来的职业公益人

2015年04月06日

 

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帮助他们解自己,成就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这是我最享受的工作感觉。

 

——胡玉蕾

 

上海的三月,虽已是早春天气,可还是凉意沁人,街头潮人们变着法子把薄毛衣裙和针织外套穿出新花样,坐在星巴克等胡玉蕾的时候,我们不禁想着这又是怎样一个时髦的上海女孩。然后,就看到一身运动装,梳着齐肩短发,浑身散发着文艺气质的她走了过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胡玉蕾身上却有些北方女孩的洒脱豪爽,这可能和她小时候每年暑假都要在北京亲戚家待上一个月有关,她也很喜欢北京四九城的大气与厚重,这和上海的浓郁商业气息,有着本质的不同。也许,正因为这种不经意间所形成的偏好,使得胡玉蕾最终并没有坚持在商业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是选择了公益。

 

像大多数人一样,胡玉蕾选择公益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寻宝游戏,每解开一个谜题,就离宝藏更近一步,而这宝藏就是她内心深处对未来最真诚的渴望。在上长江之前,胡玉蕾一度陷入事业的瓶颈期,不知道前方究竟该往哪里去。

 

读长江商学院前,胡玉蕾这样评价自己的经历——“轨迹非常单一”。她毕业后进入环球资源负责展会策划,一做就是七年,期间,她像空中飞人一样,每年要参加全国30多个大大小小的贸易展会,忙碌与充实,乏味与迷茫,交织在这份工作中,职位的提升反而让她内心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这一切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站在人生岔路口,是抛硬币听天由命,还是停下脚步想清楚?胡玉蕾选择了后者,在“自己即将30岁的时候,重新回到校园,抛开一切,没有任何烦恼,只是静心读书。”抱着这个简单又纯粹的目的,胡玉蕾辞掉了工作,成为了长江商学院的一名MBA学生,到校园里“重新发现自己。”

 

在长江发现自己

 

在一群工程师和金融天才组成的班级里,本科学历史、讨厌数学,没有任何财务和金融背景的胡玉蕾显得有些另类,“长江有很多金融相关的课程,我都没有去选,我选的都是一些人力资源、市场类的课程。”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长江开放的思维,与多元的文化,让胡玉蕾渴望自由的天性,尽情释放了出来。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上不断地深入,“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胡玉蕾发现“自己还是固执于喜欢的东西,会排斥,不去碰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数字方面的东西”。

 

胡玉蕾最喜欢廖建文教授的创业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们打开脑洞,策划出具有前瞻性的创业项目,并从中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胡玉蕾曾参加过乡村支教活动,教小学生摄影和英语,这段公益经历加上自己的迷茫,让她选择做一个“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并找到合适工作的机构。胡玉蕾对这个项目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努力去完善商业模式。没想到,这个想要帮助他人的想法,反而让她第一次深刻的感到“自己的确很想做这样一个事业”。

 

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中,胡玉蕾的自我发现之旅也愈发的清晰明确。08级的学生都要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在达顿,胡玉蕾迷上一门叫做剧院领导力的课程(leadership by theatre),课上,她饰演一位有点躁狂症的女老板,对表演无师自通的她,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把女魔头演的惟妙惟肖,赢得台下一片掌声。这出戏的成功,让胡玉蕾明白了做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与勇气。“有的东西不太适合我,我会浑身不自在,在这个环境里我会特别没自信,但一旦我被放入一个特别舒服的环境里面,我就会非常自如的去展示自己,有时候自己都会很惊讶,啊,我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么优秀,这么令人印象深刻。”

 

此时此刻,胡玉蕾在长江的发现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而她人生的下一站,便是公益。

 

成为职业公益人

 

几乎任何理想都会遇到阻碍,否则就没有了那些感人的故事。从长江毕业后,胡玉蕾“失业”了。公益是一个听上去很美好的字眼,可做起来并不容易。进入政府的公益部门需要考公务员,而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还是一个崭新的字眼。此时,吸引力法则再次将胡玉蕾与长江捆绑在一起。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玉蕾和长江MBA市场部的常春雷聊天,谈到自己想要做公益的想法,长江和创行中国一直都有合作,常春雷(时任长江MBA项目市场经理)便将她引荐给了创行中国总经理。

 

创行是一个由大学生、学界领袖和企业家组成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每年在全世界39个国家1600多所高校中,组织各种创新公益大赛,并借助企业的正能量,鼓励大学生用商业模式改变社会。这几乎就是为胡玉蕾量身定做的机会,她随即加入创行,负责筹款工作。

 

在公益组织中做资金筹措,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要做好沟通。学生们想要通过项目展现自己的才华,对社会有好的影响;而企业当然也希望在为公益出一份力之余,还能发挥自身影响力。这中间需要一种平衡,否则即便项目非常出色,在学生看来也有种“沦为宣传工具”的嫌疑。而这就需要胡玉蕾在中间穿针引线,使双方都感到满意,“要结合两方面的想法,计划和兴趣爱好,才能做出一个成功的项目。”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在长江学到的商业知识和领导力,帮助她克服了困难,打造了许多让她颇有成就感的项目。

 

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个团队用咖啡渣种蘑菇,把孢子种在容器中放在贫困家庭种植,等蘑菇长出来,再召集低收入人群去收割并拿到市场去买卖,最后大家共享收益,“即解决了生态问题,又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这些优秀的学生许多后来都自己创业,边做公益,边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也让胡玉蕾非常欣慰。

 

在创行的三年,胡玉蕾的人生是彩色。然而,成长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舒适地带,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发现潜藏的能量。胡玉蕾想要“去看一个企业做公益项目是怎样去考虑的,为什么要和公益组织去合作,他们的成本、预算结构是怎么做的。”而此时,她其中一个客户——惠普向她发出邀请。

 

加入惠普后,胡玉蕾负责“HP LIFE e-Learning”在线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的推广工作。这个免费的学习平台目前在全球已经有50多万注册学员,对那些想要学习更多知识的大学生,和缺乏基本技能的小微企业主,这个学院提供包括财务、市场、公关、运营在内的25门课程。“一些小微企业主不知道怎么去招聘员工,不知道怎么去定价,通过学习,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做资产平衡表,还有IT的技能等。”胡玉蕾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许,在许多人眼中,读了MBA就应该去做职业经理人,或者投身金融。但长江就是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毕业之后,不走寻常路,有的去当船长,有的开饭馆,有的当厨师,有的做公益,并都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也许,这是因为长江这片土壤对个性异常尊重,也许是因为这些有理想、有激情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聚在了长江,总之,这里就是演绎传奇的地方。

 

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工作中是职业公益人,而生活中的胡玉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在采访结束之后,她带我们去了上海莫干山路上的M50,这里离她家很近,也是她经常去的地方。M50是一个知名度远没有田子坊高的艺术区,但这里没有过度的商业化和游人如织,艺术气氛更纯粹,各种流派的画展和艺术品展览,吸引了一批像胡玉蕾这样爱好文艺的人。

 

除了看展览,胡玉蕾还喜欢绘画、读书、摄影、潜水,和吉他。。生活于胡玉蕾,就是用来去经历,去感受,在路上的每一点每一滴都远比一个宏大的目标更加重要。“我不想定义自己,去成为某人,或者成就某事。未来是无限的可能。我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接触美好事物,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更加诗意一些。。”

 

比起许多按部就班遵循着某种规律生活的人,胡玉蕾更知道什么样子的生活是让她特别舒服的,而什么让她无法忍受。看惯了上海的繁华和喧闹,如今,胡玉蕾更喜欢那些安静的、能够与大自然共呼吸的城市,她和丈夫在云南买了套房子,而她只要有假期就会去那里旅行,足迹几乎踏遍云南。大理的风花雪月,丽江的岁月如歌,都沉淀在了她的记忆中。而平时,她更喜欢宅在家里看书、画画,弹弹吉他唱唱歌,或者把旅行中的照片做成纪录片,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相关阅读Related information

申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