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BA > 学习生活 > 同窗校友

求变 | 在中国做高管

2014年12月23日

— 访2013级校友马可(Marco BIAVA)

2014年10月25日,长江商学院毕业典礼刚刚在钓鱼台落下帷幕,换下学位服的马可(Marco Biava)就拎着箱子直飞山东,到道依茨法尔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依茨法尔)走马上任了。这家公司是由世界最大的农机制造商——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集团(SAME Deutz-Fahr Group)于2011年出资建立,马可受命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意大利籍首席执行官,完成一系列全局性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工作。

 

“刚拿到聘书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马可回忆说。从施展舞台到成长空间,从薪酬待遇到探亲安排,这份工作里里外外都让他喜出望外。但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机会让马可一步跨入了自己期待中的在华发展轨道。

 

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到南京、北京、最后到山东临沂,马可周围的环境持续发生着各种变化。作为一个“老外”,他曾经想象过要在中国走到这一步可能经历的各种挫折和努力,就是没想到它会来得这样快。

 

 

我要去“明日的美国”

 

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大致可以追溯到13世纪来华并入朝为官的马可 波罗(Marco Polo)。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七百多年后,又一个痴迷中国的马可(Marco)决定到中国建功立业。

 

从美国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本科毕业后的头三年,马可先后在花旗集团的伦敦和纽约分支机构工作,主要从事利率衍生品交易。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方法和经验,但他意识到:将精力持续集中在单一的金融产品上,以后将很难到更广阔、更刺激的真实市场中获取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各种关于中国的信息不断出现,马可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类比:“中国将是明日的美国!”2008年,他飞到南京师范大学,说出第一句“你好”,他和中国的缘分现实的发生了。

 

一年后,马可因家族事业召唤返回意大利。马可的父亲和哥哥在意大利经营一家有300多名雇员的IT企业,为公共交通系统提供电子系统和设备。马可回家后,负责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四年过去了,马可有了广阔的舞台,战略上的视野,跨国商业实践经验,可“中国”这个字眼在更加成熟的马可心里,反而更清晰和有分量了。

 

“在家族企业里谋一份差事,在意大利家乡过安稳日子,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南京的那一年让我爱上了中国。我要在这里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轨迹。”2013年9月,他带着自己的“中国梦”返航,以长江商学院为事业腾飞的第一站。

 

中国的MBA是让西方人入乡随俗的最好方式,是我最需要的,”马可打算是把自己在花旗和家族事业中积累的所有,来一次大回炉式地再造,融会贯通其精华,凝聚成他面向未来的自信。

 

入乡随俗

 

常林道依茨法尔坐落于临沭经济开发区,不在临沂市区内,这里长期工作的外国人很少,马可走到哪里都“牵动着众人的视线。”外出购物或就餐,周围的人会不停上下打量他许久。刚到临沭时,马可还真有点儿不习惯,慢慢地他发现人们不过是“好奇”罢了。于是,他使出绝招儿:用幽默萌翻的表情暗示大家“我和你们一样哒”。很快地,临沭人就被这位国际友人的友善融化了。 

 

马可上任后的第一个项目是生产运营效率的改进。拖拉机制造是他陌生的,但这不构成解决问题的实质障碍。长江有一门课程叫《运营管理》(Operation),李乐德教授用很多现实案例,结合厂商车间实地走访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和理解真正有效的运营作业体系。马可说,“我接到这个项目马上就想到了那门课上学到的东西,直接从寻找生产瓶颈切入进去。”

 

任何对现有状态的改善都不可避免遇到阻力,马可认为只要和同事沟通得好,那么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上学期间已展露Diplomatic(灵活变通)优势的他,此番应对格外注重中国文化和人情的兼顾。马可娴熟地运用着“求同存异”的法则,深入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去沟通生产效率的话题。在提出任何基于数据分析的改进计划前,他先做到的是动员到位,与各部门获得共识。几年前的他,可能也未曾想到有朝一日能用中文熟练地探讨商业问题。

 

在公司里,一个人的(人际)表现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他是否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同事沟通得好,那么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他对阎爱民教授在《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中的指导非常在意。

 

经过在长江的全日制学习,马可找到了一种最自然地和中国人相处的感觉,他可以读懂中国同学的眼神和表情,他很享受和“这些东方外国人”每日待在一起学习或工作。“在长江过了14个月,我觉得自己完全融入到中国的人际环境。中国同学和我沟通的方式,与中国同学间的交流方式几乎没有差异,”马可说。并且,在对比了西方人的开门见山和东方人的含蓄委婉后,马可甚至觉得“我的性格更接近中国人,更适合和中国人一起工作。”

 

 

狂热的想象  冷静的训练

 

203455 small.jpg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绝招,马可最爱做的事情是想象。

 

他会把每一个目标想象成具体的个人状态或行为,然后不停训练自己,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去常林道依茨法尔面试前,马可先想象自己在面试中表现最佳的样子,然后利用各种零碎时间不断练习表达,为真正的面试做最充足的准备。这种超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也有可能是后天训练经历所得。

 

上大学之前,马可曾是一名职业自行车手,长达七年坚持每周至少500公里的训练强度,并参加各种地区、国家以及国际赛事。马可的身材特点适合平地骑行,但他一直想象着自己骑自行车攀爬高峰。为此,他风雨无阻的拼命苦练,不断突破一个个自我极限,最终以300名选手排名前十的成绩,说服教练答应他加入山地骑行比赛。

 

 法国La Marmotte是所有自行车比赛中最难的一项赛事,每年7月份在法国举行,只允许成年人参加,因为整个赛程180公里,攀爬高度5000米,相当于攀登四座阿尔卑斯山。2001年7月7日,一年一度的La Marmotte比赛遭遇阴雨。在海拔2645米的加利比耶(Galibier)山顶,雪花飘落冰冷刺骨,马可用11小时02分钟到达阿尔卑斯山顶终点。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参赛选手。马可报名参赛时还差九天才满18岁,是他强烈的参赛愿望让主办方破例允许他当年的参赛资格。

 

这种“身临其境”的目标想象力,使他在长江的教学环境中如鱼得水。教授用的很多案例,马可要求自己课前细读,并想象着如果自己身处于案例中,会有怎样的问题和困扰,该如何解决。小组讨论案例时,马可会当成是在和案例中的同事讨论解决办法,对各种不同意见要有所考虑和应对。长江的《谈判》(Negotiation)课上,马可把每一次练习都“视为是现实中的谈判。”有的谈判非常激烈,持续很长时间,到课程结束都没有达成一致。马可从每个练习中都得到扎扎实实的收获。

 

 

游子吟

 

在北京校区短暂的逗留后,马可要赶凌晨一点的航班回意大利和家人过圣诞节。

 

Parents Small.jpg不管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家人是马可心中永远的牵系。“有了他们,我才不会感到孤单。”这些年漂泊在外,和最好的“哥们儿”也有五年多没有见面了,对爸妈、兄弟和朋友的思念,是致力于在中国发展的马可最大的无奈。

 

 “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他们相信我在这里会认真工作,努力进取,都会取得成功,”马可说。一个老外在中国发展并不容易。有了家人信任的马可对自己很有信心:“只要我更刻苦地学中文,入乡随俗,让大家感到我的真诚,我一定会越做越好的。”

 

-----------------------

 

注:七百年前,在一个盛夏将尽,秋叶红遍的时节,马可 波罗的车骑缓缓地进入了繁华的东方都市,抵达薛禅汗的宫殿,和远东最宏图大略的王者忽必烈促膝长谈。他的经历见闻留给世人一部《马可波罗游记》。七百年后的马可,闯荡商学院,入上市公司供职。他记录下在中国的每个美好时刻,发布于在《金融时报》(FT.com)开辟的个人专栏,让更多人对他的中国经历感同身受。阅读该博客内容的中文版,请访问“学生日志”栏目。

相关阅读Related information

申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