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 创创锦囊

发布时间:2021-06-30 14:07 阅读次数:3948

创创导读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接触到各种领域,如何掌握一项新技能攻下陌生领域是每个人都想掌握的技巧。那么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思考故你在 ,作者沽 月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接触到各种领域,如何掌握一项新技能攻下陌生领域是每个人都想掌握的技巧。那么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


本期创创锦囊,一起聊聊在陌生领域,用什么样的思维体系来布一场倾向于胜率的 


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学习力不是重点,没有杀伤力。


做局之前先跟你捋一下认知,做局需要一项杀手锏,杀手锏名字叫做抓重点的能力。然而人类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因认知盲区信息匮乏,或信息冗余但无序。所以,抓重点的时候就困在了自己的综合资源茧房里。


这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抓的是不是重点。同时,拿什么来对标、来判断,你抓的到底是不是最重点?这个没标准来判断,靠迷之自信迷之自信,需要自我力模型来完成。即:上半场,海纳百川;下半场,放虎归山。一览众山小。


我在《用独立思考力模型,打造思维体系》这篇文章中间部分,详细描述过我原创的这个自我力模型

  


那,我能不能用一套成体系的思维模型来抓重点呢?


抓重点的能力,就是用一个支点(最重点)来撬动杠杆,产生最高价值的杠杆思维。而做局,需要把所有的最重点串联一起,让所有的重点环环相扣、步步珠玑即可。看过电视剧《琅琊榜》吗?整部电视剧就是主角梅长苏做的一个局。以及电视剧《白夜追凶》,也是主角在做局。


先把你想要在这个陌生领域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想清楚、想明确,写下来。然后开始做


做局珠玑:了解阶段的支点


如何在陌生领域做局的了解阶段,用支点珠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作为支点来珠玑(巨人包括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别的行业的精英、牛人等)。


进入陌生领域之前,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找方法论这把刀,持着方法论这把珠玑的刀杀进陌生领域来开道。


进入陌生领域,不要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从小白做起,谈什么一点一点的学习力。累坏自己也学不完,所以,你要学会抓重点: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此领域、学习此领域。


比如保险。你想买健康险、财险等,保险如此复杂又涉及最后的大额资金,还决定了自己的兜底或后路问题。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比如你想尝试一个新领域,或者你想深入公司的另一个业务板块或部门来了解精髓。这些情况又该怎么办?


很简单。先明确领域,再明确主题。持着这两项去找与主题相关的课程


现在网上每一行的精英卖课者芸芸,卖的课程大概率是精髓的。然后到卖课的各种app或者其它卖课途径中寻找你要的这个主题,然后快速去学习里面的精髓。


为什么我让你选课程,而不是看书或者文献?


1)因为课程可以成体系地快速了解你想要的这个主题。


2)因为售课的人大概率不好意思废话连篇,能浓缩则浓缩,必定精髓。


3)因为这个主题的行业精英给你的精髓,就是最快了解最重点的最好途径。


你可以买这个主题的1~2门课学习。挑着最感兴趣的先学。快速榨取学识,但学习时要仔细品,反复思考其中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把时间花在反复思考学识与你现状的关联上。为的是知行合一


借用这些牛人的脑子来指导你该怎么做,用小钱撬动高杠杆


做局珠玑:深入阶段的支点


如何在陌生领域做局的深入阶段,用支点来珠玑?要用专业人士的大脑作为你的大脑来思考、来珠玑。什么意思呢?


一个例子


道理都是一样的,举例提供的是思路。继续刚才的比方,继续讲买保险,健康险或财险。这是每个家庭除了新农合跟医疗保险以外都必须必备的(主要指健康险们)。


保险分为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与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经纪人,代理人就是只代理这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立场代表着这家保险公司,属于这家保险公司的员工。而保险经纪人手里的产品是整个保险行业的几乎所有保险产品,他们不具体代表某一家保险公司,他们会给你从所有保险产品里挑选适合你的产品。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用搜索去查看保险经纪公司,中国排名前十的保险经纪公司有谁,然后从靠前的里面选3家公司。


第二步:这三家保险经纪公司,每个公司打电话,要求3年以上的经纪人服务。这时候你就拥有了3位经纪人的联系方式。


第三步:因为是为家庭购置保险,让你的家庭成员,也就是不同手机号再打电话。重复第二步,这时候你的家庭就共拥有了6位不同经纪人的联系方式。


第四步:再通过线上其它途径,再寻找4位几乎不同公司的优秀经纪人,来为你服务。这时候,你手里就会拥有10位优秀的专业人士的沟通机会了。


然后10位经纪人就会各自提供方案,然后把各自的方案恰当地给他们互相看,让他们专业优秀的人专业优秀的人方案的优势与劣势,让专业优秀的他们互相查看各自的方案,同时让他们各自把对方方案里的优、劣势清晰明确地列出来。


然后每份方案的优劣势,你无需动脑,一目了然。持着优劣势,去问其它的优秀经纪人,让他们再解答,多问几人。分开问题、岔开人解答。这时候,所有最重点的问题,就会借助保险经济人们相当优秀而又专业的大脑,就会水落答案出。


以上告诉你的是:要么你平时多积累人脉,通过人脉或人脉推荐人脉,最后触达到专业的人士。然而,这种方法虽很有效,但对于这个人本身具备的人脉资源有要求,方法具有局限性,不倾向重点推荐。因为这不属于公正论


什么是公正论?就是:不主要受个人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有人都可习得的方法论,才是大范围普适的公正论,才具备集体性的价值。


那什么方法论才具备公正论?先给你思路:首先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如何才能拥有专业人士的联系方式?都可以有哪些途径?不懂就去问搜索。(同时,日常积累途径方面的思路与经验,不断累积途径方面如何去做的方法论)


多了解一些搜索答案的途径。比如搜索百度一类的搜索引擎,比如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答案有关的文章、及朋友圈等。



最好掌握搜商


1)双引号要搜索的内容格式:


不加双引号会把你要搜索的内容拆分开,从而出相关的答案,给内容加了双引号,是仅包含这几个字连在一起的完整的几个字的内容才出现。


2intitle:要搜索的内容格式:


在百度输入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就会有无数的相关信息,但输入“intitle: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那仅标题中含有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的网页才会出现,沽月叫它精准定位式搜索


3)要搜索的内容filetypePDF格式:


你想搜索与做一场局有关的论文文献,你可以输入做一场局filetypePDF”格式。


4)关键词 空格 关键词 空格 关键词……格式:


为的是通过不断添加关键词一步步精确,递进到你想要的内容


5” “ 号格式:


+号就是(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必须这几个关键词都出现才会出来的网页。


-号就是比如(火锅 - 辣),那么你搜的火锅内容中就会去掉了的内容。


以上是告诉你如何通过搜索引擎的方法论来节省精力地快速触达你要的答案。


其它方法与途径


你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先定义这个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哪个部门。


随便一个小例子:比如疫情,你想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不清楚目的地对外来人员的要求与规定,这时候怎么办?发朋友圈求助有没有目的地当地人知道?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时候,第一步先定义问题所属哪个领域或哪个部门,第二步启动对答案途径的思考。


定义出问题所属的领域或部门之后,思考这个领域或部门,我有哪些途径都可以触达到这个领域或部门。比如刚才的例子,问题属于防疫办部门。那怎么才能跟防疫办部门的人接通上,从而正常咨询?启动以上说过的搜商


然后致电总防疫办,询问你要问的问题,比如几号左右我作为外来人员回本地,请问当地在疫情期对外来人员的要求与规矩是什么?需携带哪些证明以配合当地的要求?


问出答案之后,然后你再问你要到达的这个最后的目的地(市区或街道)的防疫办电话多少。然后致电最后一个目的地的防疫办,再询问一遍你要问的问题。


之前询问总防疫办是为了第一步确定答案,确定大概率的方向。先心中有数,有大致了解。


对最后目的地的防疫办再询问一遍这个问题,是为了有之前总防疫办这个总的标准,就有了确定性对标,不但可以以总防疫办给的答案作为依据,来对标地与目的地防疫办给的答案进行二次确认,来把控咨询的这个答案的大的方向;同时,再问一遍最后目的地防疫办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这一步可以具体咨询街道的细节。


也就是,问总防疫办是大方向的定调咨询,问最后目的地的街区防疫办是个体咨询,也就是具体到你个人所属的区域该怎么办。这时候,就有了这个问题的大概率的确定性


当然,你也可在2~4天之间再次致电最后目的地的这个防疫办,询问没大听懂的问题,以达到严谨地定论。因为并非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具备圆满的严谨性答案。问询明确了,届时才会更加节省社会资源。让你在2~4天之间问,意思是存在概率下一个接电话的就不是之前那位工作人员了。


这个例子,不是在告诉你疫情该怎么办。是在告诉你解题的思维


1)解决问题应该如何拆分(可以以定义问题开始)。


2)然后在拆分好的(多个或一个)板块里面,分别一步一步地向前递进去走。


3)板块走进去之后,遇到问题堵住了不能走了,被否了怎么办?这时候再次定义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代表什么本质,然后思考途径或者启动第二部分的搜商去搜答案。或者做出决策,否了这个问题。


总之,如果你根据依据做出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决策之后,解决问题就是个无限游戏。总会解决的。


4)解决问题的时候里面需要注意一些严谨的重要的点。要反复确认,核实严谨,核实确认无误。只有确认无误才会杜绝因不严谨而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做局珠玑:格局阶段的支点


对于什么是支点我相信你一定记得,开篇提过。支点就是在信息冗余中,抓最重点内容的能力,抓住了最重点,就是握住了一个局是否倾向于成功的命脉。就是用一个支点(最重点)来撬动杠杆,产生最高价值的杠杆思维。


支点,就是最重点的意思。用支点作为杠杆的源头,让这些支点(最重点)们连起来,环环相扣,从而在局中用最少的精力与时间,步步珠玑。 


我在《2021,如何驾着时间这位朋友,往成长的道路上冲?》这篇文章里提到过原创的3H思维模型,其中第一个H海平面思维,即跳出海平面看待海里面的问题


以上的了解阶段深入阶段都是在大海内,来深入看待海里面的问题


看待问题应该跳出海平面再来看待海里面的问题,即,从格局阶段再来审视当下的与问题。


咱们先给名词定义,什么是格局阶段的支点?(这是最重点的)


客观规律与风向趋势,就这两个支点。


客观规律


我在《如何打造决策体系?》这篇文章里讲过多元进一元、仅递进一元模型。


什么意思呢?


当你的大脑在思考一个方案的时候,你只会在这一个方案、一元认知上向前递进式思考,思考这一个方案上的可能性,余下的多种方案都成为了你的盲区。你的思想是主观有限的,而世界上其它的可能性是客观无限的。


既然自己的思想是存在主观有限性的,那如何变主观为客观?


1)在做的时候,就要时刻思考各个板块中客观因素都有哪些?写下来。


中哪些内容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部分,则归属于客观因素


2)有了客观因素,继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这些客观因素。


首先思考:这一客观因素方面,里面惯常的规律是什么?先有个框架。


然后再思考:我能通过什么言行去影响这一客观因素从而达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你做,局中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你无法决定的,那这时候怎么办?


思考客观因素中,我的哪些言行可以影响客观因素(其他人、事)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向我要的结果来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去做,去影响他们,去影响客观因素,变被动审判主动掌控


同时,永远对自己的做局方案保持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案这种无知的意识


切记自己永远是主观的,永远拿出一部分思考空间来思考什么是客观的。


风向趋势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你做的,要思考如今的大方向是什么,其中包含政策与规定、风向与信号。


比如:如今的教培行业,你在一个领域做下注,这就叫做一个方案持续递进,持续下注投入。


这个时候别忘了审视一下自己做的客观规律的关系,与风向趋势的关系。


同时,风向趋势是什么?


当风向趋势成为报道、成为政策条款公布于众、众所周知的时候,这就不是具备高价值的趋势了。


什么是风向与趋势,举个例子:


世界是由就像牛顿机械论的第一个轮子拨动开始,一个轮子转动导致另一个轮子跟着前一个轮子转动,之后无数的轮子跟着前一个轮子的直接影响而转动。


这就是事情发展一环扣一环,一环影响一环,在隐性的时候的衍化过程。这是冰山以下趋势衍化的过程。它属于海平面以下的隐性的认知,并没有显现出来。


而最后的结果,走到这一步了,就衍化到了海平面以上,成为最表象


浮现上水面的表象就会成为各种可见性报道各种政策等,这些都是衍化论中的最后一步。


不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还是任何一家公司,当规范条例出台的时候,皆是因为冰山之下隐性半隐性半显性 显性 最表象,这个发展过程而来的。


那如何嗅风而动


就看你深度关联性思考与逻辑递进的智慧了。


比如教培行业,根据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的《中国未来4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日益趋近中度老龄化这个趋势中;同时又出现这几年广而周知的社会少子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


通过这三条信号,你能不能把事实因素放入贝叶斯推理当中,然后通过各个因素发展的动态从而动态加权来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很早推理出相关的对应结论呢?


给你两个逻辑推理模型。遇到任何事情,往上套,然后再独立思考。


1. “深联递进三条模型法” 


就是深度关联+逻辑递进模型三条法,如下:


1)推算出(半显性因素)+(半显性因素)+ N因素,会导出什么结果?


2)推算出因素+因素+N因素+(尚未浮出水面的隐性因素)会出现什么结果?


3)推算出因素+因素+N因素 = 结果,再把这个结果向前递进一步、两步、三步、N步,递进到N步之后,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第(3)条的注意点:


角度一:你要清楚从结果开始,向前逻辑递进时候,这种逻辑递进具备边界效应


什么意思呢?


比如从结果上向将来会发生的关联性结果,你逻辑递进的时候,你思考的“A结果会在将来导致B结果的概率是80%B结果导致C结果的概率也是80%C结果导致D结果的概率也是80%。这时候,有个隐患在里面,因为80% × 80% × 80% = 51.2%的概率。


也就是随着逻辑推理与递进,越往深里思考,越往未来推演,它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更高,就会从百分之80%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降为最多百分之51.2%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这里用的是更高,而不是越高。)


所以,要明确边界在哪里,向未来的逻辑递进,具备边界效应


角度二:当80% + 80% + 80%......,用的是加法,也就是每次在逻辑推理、动态加权上加概率的时候,概率都是80%的时候,加的多了,那结论,它就是百分之80左右的概率确定会发生这个结果的大数定律,也就是正态分布。


这就是角度二,这个角度就是确定性的规律。可以确定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就是80%左右。


2. “逻辑推理、动态加权模型


1)先确定要推理的主题


2)明确你发现的线索


3)根据线索做出2~7假设,也就是假设2~7种结论。


4)准备给这2~7种结论打分,(比如10分制)。也就是根据动态来加权


5)然后通过动态的事实因素,把这个因素,下发给2~7个结论中哪几个结论。来加权重这个结论。然后根据因素在结论上是否重要的程度,打1~10分。


6)然后不断地通过事实因素来给这2~7个结论加不同程度的权重。打分。


其中,这里面需要注意的点是,以上是通过理性、通过逻辑来以表象的事实作为加权重的因素从而逻辑推理、动态加权。


那,最后逻辑推理、动态加权的结果一定就是正确的结论嘛?


任何时候都要有无知的意识,即便是严谨的理性推理,也不要因理性放弃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理性属于有限性


举个例子:


当你把人类的一些最表象的显性行为作为事实因素来逻辑推理动态加权,通过动态发展来给结论加权重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一个漏洞


因为当你判断人的最表象的行为作为事实依据的时候,对方是由动态综合因素导致了显性的最表象的行为。


所以,你要有这个意识


最后,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思维体系做一场局?


答案就是,在了解阶段、深入阶段、格局阶段,抓最重点作为支点来撬动杠杆,来作为杠杆的源头。然后再把这些最重点们连起来,环环相扣,步步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