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汉抗疫日记》幕后操刀者:新浪读书董事长吕廷斌 | 创创人物志

发布时间:2020-07-24 11:30 阅读次数:4727

创创导读

“你们没有去过武汉,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城!” “没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就是生死之交了” “医者,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购书链接


“你们没有去过武汉,就不知道什么叫封城!”

“没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就是生死之交了”

“医者,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封城”到“解封”,武汉一共经历了76天。


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央视新闻共同发起#武汉抗疫日记#话题,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一线同胞们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抗疫的亲身经历,由新浪读书汇编,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出版为《武汉抗疫日记》一书。


书的收益将全部捐赠“医护后盾”公益计划,计划目前已资助李文亮医生、民警尹祖川、宋英杰医生等共计169位抗疫英雄。


近日,我们在新浪读书的办公室里采访了新浪读书董事长、长江创创学员吕廷斌。2个多小时里,我们聊了聊《武汉抗疫日记》发起的初衷,聊了聊出版行业的那些事儿,还有一个企业家、抑或是一个个体的人生使命。


以下文字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我们的谈话内容,希望对你会有启发。



采访&撰写:Zoey



长江创创:《武汉抗疫日记》发起的初衷是什么?


吕廷斌:原来我在日本,去年正式决定回国再次创业,做出版。


再次创业我是带着一些理想回来的。我想通过出版推动大众修养和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让社会变得更好。新浪读书的愿景也是希望通过出版让国人好读书、读好书,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疫情期间,我在朋友圈和群里见到太多的争吵,愤而退群的事儿见了几次。而微博上吵得更厉害,因为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所有人都是可见的,各种观点集中,冲突就比较厉害。当时我们就想,怎么去改变这个现状?


我和微博的CEO王高飞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觉得,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都是碎片的,不成系统,我们为什么不沉淀成一本书?这也是引发出版《武汉抗疫日记》的最直接缘由。因为疫情终将会过去,而人群撕裂,才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次生伤害,所以我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特意在里边写了一句话,“疫情终会成为回忆,而融洽共处才是众望所归的美好未来”。


很多东西是没有对错的,不要把时间空耗在争论上,把精力放在对社会、对国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不空谈,少说多做,我觉得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批人是不说话,默默做事,比如武汉抗疫的志愿者、医生、护士们。所以,我们就想发起一个号召,向他们学习。所以,才有了这本书。


长江创创:这本书内容上有怎样的特点?


吕廷斌:


真实。


写这本书的作者都是来自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患者、志愿者,他们在记录抗疫日记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内容将来会被出版。


而且整本书的内容,除了错别字和标点错误之外,我们没有做任何改动,尽可能的让真正该说的人发声,我们觉得这是抗疫一线的人自己写的,如果我们修改了,就不能做到真实。


书里有很多的话,从文学这个角度看是没有很高价值的;但恰恰就是这种没有文学价值、不带着任何目的、也没有过多技巧的质朴文字,才是最打动人的。


就像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序言中所说:


“身在2020年春天最危险的第一现场,时间没有留下一分钟让他们去寻找深刻思想、美妙艺术。像他们这样,将内心的句子联通身心的苦痛一起,每天层层叠叠地包裹在防护服中,用血、用汗、用泪水、用眩晕、用患者的喷溅物、用逝者的沉寂与起死回生者的浅叹,混合搅拌在一起,一天一拼命,一夜一平安”。



长江创创:看到你在策划《武汉抗疫日记》时,还会让长江创创班里同学一起出点子,很多人不太会在一开始就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你当时怎么想的? 


吕廷斌:我出版别的书是不会这样的。但是在疫情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咱们VC STAR班同学的社会使命感,他们让我觉得这件事虽然是我在做,但我只是一个行动的发起者。抗疫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参与进来。


长江创创:之前你说希望改变出版行业,《武汉抗疫日记》对于出版行业意味着什么? 


吕廷斌:出版是一个传统行业,我们想通过营销的方式切入,从而让国人好读书、读好书,最后在读书过程中能提升自己。


解这个题的核心点就是有好书,怎么才能有好书?现有这个产业链是一个负循环,书越卖越便宜,作者越赚越少,慢慢地没人愿意沉下心来创作好书了。


编辑也是,这个行业的人才是净流出的。其实做图书编辑的人综合能力很强,方方面面都要懂,但是工资不高,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跟互联网没法比,所以人才一直在流失。那怎么改变这个行业?如果作者、编辑都赚不着钱,怎么可能有好书? 


所以我一直跟团队说,要向创作者赋能,向创造者让利。这两项完成了,这个人才能持续生产。


如何赋能?


一方面需要工具上的赋能,就是如何让编辑找到选题。原有的出版逻辑里,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人脉驱动的。作者和编辑熟,信任你,所以把作品交给编辑。而现在我希望在国内创作者和编辑之间寻求一个最优解,希望通过平台来让最好的创作者与编辑产生对接,生产最好的书,把信息不对称去掉。


另一方面,要把营销加强。从作者和编辑角度来看,辛辛苦苦写一本书,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但目前整个行业的问题是营销附加值太低,被渠道垄断之后没有钱做营销了,成为死循环。


因此破局很关键。我们希望通过新浪比较强的宣传能力来破局,改变图书低附加值的特点。流量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怎么把流量用得最好?最需要的是策划能力。怎么能用1万块钱花出100万的效果来,达到最好的传播,策划非常关键。 


长江创创:如何扩大这本书的影响力?


吕廷斌:这本书是由新浪微博、新浪读书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出版的,自筹备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获得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湖北省文联第十届主席团主席刘醒龙、卓尔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阎志、微博CEO王高飞、著名时尚慈善人苏芒等联袂推荐,还得到了新浪新闻、新浪财经、有声协会、QQ 阅读、微信读书、喜马拉雅、克拉克拉、一路听天下、梦竞科技、卓尔书店、快手、网易文创、知乎等平台的一众响应。


除此之外,《武汉抗疫日记》还得到了包括首都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在内的全国 33 家图书馆、20家博物馆的收藏与推介,以及70余家媒体宣传曝光。



长江创创: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吕廷斌:公益心,尤其是咱们长江的这种公益精神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去年重新回国之后,有一个感悟,那就是你一定要做对的事情,你做对的事情时,每个人都会帮你。


长江创创:宇宙有一种力量去赋能你、推动你。


吕廷斌:对,就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的事情就是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对的事情。


长江湖北校友会的故事,我看了之后很感动。他们一直在第一线,可以说几乎是不顾个人安危,不眠不休地去调集物资。包括像VC STAR班里的长江老校友,老校友不愧是老校友,在这个班的文化传承上发挥了太大的作用。他们都是在默默地干事儿,不会宣传很多东西或者刻意怎么样,但是有什么资源给什么资源,去帮助疫区的人们。 


我以前同时做了好多个项目,但后来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就很了不起了,其实没有必要每件事都去试试。


长江创创:什么引发了你的改变?


吕廷斌: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去年十一我去日本旅游,当时路过一个贫民窟,全是流浪汉住在纸壳子屋里。 


有一天晚上路过,我发现他们家里有灯。很好奇,因为窝棚里旁边没有电。后来我过去跟人聊天,才发现那里面是充电台灯。流浪汉在自己的纸壳屋子里弄了一个充电台灯,在看书,而且看的不是那种打发时间的漫画、小说。


这对我当时触动太大了。我在想,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以前我们一直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说上层建筑决定一个国家的上限,那么大众素质和修养以及知识结构决定的就是社会的下限。而阅读显然可以提升这些,于是去年底,我决定回国做出版。 



长江创创: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了吗?


吕廷斌:未来的25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助力国内出版业更好发展,生产更多大家爱读的好书,传播美好的正能量,吸引每一个人都通过读书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并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我把这当做我的使命。


25年可是1/4个世纪,很长了。我恰好生活在这个时代,正处在个人发展的黄金阶段,还可以去把它实现。 


我经常跟我们团队说,我们不要去做汤药,我们要做补药。汤药是治病的,但真的太难喝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燕窝呢?它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药效,但是它首先能入口,不能入口的药,再好也没用。


这是我们想去改变行业的地方,就是把书变得让人愿意看,把汤药变成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