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安全感源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丨创创荐书
发布时间:2019-12-10 14:35 阅读次数:7381
这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事。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 本期创创荐书,我们将推荐《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推荐人来自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张晓萌教授。
这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事。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
本期创创荐书,我们将推荐《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推荐人来自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项目副院长张晓萌教授。
1
自律
推迟满足感。这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的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先经历解决问题的苦,再享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运用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可以阐述这一原则。
这是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教授于1966年设计并在六百多名四岁儿童身上进行的简单实验。简单的说,就是把孩子领进实验室,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他现在吃,他就只能吃到一块。而如果他能等到实验员出去再回来的话,就能吃到两块棉花糖。
实验员出去15分钟,孩子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尽各种办法抵御诱惑。有的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而有的却没有,等来的是双倍的甜蜜。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却轻易放弃。
但后来,实验员又开始联系了那些曾经参与过实验并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孩子们,他们发现了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结果。数据统计发现,那些选择了等待并成功的孩子总体来说学习成绩更为优秀,做事也更有计划,由此可见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
承担责任。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两种因责任感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分别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当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现实生活中的背黑锅就是人格失调患者把责任甩给他人的例子,并且如果是主动背锅,那这个人就是很有可能就患有神经官能症。
承担责任是自律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是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不能逃避也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勇敢的承担责任。
尊重事实。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越是不了解事实,思维就越是混乱。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但我们并不是出生时就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而是在人生旅程中不断绘制并修订它。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因此,作者说:“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个人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
保持平衡。我们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
那么,如何做到保持平衡呢?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样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但是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作者认为要学会放弃。在书中他通过自己小时候骑脚踏车摔伤的例子作为说明:九岁的我贪恋风驰电掣,不肯放弃一时的快感,来换取转弯时的平衡,最终让我体会到: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当然,这种放弃只是小规模的放弃,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更难的是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信念。但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2
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来看几个关于爱的常见误解:
首先,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我界限是否得到扩充。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这时候给你带来的就是爱的感觉,一旦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
而真正的爱却可以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我们会把爱的对象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对方能够成长,在努力的自我完善过程中使自己和对方的心智不断成熟。
其次,依赖性也不是爱。很多人失恋的时候要死要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依赖性而已。过分的依赖感不是爱,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你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
所以,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最后,自我牺牲同样不是爱。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了。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为了孩子打拼奋斗,牺牲自己的理想,为他们殚精竭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但事实上,这只是以“爱”做幌子满足自己的需要,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却从不把孩子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所以,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是为了培养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种勇气。
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付出努力、产生勇气,这也是一种惯常的状态。因此,并非所有努力或勇气都是爱。不过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这一点毋庸置疑。
3
成长与宗教
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对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我们通常很容易接纳周围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传的东西视为真理。形成宗教思维的根本因素来自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基。我们不是“超人”,无法超越自身文化、父母乃至童年经验的影响,我们只能依赖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
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但这不符合我们的惰性。我们更容易保持现状,因为我们不想让旧有观念遭受丝毫损害。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4
恩典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比如健康的奇迹,潜意识的奇迹,好运的奇迹,进化的奇迹等等。
对于“恩典”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上面所说的那些“奇迹”都在证明,我们的心智成熟会受到某种意识之外的力量帮助。关于恩典,其实是为了告诉那些都在追求心智成熟的人如何赢得人生的好运,如何去学习和掌握发现神奇事物的本领。
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单是上天的恩赐,而是后天学习的本领。拥有这样的本领,我们就可以理解意识之外的恩典,并加以妥善的运用。有了它们的指引,我们的人生旅途才会畅通无阻。
很多人自以为的成熟,其实只是在岁月中变得现实了而已。一个现实不懂事的大孩子,比有点童趣的懵懂少年更痛苦、更无聊、更容易伤害人。
《少有人走的路》教会我们如何自律,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又怎样正确看待和培养自己的信仰,还有应该怎样去看待和接纳万事万物给予我们的恩典。
愿我们能成为自律的人,拥有逆熵的行为,谦逊而快乐的开启心智成熟的旅程,走上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