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创锦囊丨科创板今日开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涨幅均翻倍,最高涨486%!
发布时间:2019-07-22 15:15 阅读次数:10039
260天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的构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被提出。
260天后的今天,科创板的钟声正式敲响。
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亮相科创板,开盘首日,25家公司涨幅均翻倍,成交额突破300亿元,平均涨幅达160%,其中N安集涨486%居首。
随着科创板的开市,这块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将正式走向台前,A股也在即将“三十而立”之时翻开新的一页。
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分别是:
睿创微纳(688002)、容百科技(688005)、华兴源创(688001)、虹软科技(688088)、光峰科技(688007)、福光股份(688010)、安集科技(688019)、中微公司(688012)、交控科技(688015)、新光光电(688011)、澜起科技(688008)、天准科技(688003)、乐鑫科技(688018)、南微医学(688029)、铂力特(688333)、瀚川智能(688022)、方邦电子(688020)、心脉医疗(688016)、天宜上佳(688033)、沃尔德(688028)、航天宏图(688066)、西部超导(688122)、嘉元科技(688388)、杭可科技(688006)、中国通号(688009)。
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成色如何?
以下从企业估值、募资金额、盈利能力、科创成色等几个维度梳理了十大要点,以飨投资者。
机械、电子行业占大头
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其中机械、电子、计算机、医药、钢铁材料分别为12家、7家、2家、2家和2家。机械、电子成为了此次首批挂牌上市中数目最多的两个行业。此外,上市企业还存在跨界现象,一家企业可能具备多个科创领域的产业属性。
注册地京沪领先
从注册地来看,首批上市公司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北上广苏浙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这5个省市共有20家公司:来自北京和上海的公司最多,均为5家;其次为江苏省,有4家公司;浙江省、广东省各有3家公司。另外,陕西省有2家,山东、福建、黑龙江各有1家。
科创定位突出
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均远高于创业板等存量市场企业。
从研发投入看,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中位数为5745万元,研发投入金额在营收中平均占比11.3%,高于所有对标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均值9.3%;15家公司2018年研发支出同比上涨超30%,占比六成,7家公司研发投入增速涨幅超过50%,占比28%。
从员工构成来看,科创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四成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而在可比A股上市公司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的公司仅占28%,在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仅为24%。
从科研成果来看,首批登陆科创板的上市公司累计拥有5726项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近四成。11家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超百项,5家公司专业数量超过300项。中国通号、中微公司和光峰科技拥有的专利数量均超过700项。
盈利能力强悍
首批科创板25家公司在2018年的总营业收入为595.8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中国通号的400.13亿元,占比67.2%。最少的是新光光电,营业收入为2.08亿元。睿创微纳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最快,为147%,其中华兴源创和福光股份的营业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增速分别为-27%和-5%。
首批科创板25家公司2018年均实现盈利,整体利润规模超越创业板。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中位数为1.17亿元,13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占比52%,较全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这一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净利润低于5000万元的上市公司仅有一家。而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2018年净利润不足5000万元的公司占比近四成。
首批科创板25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可比A股公司整体水平。2018年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中位数为19.77%,高出对标A股公司10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中位数为23.23%,高出对标A股公司17个百分点。
纵向来看,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近三年盈利逐年提升,2018年的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较2016年增加了3.6和6.5个百分点。而同期A股可比公司的盈利质量却出现下滑。
扎堆选择“上市标准一”
尽管上交所提供五套差异化上市标准,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仍扎堆选择“上市标准一”。首批25家企业近一年净利润均为正数,其中有20家企业选择以“市值+净利润+收入”为标准向上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科创板提供的五套差异化上市标准,均围绕市值展开,搭配其他经营指标,企业只要满足标准之一即可申请上市。这主要是考虑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可能面临研发费用庞大、暂时无法盈利等问题,在企业盈利等方面放宽了硬性要求。
平均首发市盈率53.4倍
科创板取消23倍发行市盈率红线,重启IPO市场化定价。首批25家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区间在 18.80-170.75倍,均值53.40倍。30倍以下的公司只有中国通号一家(18.80倍);30-50倍的有15家,数量占比60%;50-80倍的有8家,数量占比32%;80倍以上的只有中微公司(170.75倍)一家。
此外,除中国通号、天宜上佳、航天宏图三家公司之外,其余22家科创板公司估值均较所属行业PE高。其中,10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超过所属行业市盈率20倍以上。其中,中微公司首发市盈率最高,为170.75倍,且超过所属行业市盈率(137倍)。
两大制造业集中度近4成
首批登陆科创板的25家公司集中分布在7大证监会行业,其中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的公司共有17家,占比68%。
而在截至当前的全部科创板申报企业中,来自上述两大行业的公司数量占比为38.5%,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中,公司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合计占比32%。相比之下,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的行业集中度更高。
超半数市值超50亿元
以发行价和首发后总股本计算,首批科创板25家公司发行市值分布于20亿至620亿元之间,中位数为65.25亿元,远高于全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行市值中位数16.46亿元。
分区间来看,6家公司首发市值超过100亿元,占比24%,超半数公司首发市值超过50亿元,中国通号和澜起科技总市值分别为619.5和280.2亿元。
而在全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首发市值超过50亿元的公司仅占7%。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市值体量显著高于创业板公司。
超募成普遍现象
Wind数据统计显示,25家科创板公司拟融资规模310亿元,实际募资总额约为370亿元,超募约6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超募2.37亿,平均超募比例达到35%,整体超募比例约20%。
具体来看,21家企业出现超募现象。从超募率看,杭可科技、睿创微纳超募超过一倍。杭可科技原计划募资5.47亿元,实际募资11.25亿元;睿创微纳原计划募资4.5亿元,实际募资12亿元。
从募集资金绝对值看,中国通号拟募集资金远多于其他公司,金额为105亿元,占总拟募集资金额的33.9%。澜起科技、容百科技分别排在第二、三位,拟募集金额为23亿元和16亿元。拟募集资金集中于5-10亿元区间的公司最多,有14家,占比56%。
网上打新平均中签率0.059%
Wind数据统计显示,首批25家企业的A(包括公募产品、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B(QFII)、C(其他配售对象)类投资者配售对象的网下中签率多在0.2%至0.4%之间,平均中签率为0.3094%。
其中,中国通号网下中签率最高,A、B、C类投资者配售对象的网下中签率分别为0.77%、0.75%和0.42%;西部超导A类投资者配售对象的网下中签率最低,为0.23%;杭可科技B和C类投资者配售对象的网下中签率最低,分别为0.21%和0.11%。
在网上打新方面,这25家企业平均每家网上申购有效户数约为304万户,平均中签率为0.059%。
引用出处:
富姐财经 | 《科创板今日开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涨幅均翻倍,最高涨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