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关注前沿科技
机器智能的彼岸
1973年,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编剧并执导的《西部世界》正式上映,一举奠定其“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地位。故事讲述在遥远的未来,一座以西部世界、罗马世界、中世纪世界为三大主题的巨型科技成人乐园,以绝对逼真的情景与人设(故事线),满足游客暴虐的欲望。而伴随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终脱离人类的控制,以杀戮终结残暴的欢愉。2016年,HBO携手神级主创、制作、卡斯团队,融合诸多前沿科技,将《西部世界》改编为美剧,瞬时引爆全球。
时隔四十多年,剧版《西部世界》的黑科技(3D打印、仿生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武器)尽管炫目,却已有些似曾相识的味道。关于机器智能的讨论也已不再陌生,图灵测试(《计算机械与智力》,1950)试图通过人机对话的“模仿游戏”来鉴别机器智能,至今未有成功案例;但即使成功,其技术构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等)的核心原理很大程度仰仗概率论,与“人”总还是有些差距。所以,机器人与人类的差异焦点究竟是什么?
注:2014年Reading大学的聊天程序Eugene Goostman,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冒充一个13岁乌克兰男孩,“骗过了”33%的评委,从而“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诈胡”。
这里的答案是意识(自我觉醒)。
《西部世界》中的造物主,即乐园的联合创始人,因希望机器人能够产生自我意识,于是设计了这样一套“意识金字塔理论”:机器人最先实现的应是“记忆”,然后是下意识的“即兴反应”,随后便是人类具备的本性“利己主义”,此时机器人基本与人无异,这是人的“本我”,是人类社会初始形态的体现;最后便是二分心智的坍塌—自我意识觉醒。
这套理论的基石是上世纪70年代(距今已40年有余)心理学家杰恩斯(Julian Jaynes)的“二分心智”(Bicameral Mind)理论(《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 1976)。他试图从历史视角解释人类意识的起源:直到大约3000年前人类才具有完全的自我意识,在此之前,人类依赖二分心智—每当遭遇到困境,一个半脑会听见来自另一半脑的指引,这种指引被视为神的声音。人类社会日趋复杂,这种二分心智也最终坍塌,人类现代自我意识被唤醒,最终具有了内在叙事(Internal Narrative)能力,而杰恩斯认为一切变化都源于语言。
简言之,当生物体可内省,则被认为意识觉醒。
关于机器智能的彼岸,奇点大学校长、Google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很早就给出了自己大胆的设想:
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人类将会成功地逆向设计出人脑。甚至在未来某一个时点,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将得到奇妙融合,而这一结果将会颠覆人类社会,但却只会让社会更好。
如果奇点来临,人类可能超越生物进化之局限,通过记忆与思维移植获得永生,死亡将变得毫无意义。
FYI.
1、那些机器智能的悲观者:
2014年10月,马斯克(Elon Musk)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访谈中提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将是“召唤恶魔”的行为,他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人类最大的敌人。
霍金(Stephen Hawking)也认为,从长期看来,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关于这种威胁有多大,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对BBC说过,“开发彻底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尼克·波斯特伦(Nick Bostrom)认为,可能会出现更加极端的未来,如果出现超级智能,那么人类的毁灭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波斯特伦做出了一个末日假设,一个被设计制造回形针的超级智能的觉醒,将会使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成为回形针。
2、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1942年,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作品《转圈圈》(Runaround)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其它三条定律都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
这些定律成为他的很多小说,包括《基地》系列中机器人的行为准则与故事发展的线索,并指引着科幻小说该类话题下的核心设置:机器人被设计为遵守这些准则,违反准则会导致其受到不可恢复的心理损坏。
说的这么严肃,好吧,插播彩蛋,美女眼熟么
【Chuang投热】
关注创投圈热点事件
终于等到你,内容创业风
11月23日,罗辑思维与papi酱的分手消息正式公布,其实今年8月,退出即已完成。在这周二老罗的直播例会上,他本人激动的表示:“我们不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们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晰—坚定的做知识运营商,成为用户终身学习路上的加速器。”无疑,内容创业之风口已来,各种基础设施的日趋成熟—从生产工具、分发平台、支付工具等,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极为高效的发声条件,传统媒体人纷纷挣脱陈旧模式的束缚,这波渴望用思想影响人类的知识分子,终于等到了春天。
至于变现方式,目前,广告仍然是绝对主导,这还是受传统媒体思维的牵绊。不过,内容付费的用户习惯已在逐渐养成,而付费本身,又是一层优质用户的筛选器。罗辑思维的成功正是对这一模式通路的验证。

注:新榜为中国第一个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对象的排行榜产品。而其公众号完全是内容创业的运作模式。
投资机构观点(摘自各大媒体)
IDG资本:内容创业应该是从2014年开始爆发的,整体的创业其实也是从2013年、2012年,当时国家号召创业人数增多,包括创投机构增加。内容创业一直是属于占比持续上升的,而且相比于其他领域,今年在2016年上半年拿到投资的内容创业和内容创业公司已经从原来的不到10%,现在已经超过了11%,势头还在不断地往上增长。内容创业是一个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领域,目前处在空前利好的窗口期机会。
高樟资本:在中国,没有谁比这群人(传统媒体人)更懂内容生产的了。帮助这帮传统媒体精英实现事业转型、实现财务自由,是一件极有乐趣的事。
真格基金:传统媒体最关键的变现方式可能只有广告,视频可能是植入,比如商品的植入或者是贴片。但反观新媒体的变现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打开了一片非常广阔的空间。除了广告以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进行商业变现——可以有用户付费,比如目前做的非常好的“罗辑思维”。投资人关注的内容创业的四种能力:
第一,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持续创造优质内容的能力。
第二, 有精准的用户画像。
第三, 内容创业者要有格局。在投资人眼中,创业团队本身的想法很关键。我们看到很多团队盈利能力很好,每年分红,但如果希望在发展的窗口期内尽快把用户数量做大,那么变现可能会稍微慢一点。这个时候,就比较适合机构投资人去参与。把用户量做大不等于你要烧很多钱,你可以打平,或者略微亏损,但是你要投入,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的占领用户人群。
第四, 要对商业变现有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内容创业者,你不能只是会做内容,而要像一个商业领袖去思考如何变现。可能不用想两年的事情,但是六个月、十二个月的发展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我们怎么变现?用户有什么反馈?他们需要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投资人特别希望和创业者进行深入探讨的。
创业者说
微信公众号重新定义了内容创作方式,gif、歌曲与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均能被糅合进文章中;同时,内容流量的直接变现也逐渐成为可能。—— 毒舌电影 何君
媒体和电商最核心的,最大的成本就是流量的成本,获客的成本。我们通过媒体可以很轻松地,很精准地获得一千万、两千万用户,用户一旦购买你推荐的高品质的东西,转发率极高,至少我觉得很多的商业模式也不是构想出来的,而是说你本身就是这个基因。我们只会做这个事情,我们公司连Marketing部门也没有,广告部门也没有。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内容,获得更多的喜欢这样内容的用户。我们对这个很有信 心,因为没有什么人在做这样的东西,我们觉得用户人数应该有四五千万的人数,而且活跃度很高,黏性非常大,我们这两年做了一个小的样本,整个微信内,一天被阅读四百多万次,这是很惊人,一期杂志六到十万的发行量,现在是千万级,这个想象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一条视频 徐沪生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理科生搭平台,文科生产内容。—— 六神磊磊
【Chuang联结】
关注与创创发生联结的创业者
回收宝本周(11月14日)宣布获得SMC世铭投资千万级人民币A+轮融资(回收宝)。
创始人何帆为创创腾讯班学员
风行网本周(11月15日)宣布获得海尔科技4700万人民币战略融资(风行网)。
创始人罗江春为创创百度班学员
火辣健身本周(11月16日)宣布晟道投资、阿米巴资本、前海亚信等亿级人民币B轮融资(IT桔子)。
乐视汽车本周(11月15日)宣布获得恒兴集团、海澜集团、成信集团等6亿美元战略投资(长江商学院)。
创始人贾跃亭为长江商学院CEO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