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校友陈伟鸿:用自己的尺子量公益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8日

几年来,陈伟鸿创办的鸿基金以“爱的背包”、“萤火虫夏令营”、“微笑1+1助学计划”等不同的方式,呵护着留守儿童的成长,并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去关注、帮助这个群体。


发起鸿基金之前,陈伟鸿即知道这是个不能丈量得失的工作。但是,“它是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他说,“所以不用去在乎别人衡量我做了多少,我用自己的尺子来量。”



没有话的父女通话

几年前,陈伟鸿去云南一个偏远小村子里采访,和村里的一个小女孩闲聊,说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女孩很茫然,唯一的印象是一张放在奶奶房间里的照片。问她最想对爸爸说句什么话,小女孩停顿了半天,最后用小小的声音挤出一句:每个月再多寄一点钱回来吧,奶奶说如果钱不够,我书要念不下去了。

陈伟鸿掏出手机,对她说,“现在就和爸爸说说话吧。”电话拨通了,他将手机放到女孩耳边时,孩子低声唤了句“爸爸”后,便再无一言。电话那头,太长时间没有听到女儿声音的爸爸,竟也语塞,不发一语。

沉默,沉默。本应流淌的亲情,仿佛被时空冰封了。

这一场几乎没有话语的通话,戳痛了陈伟鸿。“亲情的缺失,是比生活贫困更令人忧伤的贫瘠。”

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时不会消减。

孩子孤苦身影投射到成人世界的悲伤,几乎淹没了陈伟鸿。“作为一个父亲,难道我所能做的全部,就是流些同情的眼泪吗?”

为那些孩子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也会涓涓细流成江海,温暖这个需要更多热度的社会。陈伟鸿笃信行动的力量。

2011年,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名下的鸿基金创立了。在启动仪式上,他讲述了鸿基金标志里的含义,将“鸿”字左边的三点水,设计成蜡烛的形状,代表的是用微弱之光点亮心灵的一份希望。

从此,一束微小而又倔强的光芒,跃动闪亮。



背包里藏着什么秘密

光亮,是怎么照进孩子心里的?

偏远山村、校园家舍,鸿基金志愿者每到一处,都与留守儿童谈心、游戏、一起做饭吃饭……从拘谨好奇,到欢乐相拥,再到不舍离别,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了平时很难有的情感体验。

除了欢笑、泪水、独特的记忆,每个孩子还都收到了一个爱的背包。

背包不大,秘密不少。

考虑留守儿童一般家离学校很远,有些孩子早上顶着星星出门,晚上伴着月亮回家,路上没人陪伴,也缺少灯光,来往车辆若避让不及,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于是,背包上设计了360度反光条,离老远就能看到孩子的身影。

拿在手里的背包,很轻很轻,可里面的爱却很重很重。“留守儿童最缺少的就是情感,包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情感的表达。”每一样礼物背后,都是陈伟鸿和伙伴们的用心良苦。

——24枚贴好邮票的信封,一半留给孩子,一半随信邮给他们父母。一封信,一份情。在一年充满期待的12个月里,双方每个月至少通信一次,既能帮孩子提高写作能力,更是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提供一个可以分享的载体。

——一本相册,将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瞬间定格。孩子可以随时拿出相册,回味美好的记忆,“爱的相册”,让家人的爱不失散。

——一些好书。精选一些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而且送给每个孩子的书,都不大一样,不但丰富了孩子们课外生活,还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学会与伙伴分享阅读的收获。

——一只手电筒。在父母不在身边的夜晚,用这样一束光,照亮孩子们的路,让他们拥有战胜黑暗的勇气。

在这个项目里,鸿基金还发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校长联盟,校长们鼓励和督促孩子们每月以写信的方式与父母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学校有鸿基金专门配备的爱的邮箱,学校委派特定老师负责看管,帮孩子们收寄信件。每月的书信往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搭建起一座亲情沟通的桥梁,缓解了孩子们的“亲情饥渴”。



要跋涉的路还很长

当那面写满孩子留言的旗帜,展开在眼前时,阳光洒满了屋子。

“关节炎好了吗”“我不怕黑”“弟弟也会做饭了”“别省钱”“爷爷奶奶按时吃药,很健康”“我把羊圈修好了”……每一句,都是孩子们写给远方父母的心声。

这面鸿基金在赤峰一所学校里采集留言的旗帜,陈伟鸿时不时地会拿出来看看。那些稚嫩笔迹所流淌出来的朴实而厚重的情感,也成了他的一面精神旗帜。



几乎没人相信,陈伟鸿做慈善,也曾为启动资金没有着落而发愁。毕竟在央视财经频道主持《对话》节目十余载,比尔·盖茨、稻盛和夫、柳传志、潘石屹、李彦宏、董明珠、马云、马化腾……他的座上嘉宾,都是中外政经界的顶尖人物,其中不少人都因为做节目成为了他的好朋友。

可创立鸿基金,陈伟鸿从未向他的这些大佬朋友们张口要过一分钱。

“脸皮太薄。”他自嘲。

有一次,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在和陈伟鸿的闲聊中,偶然问起了资金的事,当他得知陈伟鸿的启动资金只有自己掏的十几万块钱时,连连摇头:“这不行啊,伟鸿,这点钱能帮的孩子太少了,明天我给你打50万元,我也来当你们的志愿者。”

众人拾柴火焰高

陈伟鸿说,“公益慈善的精神,核心就是众人参与。”如今,在鸿基金志愿者的名单上,既有马云、王石这样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也有愿尽绵薄之力的众多普通人。对他们的善与爱,陈伟鸿都同样珍视。

2016年9月20日,陈伟鸿受邀回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和学生们开了一个座谈会。一个学生跟他说,自己2015年去甘肃支教,偶遇鸿基金发放爱的背包,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之前陈伟鸿一直不想对鸿基金进行过多宣传,他相信鸿基金做的事情最终会被认可,但在母校巧遇自己的志愿者还是让他感到惊讶,他发现自己的力量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些人。

2013年,陈伟鸿获得了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捧着沉甸甸的奖杯,陈伟鸿觉得,那并不只是对一个乐做公益的媒体人的褒奖,而是颁给鸿基金所有志愿者的团队大奖。

从媒体人到公益人,从观察者到践行者,从起步维艰到众人拾柴,“鸿基金”成长壮大的一路,令陈伟鸿更加坚定了出发时的义无反顾:让公益慈善的温暖,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项目

今年11月底,长江EMBA28期1班宋显同学即将完赛“七大洲+南北极”马拉松7+2的最后一站——南极站。宋显为爱奔跑、为孩子们的梦想奔跑——以此为契机,长江公益携手鸿基金,和长江EMBA28期同学共同发起“爱的长江·爱的背包”公益项目。

仅仅52个小时,4652人参加,成功完成项目目标,募集42万元善款—正好是一个马拉松的距离!项目将遴选42所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为4242个孩子送去爱的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