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关注民企,教学相长: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等部门赴苏州调研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8日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苏州作为民营企业竞相发展的热土,截至2021年底有74.92万家注册民营企业,占苏州企业总数的90.3%。民营经济也是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除开发教学案例外,自2011年起,长江案例中心还推出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以校友和学员企业(以民营为主)为调查对象,反映企业家对经营环境的感知。

近日,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副院长、案例中心主任李伟率案例中心、大数据经济研究中心并协同校友事务部等部门同事赴苏州调研民营企业,先后参访了科森科技、台华新材、晶方科技、天易康养、斯迪克等五家校友和学员企业。在访谈中,企业家们分享了创业心得与企业经营情况,李伟教授与研究员团队也就相关话题与企业代表展开深入探讨。调研团队认为,这五家企业是各自赛道上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创业创新与转型经验、对国际形势的应对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学习价值。

 

科森科技:

紧跟市场,紧跟客户

图1:李伟教授(右五)率团队调研科森科技,科森科技董事长徐金根校友(右一,长江商学院总裁15期)介绍公司产品

科森科技(603626.SH)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结构件研发、制造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金属产品结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客户主要为手机、电脑、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数字视听等领域的海外企业。

在交流中,科森科技董事长徐金根校友回顾了公司发展历程,总结了转型升级经验。科森科技前身是徐金根校友于2003年与人合资创办的科森精密机械厂,主要做电视线路板铆钉的加工业务,并供货给松下等跨国企业,当时就取得了较好的财务业绩。到了2008年,伴随金融危机及国内电视机市场趋于饱和,公司开始寻求产业转型。恰好,当时全球排名前列的医疗器械商——美国柯惠,找到了科森。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科森投资购置设备,仅用3个月就打造了一座符合标准的精密加工工厂。谈到进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原因,徐金根校友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较好的利润空间,当前,公司已成为数家全球头部医疗器械企业的供应商,具有突出竞争优势。

2010年,科森科技正式成立,并凭借自身实力成为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公司的供应商。客户对供应商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和交货期,还要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达标。科森通过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工艺和管理,提高自身水平和竞争力以满足客户需求。

2017年上市后,科森不断拓展产品与客户,并在储能、医疗、VR和AR等领域寻求突破。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的供应链要求,公司也在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目前已在越南设立工厂,并在美国与新加坡做出布局。

总结科森多年发展经验时,徐金根校友认为科森做到了“紧跟市场,紧跟客户”。他呼吁,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希望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中国走向世界。

 

台华新材:

传统纺织与创新升级

图2:李伟教授参观辐射制冷降温面料技术

台华新材(603055.SH)由施清岛校友(长江商学院EMBA35期)于2001年创办。他创业早期从事贸易,后来兴办实业。目前,公司聚焦于高档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生产,已经形成锦纶纺丝、织造、染色及后整理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公司专注于尼龙6、尼龙66及尼龙环保再生系列产品及其他化纤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够为全球客户定制、开发环保健康、户外运动、特种防护等多系列高档功能性面料,是国内功能性面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少有的能够生产高档尼龙66-FDY产品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台华新材目前有苏州、嘉兴、淮安三个生产基地,占地3000多亩,公司95%以上的主体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进口设备。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拥有员工5000多人,销售收入高达40.09亿,利润总额2.91亿,净利润2.68亿。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放缓、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综合成本持续提升等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纺织品企业的“领头羊”,台华新材正在用产业化与创新发展的思路诠释了国产纺织行业的新面貌,就像公司的宣传语一样,“共同见证每一匹布的成功”。

台华新材福华分公司负责人向李伟教授一行介绍了企业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创新。台华新材的创新举措主要包括五个方向。第一是产业创新,公司2017年上市以后注重产业扩展、高质量发展,募集的资金都投入了产业发展中去,在纺织、制造进行了扩展与升级;第二是产品创新,公司拥有庞大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团队,在上海建有研发中心,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及国际流行产品;第三是人才创新,培训与提高员工素质;第四是模式创新,在企业发展及经营模式优化上不断探索。作为一家传统纺织行业的企业,台华新材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额的占比高达5%以上。

回顾公司创业历程,福华分公司负责人认为,公司的发展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应聚焦于产业布局,坚持产业创新引领,用创新驱动产品迭代。当然,公司也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创新挑战,未来会持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深耕实体经济,通过数字化及绿色发展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晶方科技:

务实专注,聚焦主业

图3:李伟教授与王蔚校友(左一,长江商学院DBA 7期)

晶方科技(603005.SH)成立于2005年,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晶方科技专注于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的开发与服务,聚焦于传感器领域,封装的产品主要包括影像传感器芯片、生物身份识别芯片、MEMS 芯片等,是全球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技术引领者。

在访谈过程中,晶方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王蔚校友介绍,公司的业务是芯片的封装测试,是半导体绵长产业链中的一环,属于典型的利基市场。其技术优势可以将晶圆封好之后再切割,而非传统工艺下的先切割再逐一封装,从而提高了效率。此外,晶方科技的技术允许从芯片背面穿孔,保证了正面的完整性,因此能够处理需要露出正面的光感芯片等产品。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晶方的产业地位位列世界第一。

除了现有产能和技术以外,晶方科技积极推进海外投资并购,以前期利润积累铸造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落入其视野中的攻关目标包括在电气应用场景中存在巨大潜力、有望取代碳化硅(SiC)的下一代材料氮化镓(GaN),以及能用于从光刻机到消费级智能设备在内广泛产品线的晶圆级镜头。为此,晶方科技分别投资了以色列和荷兰的相关研发产业,并创造适合的环境,令研发人员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技术创造力,推动产业进步。关于技术并购,王蔚校友特别强调,资金实力固然重要,但取信于人更为关键。要让并购标的的人员相信收购方能给他们更美好的前景——例如,能够支持他们通过技术突破完成人生的自我实现——才能真正将并购对象内部化为自身的技术实力。

谈到经营企业的心得,王蔚校友认为,一些企业家总是很容易在创业成功、资金充裕之后就分心,不再专注于实业制造,而想搞金融投资或者业务多元化。他坚信,企业家更应该清楚自己能力的极限,放弃“企业能够无限成长”的不现实假设,不做超过能力以外的冒险;要承认时代造就成功企业,保持本分心态,务实专注地在创业道路上走长走稳。

 

天易康养:

日本养老技术落地中国的实践者

图4:谭伟校友(左六,长江商学院EMBA7期)与李伟教授一行合影留念

天易养老,作为长三角地区最早进入中国养老行业的企业之一,十多年来不断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养老技术之所得,秉承将日本先进养老技术落地中国之初心,致力于为中国养老行业进步及天下长者皆幸福有所作为。

谈到进入养老行业的原因,我们了解到谭伟校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整个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代,他深知每个行业都会从“短缺”到“过剩”,房地产行业必然也会。因此2005年他开始读长江,研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毅然决定从房地产转型到康养产业。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供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相较于欧美和日本等经济体,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如能借鉴全球先进经验,或许能在少走弯路的同时,带给老年人更好的生活体验。

过去十余年中,谭伟校友不断在海外市场学习、考察,并确立“学习欧美、聚焦日本”的战略。其认为,日本作为世界上被予以最高养老评价的国家,其养老服务体系不但很好地吸收了欧美技术,而且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调整和提升。此外,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法》,真正建立了完整的独立介护体系,成为全球典范。加之与中国相同的人文底蕴,天易逐步锁定将日本作为引进和学习的对标。

天易养老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官方首推的养老品牌KOHOEN深度合作,将其先进的理念、服务体系与技术等引进落地。双方合作三年以来,天易养老+KOHOEN在中国已形成独有模式,打造出中日合作的成功示范项目:四川省养老服务中心-天易·天府颐园、苏州天易西园护理院·瑞园等。团队本次参访的是于2020年年底正式运营的高端园林式医养机构——瑞园。这座收治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除了硬件设施一流,在设计上也处处体现着人性化。面向未来,谭伟校友希望企业能够聚焦康养产业,将日本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技术推广至全中国,为推动中国养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斯迪克新材:

泰然处之,坚持创新

图5:金闯校友(左五,长江商学院DBA8期)与李伟教授一行合影留念

斯迪克(300806.SZ)是国内领先的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平台型企业,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深耕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领域。以消费电子领域为例,当前为消费者热捧的一线品牌折叠屏幕手机所使用的屏幕柔性材料,就是斯迪克公司研发与制造的。

类比于3M公司,斯迪克公司的产品涵盖功能性薄膜材料、电子级胶粘材料、热管理复合材料、薄膜包装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等多个大类,应用范围广泛,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等多个领域都拥有对应的材料解决方案,并在多个关键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十余年的积累,公司逐步成长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斯迪克的参访与交流中,整洁而颇具规模的研发中心及园区,各个实验室里装备有大量先进的研发设备,给案例中心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斯迪克公司董事长金闯校友介绍,公司长期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持续丰富产品线,公司拥有产品1000多种,型号多达3000多种,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自制胶水和基膜,构筑一体化优势,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司将自身研发活动延伸至终端客户新产品的研发阶段,形成了特殊的“嵌入式”研发体系,与如富士康、领益、Facebook、苹果、华为、三星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除了在研发领域保持高强度投入,斯迪克留给案例中心团队的一大印象在于金闯校友的视野与情怀。在其带领下,公司近20年专注于材料领域,由小做大、由大做强,当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专注力”可见一斑。以不断的、持续的、大量的研发投入及产业链的一体化拓展,实现硬科技领域的突破与产业化,尤为值得民营企业学习与参考。

除此之外,金闯校友高度认同制造业及科技领域的相关国家战略,认为斯迪克应该在这样的时代机遇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投身此次产业升级与科技革新的大潮中,为国家发展肩负一份责任。同时金闯校友对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关键问题给出了不同于其他参访校友企业的观点,视角具有启发性。例如“面对不确定的全球化形式,斯迪克更要抓紧时间做到技术领先,加大投入将产业链向原材料等领域推进,化危为机,再上台阶”;例如“东南亚建厂要综合考虑,热潮之下也许有所隐忧”;例如“斯迪克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所思所想带有浓厚的“长江味道”,在富足之外追求丰盈的人生,在企业发展之外实现家国情怀。相信这也是广大长江企业家校友的共同理想。

 

长江案例中心:

做服务于教学的研究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20年来立足中国,通过扎实、有深度的案例研究,为教学和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江智慧和中国洞见,是服务教学、连接国内外商业实践的特色部门。李伟教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这是一所全案例教学的商学院,与哈佛商学院类似)长期任教,回国后又长期担任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主张培养理解中国,并具有全球视野的案例写作人员,并生产本土化的案例。

李伟教授认为,企业是整体经济的细胞,对这些细胞各方面的理解对于量度中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决策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市场的变化。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服务于商学教育的研究,不能仅靠书斋里的知识,更要到一线去,倾听企业家的声音。长江案例中心此行对五家校友和学员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一线民营企业经营情况有了更深切的观察,之后将通过案例开发等形式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教学。

在参访中,长江校友和学员的务实与奋进,给教授和研究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积极取势,在实战中明道、优术。当前宏观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企业领军者们的必答题,也是长江商学院重点关注的教研话题之一。在调研互动与以后的持续交流中,我们乐观求解。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是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建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 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独角兽加速项目(原创创社区)。

长江商学院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 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