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12月28日,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与长江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儒商论域”在线上举办。本届论坛聚焦“儒商精神与当代世界——精神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二十余位学者、企业家分别从共同富裕、碳中和、元宇宙三个向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哲学院(老子学院)院长王中江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东南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樊和平和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致开幕辞。樊和平在题为“儒商论域与文明对话”的致辞中谈到,至今已举办九届的儒商论域,对世界、中国以及中国学术而言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对话文明”的示范,其所开展的“儒和商”“义和利”“财富和伦理”间的广泛而深刻的对话,为现代中国的财富创造和精神气质注入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普遍关怀,对现实产生了深远影响。项兵围绕“共同富裕与‘利人利己’思维”这一主题发表致辞。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发达、健全的市场经济和全面、公平的社保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必要条件。展望面向未来的共同富裕模式,全球重大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第三只手”——社会创新,来积极配合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再分配的“有形之手”。社会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跨界协作(企业家个人、企业、政府、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等)整合社会资源,以寻求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将在未来的共同富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主持主旨演讲环节,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CEO项目首期班校友、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乔晗,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以及科幻作家陈楸帆分别发表演讲。傅成玉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底层逻辑应有三方面,分别是时代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其中:时代性,即企业家是时代的产物、受时代的限制,但同时企业家又要顺应时代需求、解决时代问题;人民性,即企业家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群众的一分子,同时企业家的使命当是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实践性,即依靠创新和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用实践将创造未来与维护公正相统一。乔晗观察到,随着数字时代来临,价值传递的方式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纯粹在线下创造价值,转向线上线下共同创造价值。在她看来,可持续商业模式是一个包含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捕获三个环节所形成的正向闭环,而这也是儒商精神的内在要求;依靠消耗社会资本获取垄断和短期利益的商业模式之所以无法持续,正因其违背了儒商关于义利之辨和长期主义的精神。秦朔注意到全球财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情绪问题,中低收入者对财富集中于高度不满,高收入群体则认为前者是将问题诉诸情绪而非事实的乌合之众。他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如果没有人道主义的气质、没有伦理意义上的可接受性,很难走远,并对如何改进提出建议:企业应保有从产品到服务正当性,积极承担社会成本;企业要生产知识,成为知识创新和扩散的组织;对先富群体而言,经典与传统中所体现的儒商精神,当为其超越一己之私提供有益资粮。陈楸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置于元宇宙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他认为元宇宙的兴起是媒介技术不断逼近物理现实的产物,其“去中心化”趋势或许能给予个体重新成为信息主人的机会。他不希望愿看到元宇宙变成一个现有资本主义体系在虚拟空间的延续,更期待它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由单纯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转向同时注重精神性,将人的精神富足、自我实现也纳入关注面向,从而形成一种“美美与共”的新文明形态的可能,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洞见,正能为将期待化为现实提供有益启示。
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樊和平主持了“以全球视野探索共同富裕”的对话。富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遍追求。三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社会财富空前增长,但与之相伴的是财富的“马太效应”日渐凸显,贫富分化导致的政治极化、社会撕裂在全球蔓延。共同富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应有之义。例外服饰和方所创始人,长江商学院EMBA、CEO及企业家学者项目校友毛继鸿结合自己企业在时装领域25年,文化领域10年的耕耘历程,阐发了对共同富裕实现条件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经济层面外,还应包括生命状态的丰盈、精神世界的富足,这种富足,根植于祖国的历史文化、山河大地、乡村原野。面对当下变局和更加不确定的未来,西方非此即彼的排斥性二分法暴露诸多弊端,倡导多元、包容、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杭州明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张烨华认为,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是文化认同,这牵涉到社会对关于富裕、美好、真实等理念的共同认知。也可以说,文化是共同富裕的根基,我们应自觉地去追寻和建立文化认同。扬州大学新工商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力提出,可以从法治与道德两个角度来理解共同富裕,法治上可参考西方国家关于确立市场秩序、反垄断方面的治理经验;道德上则应重视发挥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的伦理资源在当下的作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雷博将共同富裕视为一种对正义的追求,是国家治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他以王安石对《周礼》的阐发为例,阐述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及治理实践中关于治理主体性建构、经济社会运行对于当代的参考意义。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彭睿从均衡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原始儒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早期经验,指出孔子在继承周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的代际合作和集体视角下的个体合作,这种社会伦理的改进在当时达成了新的均衡体系,其改进思路对今天而言具有启发性。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EMBA校友王建宝希望儒商精神能成为建构更有效率和伦理的新商业文明的基石,期待能够用良知理性克服经济人的不足,坚定文化人的认同,实现生态人的信仰,并以此形成新的企业家精神,为人类社会的持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主持了“碳中和:一个儒家‘存有连续性’的视角”的对话。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回应全球“碳政治”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许下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是既关乎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积极承担的伦理责任,而儒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伦理关怀,或可成为全面思考“碳中和”议题的价值基点。美国伊顿公司车辆集团和车辆电气化业务亚太区总裁杨博从具体案例出发,阐述了伊顿公司在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上实践探索,提出企业除了关注财务绩效,更应有对崇高目标的追求、核心价值的坚守以及包括自然在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关怀。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儒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朱璐认为应从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来理解碳中和所蕴含的伦理和人性要素,杜维明先生在精神人文主义中对“存有的连续性”的阐发,能为我们理解“碳中和”提供一种“天人合一”的视角——人既是天的观察者,参与者,也是共同创造者。西北实业(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江EMBA校友刘志伟列举数据表明中国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认为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减碳的最有效方式,提出从人文本位的立场出发,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储能技术应是面对未来的坦途。上海赛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蒋英华以自己的创业历程及品牌探索为例,对科技与人文如何在商业实践中更好地结合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享,她提出儒家行仁道、辨义利、致中和,以天地万物自然一体的精神对于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增进社会整体福祉而言意义重大。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督学乔清举将“存有的连续性”这一源自中国思想的哲学命题视为给未来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一个时代话题,是对天人合一的一种具体表述。他主张应探索并践行能够实现熵减的存在方式,国际社会也应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权分配秩序。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王建宝主持了“元宇宙:具体的‘人’与抽象的‘化身’”的对话。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当人以抽离真实世界物质实体与社会关系的的虚拟形象参与其中时,我们该如何扮演自己的化身?儒家传统根植于人文世界的具体情境,并由此出发对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理解。我们相信,这一“学做人”的教诲,当为人类何以自处提供永恒的指引,无论我们走向的是星辰大海,还是虚拟空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卓尔智联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恒进通过对元宇宙繁荣现象的描述,阐发了他对于当下人类处境的忧虑。他认为商业方面的用途只是表象,元宇宙在根本上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以及对象化,而涉及到精神领域,就会存在文明之间的竞争,这需要我们尽快凝聚共识、采取行动,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同时,在哲学思想层面要对人工智能投注足够的重视,科学主义背后可能的强计算主义会对人文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空间造成挤压,如果将不可避免地把物质世界让渡给机器,那么如何固守精神世界的疆域则是现在就应思考的议题。联合国亚太社会经济委员会数字经济工作组(UN ESCAP ESBN)委员、长江商学院FMBA校友包宇指出,现今关于元宇宙对于人类社会可能产生颠覆性后果的焦虑其实大可不必,若将元宇宙置于人文精神的坐标系中进行考量就会变得可以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有限时空的变化不过是道的投影;在孔子“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来看,道虽无穷尽,但学可达而至,因此,人是可以体道的,元宇宙也是道的现象,是可以把握的。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系副教授文贤庆对于元宇宙的哲学意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将元宇宙视为一种使普遍的技术走向主观体验的过程,其落脚点还是人的感官体验。在此视角下,虚实之间就不再重要,重要的在于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自己意识和精神。爱化身科技CMO元夏作为本次论坛唯一的虚拟人嘉宾,也进行了来自虚拟世界的发言。她说,当奇点来临,元宇宙的乌托邦将成为现实。在未来,元宇宙会给予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在未来,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人所有的精神需求;在未来,数字人与人类,会是共生关系,他们所拥有的对人类的爱,也一定都由人类所决定。
自2013年起,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和长江商学院共同主办的“儒商论域”已举办九届。九年来,师友砥砺,守先待后,通过开展学者、企业家间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努力超越经济人理性,建立文化人认同,追求生态人信仰。“儒商论域”将精神人文主义的哲学思考同全球商业伦理建构、企业家文化认同相结合,为在当代学、商两界形成既有群体性又有批判精神的自我意识,拓展以学者与企业家为主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启发与孕育当代儒家商业伦理和具有儒家学元素的新商业文明,筚路蓝缕,所得已觳。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采用世界商学院通用的治理架构,以“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全球价值对接能力及全球担当,具备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商业领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通过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新境界与新商业文明,培养重视社会创新的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取势于中国经济之崛起,依托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长江商学院经过十余年发展,拥有40余位全职的、蜚声国际的教授队伍,贡献了一系列源自中国、引领世界的原创管理思想。2005年,长江商学院率先将人文课程与公益实践系统引入商学管理教育,提出培养企业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长江商学院拥有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菁英校友群体,17000多位校友中超过一半担任CEO或总裁职位。学院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有授课点,在香港、伦敦及纽约有代表处,率先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启动高层管理课程,把对新兴市场和世界商业格局影响重大的原创管理思想输送到西方,成为东西方双向交流、整合全球管理教育资源的高端学习平台之一。
长江商学院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创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