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7日
在社会学理论中,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有三个阶段: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最安全的、范围最小的那个区域。
走出去之后,有一定挑战、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不至于做不到,那个区域就是学习区。
而恐慌区,是一个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让人很容易失去信心的范围。
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随时保持一点“最佳的焦虑”。跳出舒适区,意味着会自找不舒服,但是成长和蜕变的过程,通常都伴随着阵痛。
在舒适区久了,很可能随时不舒服。在学习区久了,却肯定离舒适越来越近。我们不妨照着镜子,做个选择题:
这个周末,要不要开始新的人生。
人生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放弃的舒适选择了辛苦,
只不过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有更多选择,
可以更从容地选择更舒适的生活。
电影《肖申克救赎》里,
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在监狱过了大半辈子,
获得自由之后,发现监狱里反倒是熟悉的环境,
在“外头”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未知,
于是,他自杀了。
当我们被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狱友瑞德在得知布鲁克斯自杀后,说道:
监狱的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
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而生存。
身体自由了,可灵魂早在监狱里被杀死了。
这道墙像极我们常讲的“心理舒适区”的围墙,
每个人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
我们在不熟悉、不舒适的领域摸爬滚打,
找到了秩序、建立了安全边界,
让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常识,是成长,
但慢慢地习惯待在自筑的安全围墙里,是囚禁。
心理学理论中,对“心理舒适区”的定义是:
一个我们人为构想出来的,
让我们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觉的边界。
作家太宰治说,“日日重复同样的事情,
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
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拒绝了大悲大喜,也拒绝了生活的可能性。
阿莱是一个很宅的人,
有一次,我们叫他一起去一个行业内聚会,
他犹豫了一下,这件事或许对自己有利,
是否要去呢?
但是,不可避免要去认识陌生人,
不知道要说什么、展示自己哪一面,
算了,还是待家里做自己最舒服。
最后,他回复说:“我不喜欢与人交际。”
工作上,其实阿莱也面对过很多选择,
公司曾有一个升职的机会,
条件是,需要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一年。
领导问阿莱,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阿莱想,重新适应一个环境不是只有人和环境,
还有很多未知的冒险,
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拒绝了。
错过了一个个机会之后,
有时候他也觉得郁闷:
“为什么身边那些起步慢的朋友,
都成长为公司或行业的核心力量,
反而是我停在原地?”
因为他害怕跳出舒适区,
因为害怕,失去了突破自己的机会。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
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舒服地“做自己”错了吗?
舒服做自己没有错,
但是,“做自己”和“懦弱”常只有一线之隔。
做自己,是知道自己可为与不可为,是从容。
懦弱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为,
为了安全感选择不为,是软弱。
舒适区不是固定的,
如果你拒绝跳出,它会越来越小。
你所能拥有的选择,也越来越少。
为了“做自己”,
你需要先跳出舒适区,
才有机会去拥有更多选择权。
大不了发现掉进了坑里,再爬出来,
也能更从容地做自己。
中国女排的教练郎平,
在还是中国女排队员的时候,
她就与美国选手海曼、古巴选手路易斯,
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
1986年她退役后,
立即得到了北京体委副主任的职位。
经济富裕,不需要很冒险,下辈子也过得很好,
只要按照体制来就好了,
但是,生活变得很“无趣”。
于是,她去了美国学现代体育管理,
开始是在洛杉机,
没有经济来源的她靠着朋友们的帮助过着日子,
但是她慢慢意识到自己来美国就是为了学新的东西,
于是毅然去了新墨西哥洲,
因为不想再生活在朋友们舒服的庇护下。
在新墨西哥大学,
她一边学习现代体育管理,
一边给给校排球队做助教、免学费。
她说是助教其实就是在哄一些水平很差的学生,
她为了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不得不去适应、克服这么多的不舒服。
但是,结果是好的,
比如她的英语表达顺畅了,
比如许多国际俱乐部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比如她还带领美国队拿到了奥运会银牌,
还在美国买了房子和车,
她说,“正是这8年的海外的经历,
历练了我的心智。”
后来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时,
她又回国执教,
那时候她自己还在办离婚手续,
回国,就意味着在美国的一切要一笔勾销,
她自己挣钱买回来的房子和安静的生活就要被打破了。
但郎平说,“生活中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可以估量的,
如果能把女排带出低谷,
也是对我自身价值的挑战。”
那段时间每次带领队伍参加比赛,
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
这么拼搏,也意味着一旦的失败,
就是一次重大打击。
但是在“铁榔头”的身上,
你看不见她的畏惧,只见到她一身胆气。
她选择出国,
跳出“舒适区”迎接挑战;
后来选择回国,
也是在跳出“舒适区”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眼见有一条无风险的“直路”,
但是她选择了不甘平庸的人生。
曾在知乎看到一句话:人生的开始就在你跨出舒适区的那一刻。
如果不想是井底那只蛙,
你总要试着相信自己能飞到天上去,
再试着一步步往上跳。
每个人都有一个未知的“能力区”,
它不在“舒适区”之内,
需要我们不停地跨出去、精进自己。
尽管跳出“心理舒适区”是一种进取的表现,
这时候,这个问题更准确的问法当是:
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跳出“心理舒适区”呢?
心理教育者蔡中元说,
我们“跳出舒适区”这个动作需要两个驱动力,
一个是“自己的追求”,另一个是“社会期待”。
当你的“心理舒适区”符合你对自己的追求,
又符合社会对你的期待,
那就不需要跳出来,
因为待在舒适区里会让你感觉到幸福,
但符合自己的追求,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时候,
就可以考虑跳出来了。
学姐有一个朋友,学医很多年,
做了很多年了,得心应手了。
但他其实对医学其实不怎么感兴趣,
反而一直喜欢设计一些小而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物件。
也打算辞职和朋友一起创业,
但却遭到家人的反对。
“待在医院”是社会对他的期待,
但是,不是他的自我追求,
他做得并不快乐。
这个时候就应该跳出“舒适区”,
尽管很冒险,
但不做的话,未来可能会后悔,
做的话,在其中收获快乐和成功,
社会期待也会跟着认同起来。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
唯有“自己的追求”、“社会期待”和“我的舒适区”高度重合时,
幸福会更为强烈与真实。
当你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
不妨让它们作为你选择的标尺。
所以,当你感到不那么幸福时,
可能是想要的和别人对你的期待不符,
可能是现在的区域满足不了想要的东西时,
那么,你就应该好好考虑跳出舒适圈。
止损是一种人生智慧,跳出更是一种人生高度。
社会学理论里,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有三个阶段:
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最安全的、范围最小的那个区域。
走出去之后,
有一定挑战、有一些不舒服,
但是不至于做不到,那个区域就是学习区。
而“恐慌区”,是一个远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
让人很容易失去信心的范围。
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
随时保持一点“最佳的焦虑”。
以前,一位钢琴老师和我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向钢琴演奏家请教,
这位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
让他回去练习。
一周后他勉强能弹奏完整首曲子了,
没想到钢琴家又给了一份更高难度的琴谱,
这份谱子的难度,虽然没有到无法弹出的地步,
但是,要攻克下来非常困难。
终于有一天,
年轻人忍不住问钢琴家,
“为什么每次都要弹枯燥、高难度的曲子?”
钢琴家示意他弹奏第一天给的曲谱,
曾经对他来说,超出能力水平很高的曲谱,
现在已经能很优雅流畅地演奏出来。
没错,那份更高难度的琴谱就是让年轻人处于“学习区”,
让他像小猴子一样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又不会因为太远够不着而失去兴趣。
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和约翰.D.道森,
曾描述过一个最好的空间,
就像是我们说的“学习区”,
他们称这个空间为“最佳焦虑区”。
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或许会让我们的发挥稳定,
但是向上的人生,需要一个相对焦虑的状态,
一个略有压力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佳焦虑区”。
它在舒适区之外,
又不至于迷失自己。
过度的焦虑,只会诱发太大的压力,事倍功半。
适度的焦虑,却能引起我们上进的欲望,从而事半功倍。
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为自己搭建一个最佳的焦虑区,
随时准备好应对挑战,持续地学习,才是成长之道。
最后,学姐想说,跳出“心理舒适区”,
强调的不是“我跳了的动作,
而是“我想跳”的意愿。
所谓的跳出“心理舒适区”,
就必须是你自己想要做的,才有价值。
因为不仅仅是跳出“心理舒适区”需要勇气,
走出去之后更需要勇气,
才能在新鲜的不适区生存、成长。
其实,人生中的每一次成长可能都伴随着“不舒服”。
就像一次漫长的马拉松,
太“舒服”可能意味着你跑得很慢,
你过得安逸,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而“不舒服”会让你不得不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
更好的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突破中重生。
愿你我都能在跳出舒适区的脚步里,
成就更好的自己。
关于长江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21日,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含EMBA和MBA),为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 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成员,并获得AACSB和EQUIS认证。学院总部位于北京,现设有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EMBA);企业家学者项目;高层管理教育项目(EE)及全球独角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