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故事  

慈善是人生真正快乐的源泉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7日

投身公益会带来不同以往的来自于“名”和“利”的快乐。这感受无法与人分享,因为这是一种必须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完成的蜕变。

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这样的心态是人生获得真正快乐的一大源泉。

多数人强调的人生快乐来自于升学、就业、结婚、生子等,这是一种源于“自身”的快乐,一种“得到”的快乐。还有一种快乐叫“给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我看来,应该有更多的人去体会这种快乐,去行使这种权利。而且我相信,“给予”的快乐远大于“得到”的快乐,并且更加持久。

因为偶然的原因,我把目光聚焦在了慈善的方向。我相信,如果企业家对待慈善像对待企业发展一样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慈善这件事将会做得更好。

很多企业通过纳税,经过政府平台,来实践改善民生、推动进步的社会责任。不过弊端是,扣除一些官僚机构的运作费,最后真正用在公益上的费用会有所折损。那么,是不是可以有其他方式呢?或者把钱捐给你信任的公益机构,然后国家给予企业一定的抵税政策。现有相关的抵税政策是:按照规定,企业抵税部分不得超过企业年度利润的12%。未来这个标准或许还会提高。

在美国,社会捐赠已成为一个人的常态行为。2009年,美国年度社会捐赠总额是2700亿美元,而我们大概是100亿美元。虽然在汶川地震后,公众的公益意识有所提高,但人们对慈善权利、社会捐赠依旧缺乏深入认识。

当前,慈善有三种并存行为:政府行为、商业机构行为和公益机构行为,其中公益机构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公益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也可以成为很多人一生的事业。我甚至认为,在中国推动公益和慈善的进步,就是在推动中国民主意识的成长。

这几年我在思考一件事—“社会企业”,也一直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单纯的公益机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自我造血”问题、固定持续的善款来源问题等等。公益机构不像生产型企业,获得利润后可以自由分配。对于它们而言,既要去募款,又要去实施捐赠,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

但随着社会进步,出现了一个更为细分的新型机构“社会企业”,它兼具商业机构和公益机构两种特性。我给它的定义是,不以盈利为单一目的,在实现企业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如何解读社会企业背后的意义呢?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慈善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聚拢员工精神力的作用。而对社会企业而言,公益理想是它的企业追求,在完成企业行为的同时,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两者是不可分的。在英国,社会企业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英国GDP产值中的1%~5%来自社会企业。

我希望嫣然基金能够成为代表,成为在公益慈善领域创业的样本。嫣然的价值观是:思想创新,行为稳健。嫣然要做可持续性发展的公益机构,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是经济标准与社会价值双重并举。目前,公益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十年后谁是真英雄才见分晓。一个机构能否发展下去,不能单单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和简单的心愿去维持,而要让其真正的系统化、组织化。我们很幸运,处在大发展的时代,而且站在这个领域里的前沿。展望未来10年,嫣然有清晰明确的方向,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有15年的企业经营经验,也有7年做公益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人生方向逐渐清晰,我要去推动“社会企业”这件事情。对于公众对慈善的热情,我有着比较保守的看法:既不要低估公众对慈善的热情,也绝不要高估公众对慈善的参与度。这是真实的现状,哪一家基金会能够把倡导的精神理念在更多的家庭落户驻足,哪一家基金会就更有未来。

今年我们在西藏阿里建立了嫣然国际志愿者中心。它更像一家客栈,为游客提供服务;客栈中有工坊,可以让当地贫困的藏民做手工活计增加收入。这是表面上的两层功能,更深层的想法是,我希望嫣然每位成员能轮流到这里做短期停留。因为我们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工作关系,是不会主动选择去这样的贫困地区。而当去过以后,经历过阿里之行的坎坷、接触过朴实的藏民之后,这种经历不论是对我而言,还是对团队成员而言,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要向社会和大众推广“Let’s love”,我们应该先让自己的团队经历一场精神上的旅行,这样才有资格并更好地完成这件事。

很多人对从事慈善的人有一种认识,认为他们比一般人高尚;一些从事公益的人也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道德。其实,无论你面对的是微不足道,还是宏伟壮大,你所做的只是一份工作,你并不比别人高尚或者卑贱。在当今社会,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做企业和做公益都是一种事业,从事公益的本质是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而不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比别人高尚。

以我的年龄、阅历以及财富的积累,原本没有达到投身于公益事业的阶段。一个偶然我走上了这条道路,并做了一些实践和尝试。这段路程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它把我只关注自己内心的那双眼睛,转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和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更多的人生感受,不同于以往来自于“名”和“利”的快乐。这感受无法与人分享,因为这是一种必须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完成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