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7日
陆树林,长江EMBA19期校友,在甘肃义务植树十余年,以下是《南方日报》对陆树林同学植树造林、维护环境的公益善举的报道。
这不是城里人所熟悉的植树!
风沙抗击者陆树林,在甘肃酒泉市瓜州县石岗墩风沙口组织的植树的方式,极似母亲孕育孩子。先用大型挖掘机将戈壁滩上的砾石挖出来,开挖成长宽约2米、深2.5米的深坑,换上好土,再将树苗一棵棵栽下;然后几乎一日不离地守护在旁边,滴灌、防虫害。纤细的树苗在他眼前一天天长高、长壮、成才……
树,不是1棵、2棵,而是数万棵;牵挂树的日子不是1天、2天,是整整12年。今天,3万多亩的荒漠,绿了;绿化区内沙尘量较治理前的荒漠区降低了40%,大气混浊度降低35%,城市建设扩容也调头向石岗墩风沙口挺进了。
陆树林和他公司的员工,用10多年来的拳拳之心,以最简单的方式——植树,保卫了瓜州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驿站,保卫了人类共有的财富。
去年5月,参加 “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长江商学院的师生路过此地,为发生在眼前的这个真实故事动容,也参与到植树行列,陆续捐赠了380多万元,立碑“长江知行林”。
瓜州:风沙逼城
故事要从瓜州县石岗墩风沙口说起。
占瓜州县境面积8.5%的绿洲被戈壁、山地、丘陵分割为东、西、南三大块,呈现出西热东凉和南山地区多泉眼湿地的特点;境内少雨、干旱,平均年降雨量不足50mm,蒸发量却高达3200mm以上,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气候。
石岗墩风沙口位于县城正东边,与县城仅一渠之隔,风沙口中心区域距县城不足7公里,全区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总面积44平方公里。是瓜州县42个风沙口中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风沙口。
自上世纪70年代瓜州县城迁至现址至今,荒漠就一直威胁着县城及周边三乡三场4万群众与近10万亩农田的安全,石岗墩风沙口是最严峻的挑战。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回忆起石岗墩风沙逼城的状态,今年66岁的老人毛兴彦记忆犹新: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7级以上大风每年平均刮72天,最大风力达到每秒35米,风沙一起,昏天黑地。居住在瓜州的人民一年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就生活在遮天蔽日的黄沙之中。
更让毛兴彦感到不安的是,疏勒河老河床位于县城及石岗墩风沙口东侧,距县城10公里,河床及两岸的裸地为流沙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在常年强劲东风的吹动下,流沙向西运移,逐步在湮没瓜州县城与附近的农田。
至九十年代初,部分流沙已经越过总干渠进入瓜州城区东部,堆积成长约800米、宽450米、高达3米的沙梁。瓜州县城又一次面临着被湮没搬迁的噩运。
到1995年,瓜州县对石岗墩风沙口的治理工作,被确定为“县长工程”。
然而,在浩瀚的流沙面前,人类的努力,如同精卫填海。来自瓜州林业局的数据显示,至2001年底,瓜州累计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投工22万个,植树85万株。但终因资金困难、治理难度太大而未能解决风沙逼城的问题。
严酷的植物生长环境
保卫县城,成了当时瓜州人民共同面对的头等大事。
陆树林站了出来。这一年是2002年,这一年,陆树林45岁。他是瓜州花牛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
这一年,花牛山集团公司的10名职工被抽调出来了,同时从林业学校招聘了12名刚刚毕业的中专学生,还从林业部门聘请了专家,共同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治沙队伍。就这样,陆树林开始了他人生最动人的一幕: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人与命运的抗争。
在实施中,他们根据石岗墩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水土条件、植被类型,进行了乔、灌、草结合;渠、路、林配套,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封育保护与开发治理并重的治理策略。
然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譬如,石岗墩的土地分类情况比较复杂,植物立地条件非常差,能够种植树木的土地都是由大风刮来的流沙淤积而成,土层浅的地方不足40公分,厚的地方也不过70-80公分。在这样的土地上植树,必须先要用大型挖掘机将戈壁滩上的砾石挖出来,开挖成长宽约2米、深2.5米的树沟,换上好土,树木才能正常生长。
问题接踵而至。石岗墩的土壤非常贫瘠,一些沙生植物只是生长在由风沙刮来沉积下来的流沙上,深处不过70-80公分,浅处只有20-30公分,既无肥力,又不保墒,植物生长的环境非常严酷。
瓜州县本身气候就非常干旱,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0多倍。每年从春季到秋季,石岗墩所有机井全部启动,仍无法维持数万亩林木及沙生植物灌溉的需要。以种植葡萄为例,从开沟换土到栽桩搭架,然后定植苗木,再架设滴灌,每亩地资金投入2万多元。
“放弃吧,治理荒漠是政府的事情。”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行动,让花牛山集团公司其他管理层倍感纠结,公司员工也一遍遍奉劝陆树林退出来。瓜州的一些居民同样无法理解陆树林的动机:“一家民营企业为何要站出来费钱费力去治沙,陆树林捞了政府哪些好处?”
新植防风带50公里
沙丘植树的艰难、员工的动摇、瓜州居民的舆论,曾一度让陆树林怀疑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他回忆自己1975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瓜州县水管所,水管所领导郭兴茂一直教导他要为社会作贡献。如今,拿出一点朴实的行为做点事,为何要面对那么多诘难呢?陆树林找郭兴茂要答案。
“陆娃子,你做的是对的。我去告诉瓜州人,种树挡风,不是为陆家挡风而是为瓜州;若陆树林死了,做棺材也只用得了一棵树。” 郭兴茂为他加油鼓劲。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陆树林坚定了信念。
为解决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树木而不被风沙刮走的问题,陆树林苦苦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他将杨树插条剪成50-60公分长,先置于1升以上容积的饮料瓶中,瓶中灌满水,然后埋入沙丘中。瓶中的水维持插条成活,瓶口上方的部分长出新根后伸入土壤保证树木继续生长。
为了解决石岗墩缺水的问题,他们采用高效节水措施,在所有经济林果基地内采用了节水滴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些年来,他们采用这种方法又陆续大面积种植了红枣、枸杞,试种了大果沙棘等经济林果,均取得成功。这种植树方法得到了林业专家的认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流动沙丘上植树的首创。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治理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主体工程建设累计营造乔木林6923亩,灌木林6265亩,栽植葡萄1790亩,红枣1818亩,枸杞2138亩,封滩育林15000亩,工程治沙4500亩。12年来,累计新植防风林带50公里。
昔日流动的沙丘,如今已长满了沙枣、枸杞、锁阳等沙生植物,长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并形成了一排排的绿色长龙。目前每年可生产葡萄、红枣、枸杞近万公斤。
更让陆树林欣慰的是,今日的石岗墩风沙口区,林网纵横、渠路配套,生机勃发,一个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并初具规模。过去黄尘滚滚、流沙漫漫、沙进人退的现象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瓜州县林业局副局长甘作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通过十多年来对石岗墩风沙口的治理,有效地降低了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
而自2002年至今,陆树林组织对石岗墩风沙口进行治理的12年中,共投资11000万元。其中从日本协力银行低息贷款260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00万元,甘肃省农发办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瓜州县政府从财政经费中予以补助30万元,其余7370万元全部为陆树林自筹资金。
合力:绿在延伸
陆树林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的故事,闻者动容。
去年5月,参加第七届“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长江商学院的师生和他们的亲友团们来到瓜州,穿越茫茫戈壁,为眼前这片绿而震惊。
他们为瓜州这个“世界风库”生存条件之恶劣而震惊,为瓜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魄而感动。参加挑战赛的王跃仁提出,要参加到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行列中来。
这一夜,陆树林夜不能寐。
陆树林为大家认同他的所做所为感到自豪;他也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已经坚持不懈努力10多年了,自认为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而每次飞机快要降落敦煌机场时,陆树林从空中找到了这片绿洲,从高处看,它原来只有那么一点点……
瓜州全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48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其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风蚀裸地、戈壁总面积达2332万亩,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0.4%。植被稀少,地面裸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而治沙需要钱。目前在石岗墩各种林木及沙生植物种植的面积已近2万亩,每亩地每年正常进行的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需投入经费近200元,石岗墩每年的全部管护工作需要资金近400万元,企业的负担非常重。
获悉这一情况,长江商学院的学友们出资出力,亲力亲为,开始在石岗墩风沙口建造一片“长江知行林”,为瓜州人民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献上他们的爱心。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第一批树苗已于2012年5月24日定植,截至目前,长江商学院的学友们已捐款380万元。
绿,在延伸。
■记者手记
寻找治理荒漠化的可持续之路尤为迫切
7月初,记者来到瓜州县石岗墩。当天,在风中走向沙漠腹地,头顶上的太阳像一轮白中透黄的大瓷盘,阳光已没有了灼人的威力。不时有一片云遮住太阳,让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们感到了一丝凉意。一片片绿色的灌木丛点缀在荒漠中,显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沿途可以看到种植的大片树木已绽开了嫩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
同行的花牛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余万荣指着一排排沙生植物介绍,这是胡杨树,远处种植的还有枸杞与葡萄树。“我们就是要将人类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变成孕育优良食品的宝藏之地。”他自豪地说。
继续在荒漠中行走约1个小时,已经走出种植区,只见泛着耀眼黄光的茫茫沙海以及在沙海边苟延残喘的田地和房舍,植被稀少显得满目荒凉。突然,大风刮来,裹挟着漫天黄沙,顿时一片黄烟滚滚。
蹲在沙漠地上避风,我想起我生活的广州。它发达富庶、绿意盎然。与这里相比,它的反差太大了,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并不仅仅是地域之间生活水平的不同,而是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巨大不同。
资料显示,我国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我国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加重,年均扩展为3060平方公里。
而荒漠象征着贫穷与落后。在干旱地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要依赖已退化的土地为生,其农地生产力已降至维持生存的最低标准之下。在这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寻找一条治理荒漠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我眼前的这群人,为遏制中国不断挺进的荒漠尽着自己的力量,正努力将人类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变成孕育优良食品的宝藏之地。顿时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
如何在沙漠上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体系。陆树林说,要实现从过去“输血治沙”到如今“造血治沙”的转变,关键在于商业利润得到实现,譬如,经济作物投产,获得了收益,这就能解决产业化治沙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
“做生意赚钱,应当取之有道,做治沙公益事业,则是用之有道。” 陆树林告诉记者。
我深信,陆树林的辛苦不会白费。12年来,他组织种植了防风林带50公里,瓜州县城的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实践教会了人们一条朴素的道理:人与大自然究竟该怎么相处。当陆树林从大自然那里讨回瓜州县城时,也从大自然那里讨回了人的尊严。其实做人和做事是一样的道理。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 发自甘肃酒泉 后方统筹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