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故事  

“系统”生态,“自然”环保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近日,长江商学院内蒙古校友会2014年度学习分享公益捐助暨迎新活动举行。活动中,长江EMBA16期校友、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校友进行了主题分享,与同学们交流了“按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的环保理念。活动第二天,校友们专程参访了王召明校友的企业,实地了解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以下是根据王召明校友的演讲实录,整理的干货精粹,与大家共同分享校友的公益理念:

前几年的沙尘暴扬名世界,现在雾霾又是中外驰名。生态保护日益得到重视。但是很多人认为生态就是种树种草,实际上一个地区的生态恢复是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

世界各地的生态建设有三块内容。第一是生态意识,第二是生态知识,第三是生态法律法规。现在中国上至党中央,下至农牧民,生态意识很强了,但是我们的生态知识很欠缺,把生态建设简单理解为种树种草,没有从自然规律上去考虑。而且每个地区的生态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的生态恢复必须要建立在当地的生态知识上。

认识生态,避免误区

第一,关于生态界限。我们现在是按地区制定行政界限,比如呼伦贝尔地区、阿拉善地区、甘肃、宁夏、内蒙,实际上生态是没有行政界线的,甚至没有国家和领土的界线。

第二,关于管理部门。往往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政策。制定政策的人的专业背景不同,拿出的方案也不同。比如学林的人知识结构往往限制在林业上,搞水利的往往限制在水利上,实际上生态和部门没有关系。

第三,关于生态法规的应用范围。有了生态知识,再制定出生态法规,我们才能去执行。我们现在生态知识还没过关,出的生态法规又是一个放之全国都适用的生态法规。别说全国的,呼伦贝尔生态系统和阿拉善的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法规,应该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知识上。

尊重自然规律,按生态系统恢复生态

对生态成果检验,不应看草的高低,而是去地里扒开草,看有多少生物,多少微生物。草的高低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雨水好一点,一年生草本也能长很高。但是要看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等自然规律形成的,所以恢复生态要按生态系统恢复,应该先考虑系统里面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气温条件,再考虑实际的东西,比如树、草、生物、微生物等。

我们现在特别重视生态,但是种上树却不让牛羊进去、不让骆驼进去。比如速生林,种起来之后,长到一米多高,自己把自己憋死了。以前山羊、骆驼、野驴在里面啃着,奉献的不但是肥料,还有很多微生物的载体。

土壤吸附雾霾

雾霾的问题是新生问题。是排放与吸收的系统问题,土壤对二氧化碳、对雾霾的吸附度是很大量的。现在我们土壤的微生物含量减少了。所以我们应该解决吸收的问 题,就应该解决微生物的问题,微生物的载体正是动物的粪便。你把它掐断了以后,整个生态链就断了,生态会更恶化。从整个生态考虑的话,这是一个系统,而且 每一个地区有不一样的系统,甚至几平方公里就是一个小的系统。

生态有一个重要规律:哪个地方好就会越来越好

我以前做了一个草原保护方案,写了很多。以下是几个点,如果说要恢复生态系统,需要做几件事:第一,每50平方公里建一个鸟站;第二,建蜂场。我是做草种研 究的,草种的结实率下降了70%,是因为蜜蜂下降了70%,在蜜蜂的这一条生态链上形成不起来了。以前还有狼的一条生态链,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生态链。

生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一块都是石头的荒山,两年之内我能让它变得像一百年前的草原那么美丽。别人说你吹吧。生态里面要是没草了,彻底退化了,春天刮风的时候,轻的东西都刮走了,浮出来的是什么?石头。石头一多,这块儿的地表温度高,作物就要减少。

但如果这块儿有了30到50公分的草以后,春天再刮沙尘暴,别的地方刮来的有机质,一个春天就能有三四层,好土就出来了。夏天再下一场雨,因为有草有土覆盖,旁边3天就干了,这个地方15天干不了。同一个降雨量,它的气候条件就变了,生态就进入良性循环了,哪个地方好就会越来越好。

|编后|

内蒙古大草原是首都北京以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这片大草原是一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大事。2014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王召明校友所在的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草产业、参与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