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滕斌圣——共同富裕,企业家要重点思考五大问题

共同富裕自提出伊始,便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

从社会背景来看,第一个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下便处于第二个百年阶段。

从历史上来看,1949年到1978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分配制度单一,整体呈现“城市靠工资,农村靠工分”的情况,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甚至可以说平均主义在当时就是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克服平均主义的想法得以提出。十三大报告清晰地阐述了分配方式不可能单一,要有其他的方式作为补充。到了十八大以后政策又有所调整,更加重视分配的公平性。

当下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技术层面,都到了需要把分配方式进一步优化的节点。

如果说现在是类金字塔的社会结构,那下一步的目标是追求橄榄型的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中产阶级更大,极富、极贫的人群都占比很小,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做到或接近橄榄型的国家并不多,纵使目标意义极大,但过程极具挑战。也有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是在非常坚实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过去40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入拓展、整体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现在也不可能探讨共同富裕的话题。

分配的根本在于要素分配

从分配角度来看,不同的人投入的要素完全不一样。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退休前写了最后一篇《给股东的信》。他在信中提出:

衡量一个企业对社会到底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在于它消耗多少又产生多少,其中消耗需要全面衡量,而产生的意义除了经济加持之外,还包括时间的节省,对整个社会公益的推动等。他的观点非常重要。

从要素的角度来看,有的人投入劳动力,有的人投入知识,有的人投入资本,有的人投入管理。中国过去20年以来,投入资本的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甚至在很多经济领域和赛道成为了主导力量。

这样的现象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之余不可否认地伴随着副作用。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所带来的不计成本的、甚至是掠夺式、寸草不留式的竞争,独霸市场之后再来获取利润,这种方式有没有边界?有没有遏制的方法?

在我看来,政府确实认为需要探索在几种要素投入上达到更好平衡的方法,分配不应该过度偏向某一种要素。

所以,我们面临着首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第三次不能叫分配,因为它是一种自主、自愿把收入捐献出来的形式,所以更合适的叫法是社会群体间补助的主动行为。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本、管理、技术的投入等要素分配,每一种投入当然都有自身的价值,而最终比例往往是博弈的过程。

“资强劳弱”的表象背后,是资本的优势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放大效应。

过去三四十年,社会对房地产的高度关注使得部分财产收入呈几何倍数拉升,导致较早获得房地产的人群在资产上获得巨大的优势,这是不平等感觉的来源之一。其次是行业带来的差距。

追求存在差距的共同富裕

我们应该追求存在差距的共同富裕,而不是简单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做大蛋糕”和“分蛋糕”两件事,在追求增量的同时分好蛋糕。

虽然不容易做到两者的平衡,但绝不是不可能的。效率和公平之间也许存在某种张力,但那种张力一定不是180度的关系。

我们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追求效率兼顾公平”,整体导向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如果突然调转导向,一定会存在各种疑虑。

有人认为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甚至担心市场经济会因此发生倒退,也有人觉得资源的配置如果不是按照市场为导向,整体效率就会非常低下,还有一些例如会不会不尊重企业家精神,不保护私人财产的权利等的声音。

我想这些顾虑各有原因,但不管是从“邓小平理论”还是从当前领导人的表述来看,这些担心可能是过度的。

一个社会的财富呈正态分布是最稳定的状态。整体贫困的状态不可取,财富分配两极化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

要形成财富正态分布,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因为不管是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还是扩大中间人群的收入,包括群体非法的收入,对企业和企业家都有非常现实的影响。

例如资本为王的时代终结了。无论是反垄断、住房改革、教育改革、信息和数据的保护,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即不能让资本完全主导这些行业,要兼顾到所有利益关联方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所以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行业的利润,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新能源、新基建、以及资本市场。

这个“饼”固然要不断做大,但是就眼前而言,“饼”变大的速度在减缓。社会正面临如何更好地分配资源,如何把资源导向更有意义或者更正确的领域等问题,所以不得不把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方面的资源用主动的方式导向我们认为更重要的硬科技、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共同富裕目标在前,企业家应有所为

目前已有很多企业积极响应这项政策。腾讯和阿里分别宣布投入1000亿元的资金推动三次分配。两家公司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大的目标方向都是共同富裕。

我认为从企业战略思考的角度,要形成橄榄型的社会以及相应的分配格局,应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持续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是企业能够成长、行业更有前景的最最重要的抓手。

第二,挣钱能力要提高,到底应该到哪里挣钱?

这和企业的战略布局挂钩,也会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

中国是全世界送外卖最多的国家,这种劳动力的分配是过去资本推动下的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有人宁愿送快递,也不愿意做薪酬更高的建筑业、制造业。

这里面除了有价值观的问题,还有行业导向问题,政府和企业应该一起参与进行修正。

如果说过去财务的资本仅仅是向智力资本或者企业家的精神让渡,未来更多对劳动力、对于其他资源投入做更多分配,达到平衡,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第三,共同富裕是承认个人努力前提下解决分配问题,所以企业还是要重视企业家精神。

要意识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有大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管如何发展共同富裕,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一定要得到高度的认可,只有保护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整个经济之“饼”能够被做大的前提条件。

第四,创新格外重要。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的“颠覆性的创新”,所有的行业都可以重做一遍。

大部分行业都可以契合时代、科技的发展,用智能的方法做创新,在创新中快速做大蛋糕。如果这个蛋糕做不大或者缩小,那解决分配的问题的过程会格外的痛苦,所以我们还是要依赖发展、依赖创新去解决整个经济发展当中的问题。

提高生产率和共同富裕不应该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90度的关系,他们各有侧重,互相之间对某些资源也会有竞争,但一定有一条路让他们达到平衡。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CSR)会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部分原来没有怎么关注社会责任、社会创新的企业,这是一堂必须要补并且应该立刻去补的课。

当然,企业的首要任务,还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创造财富、创造就业,为“六稳”、“六保”做出贡献,为高质量的发展作贡献。

企业和企业家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做好管理。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还是经营好企业,如果动摇了基本的创造就业的责任,一切将无从谈起。

追求一种环保的高质量的发展、创新的驱动、人才的打造,这些方面,在眼下“双碳”+“共同富裕”的新宏观环境之下,企业家必须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我们要把握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相应寻找自己企业发展的最佳路径,这样企业不但自身能够有长治久安、基业长青的发展,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最大支持。

文章来源:《财经》APP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