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我常常会想起那片养育我的土地——我的家乡。它有淳朴的民风和秀美的山川,但在时代的浪潮中,它的发展步履似乎总比外面精彩的世界慢了半拍。作为一名走出来的企业家,我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段求学之旅,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实践。今天,我想与你分享,我是如何依托长江EMBA这个独特的平台,成功地为我的家乡牵线搭桥,引来了发展的活水。这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一个关于认知、人脉、平台与行动的真实故事。
在谈论商学院时,“人脉”是一个绕不开的词。但在长江商学院,我所收获的远不止是一本厚厚的通讯录。这里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更是身经百战的实干家。我们一同在课堂上为同一个案例激烈辩论,在戈壁挑战赛中相互扶持,在深夜的“私董会”上剖析彼此企业最棘手的难题。这种基于深度学习、共同经历和坦诚交流所建立起来的链接,远非普通的社交应酬可比。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信任基础。
这份信任,正是我为家乡“招商引资”的起点。我没有一上来就到处分发家乡的宣传册,而是先成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和分享者。在课间休息、同学聚会时,我会很自然地聊起家乡的风土人情、产业现状和发展困境。我说的不是干巴巴的数据,而是充满感情的故事——我童年记忆里的那条小河,如今面临着怎样的环保压力;家乡的特色农产品,因为缺少品牌和渠道,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非功利性”的分享,让同学们对我、对我的家乡有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认知。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招商代表”,而是一个怀揣赤子之心的同学。
当信任的种子播下后,机会便会自然生根发芽。一位从事文旅产业的同学听了我对家乡山水资源的描述后,主动向我询问细节;一位深耕智慧农业的同学,则对我们当地的农业基础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交流都是在非常轻松、平等的氛围中发生的。我所做的,就是将这些零散的兴趣点记录下来,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更详尽的资料。这个过程,就像是为家乡和潜在的投资者之间,用信任一针一线地缝合起沟通的桥梁,远比冷冰冰的招商推介会来得有效和温暖。
如果说人脉是“弹药”,那么认知就是“瞄准镜”。在进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我对家乡的了解多半是感性的。我知道它有什么,但我说不清它的优势究竟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优势包装成投资者能够听懂、并且愿意为之买单的商业机会。长江的课程,尤其是关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分析的模块,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框架。
教授们常说,要“取势、明道、优术”。我开始学着用投资人的视角、用产业生态的思维去重新审视我的家乡。我不再仅仅抱怨家乡“交通不便、人才匮乏”,而是开始分析:在当前的产业转移大趋势下,家乡的“成本洼地”优势能否吸引到特定的制造业?它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否能成为发展康养产业和高端有机农业的护城河?我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们、教授们反复探讨,甚至将家乡作为一个“活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原来家乡的劣势,换个角度看,也可以是独特的比较优势。”——这个顿悟的时刻,我至今记忆犹新。
基于这种认知升级,我为家乡的“招商引资”制定了更为精准的定位。我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聚焦于几个核心领域:大健康文旅、特色生态农业和智能制造配套。我制作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宣传册,而是一份份详实的商业计划书,里面有清晰的市场分析、盈利模式预测、风险评估以及与当地政策的结合点。这份专业性,让我在与同学企业家们沟通时,能够站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我不再是“求”他们投资,而是向他们展示一个“值得投资的价值洼地”,邀请他们共同“创造价值”。
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一个平台的声音可以是洪亮的。长江商学院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它代表着前沿的商业智慧、顶尖的企业家社群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巧妙地“借用”了平台的势能,为家乡的品牌进行了有效赋能。
首先是信誉背书。当我以“长江EMBA学员”的身份去组织一场小型的家乡投资机遇分享会时,其号召力和公信力是完全不同的。同学们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不仅仅是给我个人面子,更是出于对长江商学院这个平台筛选能力的信任。他们相信,能被拿到这个平台上来讨论的项目,至少是经过了一轮严肃思考和初步筛选的。为了办好这场分享会,我邀请了家乡地方政府的领导,并提前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沟通,帮助他们把“政府语言”转化为企业家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商业语言”。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依托平台与传统方式的区别:
维度 | 传统招商方式 | 依托长江EMBA平台 |
---|---|---|
信任成本 | 高,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信任关系。 | 低,基于同学情谊和平台信誉,自带信任基础。 |
沟通效率 | 低,信息传递链条长,语言体系有壁垒。 | 高,直接与决策者对话,使用共同的商业话语体系。 |
资源精准度 | 低,广撒网,匹配度不高。 | 高,深入了解同学企业,可进行精准的产业匹配。 |
后续跟进 | 弱,往往“人走茶凉”,缺乏持续跟进机制。 | 强,可持续利用校友网络,为落地项目提供长期支持。 |
此外,我还积极利用学院的媒体资源和校友刊物,撰写文章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和家乡的潜力。这不仅扩大了家乡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它将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行为,升华为一个企业家回馈社会、践行社会责任的正面故事。这种品牌形象的提升,是花多少广告费都难以换来的无形资产。
“知”与“行”的统一,是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理念。所有的认知、人脉和平台优势,如果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落地项目,终究是空中楼阁。在成功吸引到几位同学的投资意向后,我深知,我的角色才刚刚从“引路人”转变为“陪跑者”和“服务员”。
这个阶段,我主要扮演了以下几个角色: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康养体验于一体的文旅项目,以及一个专注于精密零部件的智能制造工厂,相继在我的家乡签约落地。看到厂房的灯光在家乡的土地上亮起,看到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了体面的工作,那一刻的喜悦和成就感,是任何商业上的成功都无法比拟的。
回望这段历程,我深刻地体会到,在长江商学院EMBA平台的“招商引资”实践,绝非简单的资源交换。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始于一份回馈家乡的初心,立足于高质量的人脉网络,通过系统性的商业认知重塑,找到了精准的突破口,再借助平台的强大信誉和势能进行放大,最后以“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推动项目落地生根。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这段经历也让我坚信,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在追求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完全有能力、也应当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价值也绝不仅仅在于传授商业知识,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能够激发和承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我希望我的故事能给更多怀揣乡情、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企业家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同时,我也建议商学院平台可以更加体系化地支持此类行动,例如设立“校友返乡投资支持中心”,定期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等,将个体的、零散的努力,汇聚成一股更加磅礴和持久的力量。因为,当商业智慧与乡土情怀相遇,所能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