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的那一刻,兴奋与迷茫或许会同时涌上心头。一方面,是殿堂级教授们带来的前沿理论与商业洞见,每一分钟都价值千金;另一方面,是身边坐着的、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本行走的商业教科书,每一次课后的杯酒言欢,都可能碰撞出价值百万的合作火花。于是,一个堪称EMBA“终极拷问”的问题浮出水面:宝贵的在读时间,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是该像海绵一样,在课堂上吸收每一个知识点,还是应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构建那张传说中无价的人脉网络?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绝对的“黄金比例”,但它恰恰是决定你EMBA投资回报率(ROI)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一个常见的误区:将“认真听课”和“课后社交”看作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两个选项。事实上,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根基的。将它们割裂开来,无异于试图让一辆只有一个轮子的车跑起来,既不稳,也跑不远。
课堂学习,是构建一切的基础。EMBA的课程,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教授团队往往是“教授中的教授”,他们讲授的不仅仅是经典的商业理论,更是结合当下全球经济趋势、科技变革和中国本土实践的最新洞见。这些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是你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硬通货”。它为你提供了一套高级的商业语言和分析工具,让你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进行深度对话。没有这个共同的“知识基石”,所谓的“课后社交”很容易沦为浅层次的寒暄和资源互换,缺乏深度和持久性。说白了,如果你在课堂上对教授提出的“颠覆式创新”模型一知半解,课后又如何能与从事新兴科技的同学深入探讨行业未来呢?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和深刻见解,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社交名片。
然而,如果只埋头于书本,忽视了身边的“宝藏同学”,那更是EMBA学习的一大憾事。你的同学,可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是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是深谙政策的专家。课后社交,正是将这些静态的“点”连接成动态的“网”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吃饭喝酒,更是知识的二次发酵和实践的深度链接。课堂上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可能在晚宴上,就能从一位从事物流行业的同学那里,听到最真实、最残酷的行业内幕和解决方案。这种非正式的、高浓度的信息交换,其价值绝不亚于一堂正式的课程。这部分构建起来的关系网,是你未来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和“加速器”。正如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所强调的,管理者的大部分重要信息,都来自于非正式的口头沟通。在EMBA,课后社交就是这种最高效的沟通渠道。
既然知识和人脉都如此重要,那么时间的分配比例该如何拿捏?答案是:没有固定比例,只有动态平衡。这个平衡点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和现有资源的“短板”。在开启EMBA旅程之前,不妨先给自己做一个清晰的“画像”。
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根据不同的答案,你的时间分配策略自然会大相径庭。打个比方,一位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希望拥抱数字化的企业家,在学习初期,可能会将60%-70%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专注于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组织变革和技术应用。而一位互联网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他可能已经对商业模式非常熟悉,他的主要目标是寻找传统行业的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那么他可能会将60%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高质量的社交活动上。因此,最佳比例是高度个人化的,是服务于你个人战略目标的。
更进一步说,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学习进程动态调整。在EMBA学习的初期,大部分同学之间还比较陌生,此时课堂是建立认知、展示自我、发现“同道中人”的最佳场所。这个阶段,“认真听课”的权重可以更高,通过课堂互动,你可以快速识别出哪些同学的见解深刻、哪些同学的领域你感兴趣。到了学习中期,同学之间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了解,此时可以逐步增加“课后社交”的比重,将课堂上萌发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私下聚会等形式进行深化和碰撞。到了学习后期,课程接近尾声,同学情谊和信任网络已经基本成型,此时的重点则可能是将之前建立的联系转化为具体的合作项目或长期的挚友关系,社交的意义和价值会达到顶峰。
学员类型 | 主要目标 | 学习初期 (听课:社交) | 学习中期 (听课:社交) | 学习后期 (听课:社交) |
知识渴求型 (如:技术专家转型管理者) |
系统学习管理知识,构建商业全局观 | 70 : 30 | 60 : 40 | 50 : 50 |
网络拓展型 (如:连续创业者、投资人) |
拓展高端人脉,寻找合作与投资机会 | 40 : 60 | 30 : 70 | 20 : 80 |
职业转型者 (如:寻求跨行业发展的经理人) |
获取新行业知识,并建立该行业的人脉 | 60 : 40 | 50 : 50 | 40 : 60 |
探讨比例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为了找到一个最高效的融合方式。EMBA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听课”和“社交”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动作,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在于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密度。
首先,要带着“社交的耳朵”去听课。在课堂上,你不仅要听教授讲了什么,更要听你的同学们问了什么、答了什么。一个精彩的提问,背后可能是一家企业正在面临的真实困境;一个独特的见解,可能揭示了某个行业的潜在机会。记下这些闪光的瞬间和闪光的人,他们就是你课后需要“精准社交”的对象。这种方式,让课堂时间同时具备了知识输入和人脉筛选的双重功能,效率大大提升。
其次,要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社交。课后的聚会,不应仅仅是推杯换盏。你可以尝试发起或参与一些主题式的小范围深度交流。比如,针对课堂上某个意犹未尽的案例,组织几个相关行业的同学进行“复盘”;或者,围绕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如人工智能、碳中和),举办一场小型私董会。这样的社交活动,本身就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升华。它将知识从理论层面拉到实践层面,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让你获得比独自思考深刻得多的认知。许多顶级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也会官方组织大量的企业参访、行业论坛和海外模块,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社交”的完美融合体,一定要积极参与。
最后,别忘了,你最大的资产是你的真诚和价值。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许多关键信息和机会来自于我们社交网络中的“弱关系”。但在EMBA这个强手如云的环境里,建立有效关系的前提是,你本身值得被连接。你在课堂上展现的专业深度、在讨论中贡献的独特价值、在交往中流露的真诚与格局,共同构成了你的个人品牌。与其将时间花在无差别的“广撒网”式社交上,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和有价值的贡献中去。当你成为一个发光体时,自然会吸引到高质量的链接。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EMBA,你投入的“认真听课”的时间,和“课后社交”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比例?
答案是:没有普适的黄金比例,只有专属于你的、动态调整的、高效融合的最优解。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
对于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你,我的建议是:在投入这笔巨大的时间、金钱和机会成本之前,花一些时间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尽职调查”。清晰地定义你的“EMBA之旅”的核心任务,并以此为罗盘,来导航你在知识海洋与人脉星辰中的航行路线。记住,EMBA为你提供了一个顶级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但最终能收获多少,取决于你如何智慧地、有策略地投入你最宝贵的资产——时间。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长期追踪不同时间分配策略的EMBA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和个人满意度,从而为这个问题提供更多数据驱动的洞见。但在此之前,请相信,最了解你需求的人是你自己。用心去感受,用脑去规划,去打造那个能让你完成自我蜕变的、独一无二的“黄金比例”吧!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