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书房的百叶窗,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习惯性地整理书架,指尖划过一排排商业管理的精装书籍,最终停在了一个略显陈旧的皮面笔记本上。轻轻拂去上面的微尘,翻开泛黄的第一页,一行略带青涩却又力透纸背的字迹跃然眼前。我至今还保留着EMBA第一堂课的笔记,上面写着我的初心。
那不仅仅是一行字,更像一枚时间的琥珀,封存着多年前那个秋日,我第一次踏入长江商学院课堂时的心境与期许。在商海沉浮多年,见过太多起落,也经历了无数次抉择,那份笔记,如同一个坐标原点,总能在迷雾中为我校准方向。它提醒我为何出发,也审视着我是否偏离了航道。这本笔记,早已超越了知识载体的意义,成为了我个人与事业发展中的一座灯塔。
在决定攻读EMBA之前,我的事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瓶颈期。从外部看,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团队规模日益扩大,一切似乎都欣欣向荣。然而,身处其中的我,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焦虑。这种焦虑并非来自市场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心的迷茫。我每天都在处理无数的“术”——优化流程、谈判合同、分配资源,却越来越少思考“道”——我们究竟在创造什么价值?这家企业最终要走向何方?我作为领导者,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引领众人前行?成功似乎变成了一组冰冷的财务数字,而最初创业时的那份激情与理想,正在日常的琐碎与喧嚣中慢慢褪色。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走进了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开学第一课,教授并没有立刻抛出复杂的商业模型或前沿的战略理论,而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在这里?你的初心是什么?”在那个当下,全场静默。这个问题像一道光,瞬间穿透了我内心的迷雾。我拿起笔,在那本崭新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我的答案:“融通中西,兼济天下,创办一家真正受人尊敬的、有长期价值的企业。”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对自己最真诚的叩问与承诺。我渴望的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成功,而是一种能够将个人成就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的、更具深远意义的价值创造。这,就是我为自己点亮的那盏名为“初心”的明灯。
当然,仅有光明的初心并不足以照亮前行的全部道路。EMBA的学习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艰辛和深刻。那些日子,是高强度的智力激荡,也是对固有思维的残酷颠覆。我们白天是课堂上激烈辩论的同学,晚上是为小组作业熬到深夜的战友。从宏观经济的“取势”,到战略哲学的“明道”,再到管理工具的“优术”,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如同一把精密的刻刀,不断雕琢着我们的认知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数次感到困惑与动摇。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案例,我几乎要被满篇的公式和术语击垮时,我会想,我一个做实业的,需要懂这些吗?当与来自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发现自己的观点被一次次挑战甚至否定时,我也会产生自我怀疑。每当这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翻开那本笔记,看看第一页上的那句话。它像一个冷静而坚定的声音在提醒我:要“融通中西”,就不能对现代金融工具一无所知;要创造“长期价值”,就必须拥有拥抱多元观点、不断自我革新的胸怀。初心,在此刻不再是遥远的目标,而化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和坚守的勇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一堂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课上。教授引用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反复追问“企业是什么?”并引导我们探讨企业的社会功能。那堂课后,我与几位同学的讨论持续到了凌晨。我们争论着利润与责任的边界,探讨着商业向善的可能性。正是在那样的磨砺中,我的初心被进一步夯实和深化。我意识到,“兼济天下”不是功成名就后的施舍,而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始终的底层逻辑。它要求我在每一个商业决策中,都植入对员工、对用户、对社会、对环境的考量。这份坚守,让我在后来的经营中,能够抵御住短期利益的诱惑,做出更具长远眼光的抉择。
毕业多年后的今天,那本笔记依然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但上面的那句话,早已走出纸面,融入了我的血液,刻进了我的日常管理与决策之中。所谓的“知行合一”,正是在离开课堂后,在真实而残酷的商业世界里,对所学、所思、所悟的持续践行。
在我的企业中,这种实践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定义。过去,我可能更看重员工的执行力;如今,我更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幸福感。我们建立了一套超越绩效考核的员工发展体系,鼓励内部创新,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员工培训和职业规划。因为我坚信,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首先要从尊敬自己的员工开始。其次,在战略层面,我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几年前,我们顶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否决了一个利润丰厚但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项目,转而投资于一个回报周期更长但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技术研发。这个决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我清楚,这正是对“长期价值”的最好诠释。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变化,或许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我前后思维模式的差异:
维度 | EMBA前 | EMBA后(受初心指引) |
成功的定义 | 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率 | 利益相关者的综合价值(股东、员工、客户、社会) |
领导力核心 | 管控与命令 (Control & Command) | 赋能与服务 (Empowerment & Service) |
战略视角 | 基于现有资源的竞争 | 基于未来趋势的生态构建 |
创新驱动 | 市场跟随与模式优化 | 技术驱动与价值链重塑 |
此外,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全球视野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初心是“融通中西”,这促使我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我们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但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带着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进行本土化的团队建设和市场运营。我们与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将世界级的智慧与中国的产业实践相结合。这个过程,正是对当年课堂上学到的全球化思维的最好实践。可以说,那份初心,为我的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了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定位。
更重要的是,这份初心让我开始思考商业之外的价值。一个企业家的责任,绝不止于创造财富。长江的校友文化中,公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此影响,我也开始将个人精力与企业资源投入到教育和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中。这并非为了博取名声,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兼济天下”这一初心的应有之义。当我们帮助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当我们参与的环保项目让一片水域重归清澈,那种成就感,远非签订一份商业大单所能比拟。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商业的力量,如果用在正确的地方,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引擎。
这份延伸,也让我对“受人尊敬”有了更深的理解。尊敬,不仅仅来自于你强大的市场地位或盈利能力,更来自于你为这个社会带来的正向改变。它来自于你的员工因在你这里工作而自豪,来自于你的用户因使用你的产品而生活更美好,来自于社会因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公平、更可持续。这,才是那份初心在更广阔维度上的最终实现。
时光荏苒,商海依旧波澜壮阔。合上那本珍藏多年的笔记,指尖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写下那行字时的郑重与热忱。它从一个简单的求学动机,演变成了一套复杂的价值体系,最终物化为我经营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它是我在面对无数诱惑与困境时,内心的“定海神针”。
这篇文章,既是对我个人一段心路历程的梳理,也希望能引发每一位在路上的奋斗者的思考。我们时常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忙于应付眼前的苟且,却忘了抬头看看星空,忘了问问自己“为何出发”。我建议每一位管理者、创业者,乃至每一个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迷茫的人,都应该找到或重温自己的那份“初心笔记”。它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一张纸,也可以是深藏于心的一段记忆、一个承诺。
未来的商业世界,无疑将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技术在迭代,模式在更新,但商业的本质——创造价值——不会改变;人性的追求——寻找意义——也不会改变。那份写在长江商学院第一堂课笔记上的初心,将继续作为我的航向,指引我在未来的航程中,无论风高浪急,都能行稳致远,朝着那个“受人尊敬的、有长期价值的”彼岸,坚定前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