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最新观点  

刘劲——新冠冲击不亚于1929年经济危机,需更大力度救市稳企业保就业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长江创创发起人刘劲教授。

一百年以来,当历史的钟声再一次敲响二十年代的年轮,人们再一次遭遇极其罕见的经济困局。自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数据几乎都出现了大幅下跌。

“当此危急时刻我们需要先找准危机在历史长河中的方位,精准定位世界经济变动的轨迹”,5月17日,在长江创创举办的一季度投资者情绪问卷调查报告网络发布会上,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长江创创发起人刘劲教授表示,只有如此,才能进而有的放矢,找到重振经济的密码。

 

经济冲击与大萧条时期相当

刘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尽管新冠疫情造成的并不是经济结构性的危机,但从其对经济的冲击波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剧烈下滑并持续蔓延,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100年间,全球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其中备受瞩目的有1929年经济大萧条、二战时期、1974年石油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这些大的经济危机相比,本次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究竟居于什么位置?

从美国来看,在这5次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平均经济增速出现了4次下降、一次上涨,其中降幅较大的分别是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1933年)下降近5%、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2009年)下降近2%以及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95%。

5月17日发布的一季度投资者情绪问卷调查报告还显示,作为欧洲代表的法国,大萧条时期(1929年—1933年)其经济下降不到1%,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2009年)下降近2%,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超过5%。

 

“从美法等国来看,大萧条时期(1929年—1933年)全球经济下滑最严重的主要经济大国就是美国,而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美国GDP降幅与大萧条时期几乎相当,因此可以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波几乎不亚于大萧条时期”,刘劲表示。

事实上,今年一二月份美国经济受到疫情的波及很小,疫情的冲击更多的是3月份,而在今年四五月份,随着疫情的全面暴发,美国经济降幅或许更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5月17日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美国二季度经济萎缩幅度可能高达30%,二季度失业率可能达到25%,与上世纪3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

从我国国内来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而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200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9.9%,二季度为6.7%,三季度为9.6%,四季度为9.9%。

“从单季度来看,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远超于国际金融危机和非典”,刘劲对此表示,去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为6.4%,今年同比下降6.8%,这意味着我国GDP实际有13.2个百分点的变动,并且这一变动主要发生在二三月份。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烈度可谓是几十年甚至是百年一遇,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更深层次的危机还隐藏在其中”,刘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全球产业链遭重创、部分产业长期受抑制

从近百年的重大经济危机来看,不论这些经济危机有多么深重,但常常是有输家也有大赢家。

如二战时中国经济出现较大下滑,但美国经济却出现了上涨的势头;在1974年石油危机中,美国经济出现下降,而同期法国经济则保持上涨;在2008年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作为经济下跌的漩涡领跌全球,而同期中国则很快恢复了大幅增长的势头。

 

“在以往由经济政治激烈博弈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大都形成了经济分化和利益分化的格局,但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系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其负面影响是普遍性的,是全球性的,是跨越国界的”,刘劲表示,本次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根本上取决于疫情控制的进展,但更大的问题就在于,无论是就当前全球的表现还是结合历史来看,新冠疫情仍在继续蔓延。

长江创创17日发布的一季度投资者情绪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对比来看,中国、新加坡、韩国等的疫情防控措施相对较好,而美国、英国等一些欧美国家控制相对较差。对此,刘劲认为,究其根源,还是缺乏经验所致。“经验缺失或放松戒备的国家和城市仍有暴发疫情的风险,事实上,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甚至国外还有个别疫情较重的国家表示为了重启经济而准备放松疫情管控,这势必将加剧其本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动荡。”

对于全球及中国经济而言,风险不仅仅在于此。

从国外来看,这次疫情暴发是全球性的;从国内来看,新冠也是全国性的。刘劲对此表示,这与非典期间的状况大不一样。当时,大陆主要是北京、广州等几个城市集中暴发,境外主要是香港、新加坡等地案例相对较多,美国英国只有零星的少数病例。这意味着,当年全球、全国经济的产业供应链是健康的,比如广州某产业受限,但是全国其他地方是可以生产供应的,全球的产业链也很少受到冲击,但这次新冠疫情截然不同,从全国到全球,很多经济活动受到冲击,全球的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比如我国外贸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周转较难,尤其是我国的消费产业链受到十分沉重的打击。

国家统计局5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5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6.2%。从A股上市公司分行业一季度营收来看,旅游、酒店、餐饮等休闲服务业、建筑材料、汽车、家用电器等下跌最大,几乎是清一色的消费板块。

对于后市,一季度投资者情绪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选择美容美发等服务的受访者只有5.3%,选择使用家政服务的只有7.7%,选择酒店住宿的只有13.4%,人们的消费行为仍将受到较大抑制。

“新冠疫情对世界和中国产业链的冲击不仅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持续性的,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举。”刘劲认为。

 

加大救助力度刻不容缓

目前来看,欧美多国已快速祭出援助计划,中国也在逐步推出刺激政策。

据IMF 日前统计,G20 国家此次出台的财政救助资金是 20国 GDP 总规模的 2.3%,而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只有 0.5%,其救助力度呈倍数增长。

具体到个别国家,如果不包含对企业的贷款担保,美国、日本、德国的救助资金占 GDP 比例达到 10%,如果包含对贷款的担保,德国高达36%,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3.5%和19%。意大利和法国不包含贷款担保的救助资金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5%和2.7%,不过,一旦算上较可观的贷款担保,意大利的救助资金规模达到GDP的35%,法国为15.6%。

相比之下,中国财政救助资金只有GDP的2%,明显低于欧美多个国家。对此,刘劲表示,中国此次的谨慎,一方面可能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救助力度过大,导致之后多年去杠杆的痛苦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我国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关。

当前,就全球而言,我国的疫情控制无疑是较为成功的,这也为我国经济尽早恢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5月18日公布,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24.1%,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截至4月25日左右,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70%,复工复产正扎实推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对此表示,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3月份恢复改善的势头,但整体还处在下降的区间,还没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

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2%,进出口下降4.9%。

“之前预测中国经济将呈现V字型反转的说法显然过于乐观,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很可能将上演类似于U字型的轨迹,在经济触底之后,仍将在低位持续徘徊”,刘劲认为,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本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是中小企业和消费产业,这些企业和业态非常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涉及的就业人群较庞大,一旦产业基础被疫情摧毁或拖垮了,短期内几乎是不可逆的,后续影响将会更大。因此,对比国外来看,建议尽快加大救助政策力度,以稳企业保就业保民生。

刘劲进一步表示,当前应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打开的空间,比如在退税方面,不仅今年对部分企业免税,甚至可以考虑对企业往年的税收进行返还。“现在遇到的经济问题是过去40年来最严峻的,这时候就需要力挽狂澜。”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阅读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