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最新观点  

滕斌圣——新物种发展重在融合而非颠覆

从电商到共享经济,从新零售到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不断带来新风口,“新物种”接踵而至。但如果新物种不能与传统产业相融,帮助实体经济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最后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新物种发展重在融合而非颠覆]

一年前,连续巨亏后,超级物种被永辉超市剥离,预示着一股风潮的停歇。近几年,在共享经济、直播、O2O、新能源车等领域,涌现了各种新商业模式。充斥着泡沫的市场,在快速迭代中,不断洗牌或者被洗牌,新物种来势有多凶猛,消失的速度就有多快。它们的生命周期与大多数行业一样,有初创期的百花齐放,也经历成长期的行业乱战,最后无法形成竞争优势的物种就会被淘汰。以共享经济为例,有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健身室、共享睡眠仓,甚至有共享马扎、共享雨伞……所谓创新让人啼笑皆非,迭代更新的速度目不暇接,人们开始反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少新物种具备轻资产特征,在资本的驱动下,“赢者全得”往往是新物种行业整合的结局。例如共享出行市场,百川源于滴滴,又归于滴滴。而共享单车市场,从摩拜和小黄车,发展到赤橙黄绿青蓝紫,最终由于ofo里一票否决权太多,无法完全按照既定的整合剧本来演绎,绚烂只能归于平淡。轻资产行业,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平台,谁获得资本加持最多,谁越被用户所认可,谁才能坚持到最后。

其实,商业的法则一直没怎么改变。新物种需要考虑两大原则,才能生存并发展。

一是定位,需要找到海量市场,既要流量,又有营收。在天猫、京东等巨头已经掌握行业主导权的电商领域,拼多多的崛起可算是意外。作为新物种,拼多多通过与微信嫁接,获得用户流量,以成本领先战略瞄准被天猫和京东忽略的三四线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反观,一些主打智能零售和无人零售的企业,并没有想清楚AI技术在便利店的应用,到底能为用户提供何种价值,因此共享货架、无人零售等遭遇困境就在所难免。

二是复制,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规模经济的法则基本适用。瑞幸咖啡能够在星巴克占据行业先机的情况下快速成长,主要靠不断降低复制成本。瑞幸对选址、店长、前台等传统咖啡店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无特殊需求,这些特征显著降低了瑞幸的复制成本,能以每年超过2000家店面的速度扩张。反观那些失败的新物种,尤其新零售企业,普遍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制,从而对新进入者形成竞争壁垒。因此,只有在这两个原则下发展新物种,瞄准用户痛点,找到容量足够大的市场,并快速构建起“护城河”,才不会成为风口上的过客。

新物种难以将流量转化为营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新物种,不少是互联网或者新兴科技企业试图将自己的网络或技术优势拓展到传统领域。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些企业往往并不了解传统行业的法则。于是,打着颠覆的旗号,最后却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能量只剩二百五。比如,一些造车新势力发现,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百年来所形成的完善产业链,是颇难克服的障碍,交付难题一直制约着造车新势力企业的规模发展。

尤其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两张皮”问题,大家各自发展。AI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大力推动。其中一些,虽拥有先进技术,但缺乏落地能力,繁荣的主因是资本而不是需求,并未建立在产业融合基础之上,与实体经济关联不大。例如在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如果热衷于追求流量和估值,一旦资本的浪潮退去,就会从盛极一时跌入停摆。

新物种的不断出现和繁荣,一方面说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也反映了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困境,非腾挪没有生存空间,使跟风成为一种本能。最近,一些企业忙于在自己的名称里加上“区块链”三个字,就是明证。其实,商业模式创新一直在那里,见或不见,自有内在规律。新物种要与传统产业实现共赢,不仅仅是颠覆,重要的是融入,帮助实体经济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不能本末倒置,为求新而发展新物种。(文/滕斌圣,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相关阅读

媒体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