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人文系列——《长江商学院携手北京大学举办2017商业伦理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1日

2017年6月17日,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办,长江商学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义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学以成人与企业文化建设”商业伦理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继2015、2016年连续举办两届商业伦理工作坊之后,儒与商在博雅塔下进行的第三次思想盛宴。

“我们探讨商业伦理、特别是人文精神,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学做人’这个儒家的基本框架出发。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做人的道理,它具有几千年学术传统,绝对是经世致用的。”长江商学院名誉教授、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曾这样说。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也极为看重儒家商业圈的崛起与价值,他多次强调:“中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探讨儒家商业圈在真正的崛起方面代表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价值,为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我们贡献什么样的力量。如果我们东方人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东西方真正交流的开始。做到了这一点,才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才可能形成新一轮文艺复兴和启蒙的开始。”

第一场的讨论以“道德哲学诸传统与学以成人”为主题展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就传统中国社会公与私的关系、严复对约翰·密尔(穆勒)《论自由》一书中的“群己权界”观念的译介等议题做了开场白。中国民航大学蒋孝军博士从近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政治正当性问题、群独问题和进化论问题讨论了在西方思潮冲击下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理解方式的巨大转变,由此构筑出近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框架。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出站博士后邰谧侠(Misha Tadd)博士以“没有德性的德性伦理”讨论了汉代道家思想人物河上公批评儒家人为德性(仁义)而高扬自然的“上德”伦理学。柏林自由大学博士、首师大教师袁程以“从豪迈刚强到相互依存:论人类脆弱性和依赖性伦理”为题讨论了现代商业社会鼓励的“成功谋事者”的强者意识严重忽视了人类个体生存的根本性脆弱和在对群体和他人的深层依赖(deep dependence)。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生王凯歌以“同情与公正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为题讨论了亚当斯密基于“同情共感”(sympathy)的心理机制构建的市场交换秩序和道德哲学。

第二场的讨论以“儒商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为主题展开,由长江商学院助理院长、CKGSB Knowledge(长江商学院英文杂志)总编周立主持。他在简要介绍了长江商学院在开设人文课程的探索后指出中国乃至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家或许有对“儒商”的价值认同,但却缺乏身份认同,提出相对于基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其他中外企业家,儒商的核心价值认同到底为何的问题。浙江传媒学院明旭博士从儒商指的是什么、儒商的价值核心是什么、儒商研究从什么方向入手并面临哪些重要的挑战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儒商话语体系的建构、儒商价值认同、儒商对有机系统看法的问题,指出儒商的价值认同与核心落在“生意”这个词当中。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朱璐结合上海财大开设儒家商业伦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分享了经验,提出建立CMBA(Confucian MBA)项目的探索性方案,以向西方表达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的精髓。企业家代表南昌同创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宏结合自己办企业的实践,指出无论企业家成就大小,只要坚守儒家的修身养性、正义诚意,守护心、性的大本大源,就可以称之为“儒商”。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宝博士以“儒商与儒商精神”为题讨论了儒商具有的“士魂商才”特质,并指出传统中国抑商的源头是法家思想、主流是皇权私利和政府垄断、推波助澜是汉及汉以后的儒家,而富贵不分、重贵轻富导致的轻商思想是全民抑商的汹涌暗流而不自知。孔子的“富己、富民、富天下”的教导和孟子“十字打开”的士的自觉是儒商的精神根源,在商业活动中实践此精神的子贡、陆象山、张謇、涩泽荣一(日本)和俞吉濬(朝鲜)是儒商的杰出代表。

第三场的讨论以“企业文化的意涵与建设”为主题展开。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主持讨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出站博士后王堃从元语言到对象语言转换的角度讨论了“朱熹公私观的理论基础”。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贤庆讨论了儒家思想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意义,重点介绍了阿玛蒂亚森和纳斯鲍姆的“能力方法论”,试图把人类经济政治活动中的分配正义理论扩展到生态环境中,为企业思考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涂明君分享了GE(通用电气)的商业伦理精神与企业实践,指出其核心精神是integrity,是意、言、行、评的一致性。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张薇薇副教授以“精神的不同向度:韦伯的宗教法与马克思的批判法”为题,讨论了韦伯和马克思对于经济、法律和宗教理解的不同范式,前者是一种宗教法之理解进路,后者则表现为批判法学之法律伦理理解范式。

第四场讨论以“‘一带一路’的人文解读与企业文化”为主题展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主持了讨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朱慧玲、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贾沛韬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正义背景下反思了儒商伦理和商业主体价值约束构建的问题。朱慧玲副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观点。一、在全球正义背景下,如何确立和重构传统儒商文化。二、借鉴桑德尔的《金钱不能买什么》来说明,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确立和重构哪些儒家价值观。三、传统儒商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背景并以熟人社会为基础,当代社会如何在陌生人社会当中建设儒商文化并使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北京大学的彭睿博士以商业伦理和经济伦理的区别为切入点,认为宗教伦理的功能是为商业或者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回到了上午秦晖老师说的在承认交易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大前提下,如何使得商业更好地进行也许是商业伦理研究的意义所在。并以关帝和妈祖崇拜为例,在中国“多元一体”的宗教格局中,大众宗教或是商业伦理的更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宝博士为会议做了总结,指出必须在文化中国的背景下、在文明对话的视野中、以启蒙反思的心态和现代多样性的视角来研究儒家商业伦理并豁显儒商精神,从而建立儒商的身份认同。此一过程任重而道远,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原教务长狄百瑞先生指出的,“也许儒家思想的困境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共同困境。”他引用世界伦理中心主任、长江商学院人文委员会主席杜维明先生的话结束了本次伦理工作坊的讨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能够步步跃进,从一个理性人、经济人,变成一个文化人,甚至是一个生态人。企业家一旦可以在这方面突破自我,不仅是企业的福,是中国的福,更是世界的福。”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执行副院长倪培民教授代表杜维明先生致辞,热烈欢迎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蒋国忠先生和其他学者也参与了讨论。

 

 

相关阅读